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换俘行动看以军战斗力塑造.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958100
  • 上传时间:2017-08-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9.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换俘行动看以军战斗力塑造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徐弃郁 时间:2011-10-19 05:12:0210月 18日,以色列当局释放了 477名在押巴勒斯坦人员,同一天,被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关押 5年多的以军士兵沙利特也获释回国此后两个月内,以方还将释放第二批 550名巴方人员历史上,以色列曾多次与巴勒斯坦进行过类似的换俘行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以色列对战斗力的塑造强烈的危机意识与进攻意识犹太民族在历史上经历过深重苦难,以色列建国后又长期与周围阿拉伯国家处于敌对状态,因此举国上下对生存、对安全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危机感以色列国防军在部队教育中进一步强化这种危机意识,特别注重用本民族历史上的灾难来警示官兵在独立日、阵亡将士日、死难犹太人纪念日等重要日子,以军都会在耶路撒冷“哭墙”、马萨达堡遗址等地组织活动,新兵入伍时还必须到“哭墙”和马萨达堡宣誓其中马萨达堡是公元 73年罗马军团镇压犹太人起义最后一战的地方,犹太军人在此死守一年半,最后剩下的 960名起义者集体自杀,犹太人也从此失去家园,开始了近 2000年的“大流散”以军选择该地作为入伍宣誓的场所,就是要提醒所有军人不能再有第二个马萨达堡,使年轻人自从军第一刻就树立“战败即亡国”的观念。

      除这些制度化的教育活动外,以军还利用各种时机向官兵强调必须“为生存而战”比如 2010年袭击加沙船队事件发生后,以国防部长巴拉克在看望参加行动的海军陆战队时就讲:“那些没有自保能力的人不会有第二次机会,你们必须为自己的生命而战与危机意识相联系的是以军强烈的进攻意识和行动意识以军认为,面对危险时最大的错误就是无所行动,而在以色列缺乏防御纵深的情况下,主动进攻则是各种行动中最有效的形式正是由于这种指导思想,以往历次中东战争多数都是以军主动进攻,将战火烧到别国国土上这种高度推崇进攻的军事思想反过来也影响了每一个以色列军人的精神面貌,培养了他们敢想敢干、骁勇强悍的作风先进与适用的武器装备以色列军队强调以质取胜,其武器装备在世界上处于一流水平除美国为其提供大量高技术装备外,以色列高度重视武器装备的自主研发和制造,已经形成了完整、先进的军工体系其自产的“梅卡瓦”坦克、“箭-2”反导系统、“苍鹭”无人机等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以色列武器品牌然而先进性并不是以军追求的唯一目标在武器装备方面,以军非常重视其“适用性”,强调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以色列军队素来有“改造”武器的传统,即使是每个士兵手中的突击步枪,往往也根据个人习惯进行一些小小的改变。

      对于从美国进口的先进武器系统,以军也会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改装,还曾经多次为争取改装美制武器的权利而与美国发生争吵以军对武器“适用性”的追求在其自身研制的武器装备方面体现得更加充分比如“梅卡瓦”系列坦克就完全按以色列自身的作战需求来设计:牺牲了坦克的机动能力,但大大强化了防护能力和火力,有利于在建筑物密集的地区展开行动部队凝聚力塑造:集体主义与尊重个性高度的凝聚力是以军战斗力的重要源泉在历次战争和冲突中,以色列军队总是能够以一种家族般的团结顽强战斗,并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军人的潜能这种凝聚力既来自以军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也来自其对个性的尊重用一位以军军官的话来说,以色列军队就是集体主义与个性化的奇特结合集体主义精神是以军精心维护的一种传统一是发挥军官带头作用以军军官非常强调身先士卒,在战斗中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因而历次战争中,中下级军官的伤亡率非常惊人,占伤亡总数的 40%之多这种巨大的牺牲为全军起到了极鲜明的榜样作用,有效地凝聚了人心,振奋了士气在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一位部队即将被包围的以军连长下达了最后一道命令:“士兵全体撤退,军官留下掩护!”这道悲壮的命令及其蕴含的精神力量被一代代传承了下来,成为以军军官严格遵循的传统,也成为以军集体主义的重要来源。

      二是强调集体英雄主义以军有很多英雄部队,但很少有英雄个人在他们看来,所有的战斗都是部队官兵共同打的,通过奖励来突出某个人对其他尽职尽责的战友不公因此,以色列军队中奖励很少有一位退役少将曾参加过 220多次战斗,当过一线的连长、营长和旅长,其部队创造过辉煌的战绩,但本人却从未立过一次功三是珍惜每一位军人因为犹太民族人口有限,以军非常珍视每个军人的生命,指挥官总是尽可能考虑士兵的安全,很少会下达类似“不惜一切代价”的命令在战斗中有“绝不丢弃一个战友”的传统,哪怕是尸体也要千方百计地抢回为了一两名被俘士兵,以军常常会大动干戈,以外人看来极不相称的代价来营救或交换在这样的氛围下,每一个军人对集体都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集体主义成为大家工作生活的一种自然准则以军保持部队凝聚力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保护和提倡“个性化”,这一点与其他所有国家的军队都有所不同,也常常让外人费解在以军看来,个性化与集体主义并不矛盾,相反,只有尊重每个军人的个性,军人在部队集体当中才会感到心理上的安全与放松从巴以换俘行动看以军战斗力塑造巴以换囚,以色列士兵被俘 5年终回家中评社北京 10月 20日电/10 月 18日﹐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等地成了欢乐的海洋﹐成千上万的巴勒斯坦人聚集在一起﹐欢迎被以色列囚禁的同胞返回家园。

      当天﹐共有包括27名女囚犯在内的 477名巴勒斯坦在押犯获得自由﹔同时﹐被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关押 5年之久的以色列士兵沙利特也被释放自此﹐巴以双方根据此前达成的协议顺利完成第一阶段的交换在押人员计划 痛苦与欢乐交织 据中国军网报道,此次巴以“换俘”受到了中东媒体的广泛关注﹐许多阿拉伯语电视台 18日对此进行了现场直播 巴勒斯坦领导人几乎全体出动﹕在加沙﹐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亲自迎接归来的获释者﹐并与他们拥抱﹑亲吻﹔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主持欢迎仪式﹐并发表了讲话﹔而在埃及首都开罗﹐哈马斯政治局主席迈沙阿勒专程从叙利亚赶来﹐与埃及情报部门的官员一起﹐对“换俘”过程的进展情况进行监督﹐以防节外生枝 巴勒斯坦《新生活报》18 日撰文指出﹐这一天是“令人无比兴奋和激情洋溢的一天‘换俘’的成功﹐是全体巴勒斯坦人的胜利”刚返回加沙的叶齐德对媒体说﹐他在以色列的监狱中已经呆了 6年之久﹐饱尝铁窗之苦﹐家人一直盼望他早日归来﹐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 与巴方的兴奋和欢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色列“痛苦和喜悦相交织”的复杂心情以色列《国土报》评论说﹐沙利特终于归来﹐是好事﹐值得庆贺。

      但归来的代价太大了﹐让“沾满鲜血的恐怖分子”不受惩罚而出狱﹐则是“令人痛苦”的﹐这无异于放虎归山 在迎接沙利特的仪式上﹐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说﹐这是一个“痛苦的决定”﹐他知道“代价很高”﹐但作为总理﹐他已经把代价降到了“尽可能最低”可能正是由于这种纠结的复杂心情﹐以色列的欢迎仪式很短﹐内塔尼亚胡的讲话也非常短 据当地媒体报道﹐沙利特先是被哈马斯武装人员交给埃及情报部门﹐再由后者移交给以色列军方出现在以色列电视台画面中的沙利特苍白﹑瘦弱﹐但能独立行走经过体检后﹐沙利特乘直升机抵达以色列中部的泰勒诺夫空军基地﹐在那里与家人团聚沙利特在接受埃及国家电视台采访时说﹕“希望这次‘换俘’行动能推进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和平进程他同时希望能有更多的双方在押人员获释沙利特的家人则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多国参与秘密斡旋 2006 年 6 月﹐哈马斯武装人员通过地道突袭以军哨所﹐打死两名士兵﹐绑架了时年 19 岁的以军坦克兵沙利特以色列采取了一系列营救行动﹐但都无果而终此后﹐双方围绕沙利特的角力和博弈从未停止过 埃及﹑德国﹑卡塔尔等国也都在巴以之间暗中做斡旋工作﹐并促成哈马斯和以色列就交换战俘进行了多轮间接秘密会谈。

      最终﹐双方于今年 10 月 11 日达成协议﹐用沙利特来交换 1027 名在押巴勒斯坦人按照协议﹐交换将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以方释放 477 名巴方在押人员﹐巴方释放沙利特﹔第二阶段﹐即以方在执行第一阶段释放行动后的两个月内再释放 550 名巴方在押人员 此前﹐以色列一直没有放弃营救计划在强硬派看来﹐与哈马斯谈判是软弱的表现﹐而且一人换1000 多人﹐代价也太大了此外﹐一些以色列人还认为﹐“换俘”会助长巴方的“嚣张气焰”﹐鼓励巴方绑架更多以色列士兵以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 折射地区形势变化 中东媒体普遍认为﹐巴以“换俘”计划折射出中东地区形势的新变化﹐是巴以双方在新的形势下权衡利弊﹑互做让步的结果分析认为﹐以色列现在面临四面楚歌的外交困境﹐不得不调整政策﹑降低姿态﹐防止再生事端以色列同意“换俘”本身﹐就是其改变强硬立场的表现﹐是在部分阿拉伯国家局势动荡的冲击下采取的灵活做法 此间分析人士认为﹐“换俘”事件将对未来的巴以关系走向甚至中东局势产生影响﹕其一﹐事件使人看到﹐在巴以问题上的强硬路线行不通﹐祗有采取灵活立场才能解决问题其二﹐哈马斯的地位得到加强﹐有可能对巴内部权力格局造成影响 “换俘”是哈马斯与以色列“交易”的结果﹐与巴民族权力机构关系不大。

      阿巴斯此次在讲话中也大打“换俘牌”﹐称在未来的巴以谈判中﹐“俘虏问题将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这显然是在迎合巴民众的关切其三﹐埃及的外交努力取得成果﹐这为埃及提供了积极推动巴以谈判的新动力历史上的巴以战俘交换 1974 年 4月 17日﹐名叫马哈茂德‧巴卡尔‧希贾兹的巴勒斯坦被关押人员被以色列释放﹐成为巴以双方换俘第一人此后﹐每年的 4月 17日被视为巴勒斯坦囚犯日 1983 年 11月 23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和以色列开始交换战俘﹐24 日﹐双方完成战俘交换工作在这次交换战俘中﹐以方释放了被关押在黎巴嫩南部安萨尔集中营和在以境内的约 4500名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人作为交换﹐巴方释放了 6名以色列俘虏 1985 年 5月 20日﹐巴以双方同时分别在日内瓦﹑加沙和纳布卢斯三个地点交换了战俘按照双方达成的协议﹐在国际红十字会代表的主持下﹐巴方在日内瓦国际机场释放了3名以色列战俘﹐以方在加沙和纳布卢斯释放了 1000名巴勒斯坦人和 153名黎巴嫩进步阵线战士2004 年 3月在以色列“定点清除”中丧生的哈马斯创始人艾哈迈德‧亚辛就是在这批交换战俘中出狱的 延伸阅读 从换俘行动看以军战斗力塑造 10 月 18日﹐以色列当局释放了 477名在押巴勒斯坦人员﹐同一天﹐被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关押 5年多的以军士兵沙利特也获释回国。

      此后两个月内﹐以方还将释放第二批 550名巴方人员历史上﹐以色列曾多次与巴勒斯坦进行过类似的换俘行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以色列对战斗力的塑造 强烈的危机意识与进攻意识犹太民族在历史上经历过深重苦难﹐以色列建国后又长期与周围阿拉伯国家处于敌对状态﹐因此举国上下对生存﹑对安全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危机感以色列国防军在部队教育中进一步强化这种危机意识﹐特别注重用本民族历史上的灾难来警示官兵在独立日﹑阵亡将士日﹑死难犹太人纪念日等重要日子﹐以军都会在耶路撒冷“哭墙”﹑马萨达堡遗址等地组织活动﹐新兵入伍时还必须到“哭墙”和马萨达堡宣誓其中马萨达堡是公元 73 年罗马军团镇压犹太人起义最后一战的地方﹐犹太军人在此死守一年半﹐最后剩下的 960 名起义者集体自杀﹐犹太人也从此失去家园﹐开始了近 2000 年的“大流散” 以军选择该地作为入伍宣誓的场所﹐就是要提醒所有军人不能再有第二个马萨达堡﹐使年轻人自从军第一刻就树立“战败即亡国”的观念除这些制度化的教育活动外﹐以军还利用各种时机向官兵强调必须“为生存而战” 比如 2010 年袭击加沙船队事件发生后﹐以国防部长巴拉克在看望参加行动的海军陆战队时就讲﹕“那些没有自保能力的人不会有第二次机会﹐你们必须为自己的生命而战。

      ” 与危机意识相联系的是以军强烈的进攻意识和行动意识以军认为﹐面对危险时最大的错误就是无所行动﹐而在以色列缺乏防御纵深的情况下﹐主动进攻则是各种行动中最有效的形式正是由于这种指导思想﹐以往历次中东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