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文物浅谈兼论青铜人像等级划分.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22486768
  • 上传时间:2017-11-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4.82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三星堆探秘》之“二号祭祀坑”出土文物浅谈-兼论青铜人像等级划分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 12 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 至 3000 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 20 世纪人类最伟大的 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 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 长江文明之源”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高2.62 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 1.38 米的青铜纵目面具、带冠纵目面具(出土时尚见眼、眉描有黛黑色,口唇涂有朱砂)更有高达 3.95 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三星堆遗址依托鸭子河,横跨马牧河,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优越,形成了经东、西、南三面城墙及北侧鸭子河为防御体系的古城古城由一道外郭城(大城)和若干个内城(小城)组成,古城内外可分作祭祀区、居住区、作坊区、墓葬区,并有三星堆、月亮湾等重要夯土建筑遗迹,体现出高度繁荣,布局严整的古代王国的都城气象,是不同于中原夏、商都城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古城。

      在三星堆一号坑与二号坑出土文物来分析都均受到了人为的破坏与焚烧同样所幸的是很多器物或保存较为完整,可或以修复当然也有不少器物因残损太甚,无法修复,实在难窥全貌了不少被砸碎器物残件并没有埋入坑中1988 年 7 月至 9 月发掘两个长方形坑已定名为“祭祀坑” 二号坑长 5.3 米,宽 2.3 米,深 1.68 米修造规整,填平夯实坑内有次序地分数层堆满玉石壁璋、青铜像、象牙、骨渣等等,它是一次大型号祭祀活动之后,作为最后一道仪式保存了下来,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祭祀坑中出土了上件金、铜、玉石、陶器,是三星堆鼎盛时期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代表着三星堆文化的最高技术和艺术水平,反映出多方面的社会情况,成为举世瞩目的文物精华二号坑出土一件青铜立人像高 172 厘米,底座高 90 厘米,通高 262 厘米 1986 年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整体由立人像和台座两大部分接铸而成座台面方形,四周以日晕纹作主纹人像采用段浇铸而成,身体中空,出土时内存泥芯,当系残留的内范立人像头戴莲花状的兽面纹和回字纹高冠,后脑勺有形的长方形孔,估计原插有发簪,冠上又有兽面的冠沿兽面正中有圆形图案人像袖与半臂式共三件右衽上衣,其中内衣的后裾即两摆分叉下垂如燕尾。

      衣服上满是各种图案主纹是成组的龙纹,另有鸟纹、虫纹、目纹等身着三层衣服两臂一上一下举在胸前,双手各自握成环状,手势十分夸张,且臂膀大的出奇最外一层为单袖半臂式连肩衣,衣上佩方格状类 似编织而成的"绶带","绶带"两端在背心处结襻,襻上饰物已脱衣左侧有两 组相同的龙纹,每组为两条,呈"已"字相背状而青铜立人像右手上举,左手稍向下,与胸前对齐立人像为赤脚,没有穿鞋,立于基座之上,双脚戴足镯此青铜立人像文物在同一时期的所有青铜器人像中属最大体型,就连当时的西亚、中亚、埃及青铜文明也不及三星堆青铜立人像同样在三星堆所有出土器物中它也是独树一帜的,就连它的手势所摆的动作也是其它器物所望尘莫及的此器物笔者将之视为水神龙罔象(详见笔者在百度文库发表的论文《三星堆探秘浅谈》文中有诠释:《周礼·秋官·壶涿氏》云:“若欲杀其神,则以牡橭午贯象齿而沉之,则其神死,渊为陵 ”(原周礼为“焚之”而不是“沉之” )郑玄注:“神,谓水神龙罔象 ”陆德明释文:“ 司马本作‘无伤’云:状如小儿,赤黑色,赤爪,大耳,长臂一云:水神名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水之神都均为“人状”相同)三星堆祭祀坑出土大量用以祭祀的象牙,一号坑出土 10 多枚,二号坑出土接近 70 枚。

      二号坑出土的一件玉璋上也刻有以象牙为献祭品的图像,均侧面反映出古蜀人对大象的崇奉由此看来,提取象的形貌特征以作为巫师顶戴的兽首冠之主要形式构成元素,完全在情理之中古人重冠,冠具有身份地位的标识意义二号坑出土的一件兽首冠人像与一件大立人像头冠、体量等的差别,也反映出二者职司范围与权力大小的差异如一号坑发掘简报中便提到坑内有很厚一层烧骨渣,里面杂有木灰烬,发掘整理者推测“这此骨渣是将用于祭祀的牺牲‘燔燎’的结果并指出甲骨文中有关“燔燎”的卜辞屡见不鲜联系到一号坑出土的金器、青铜器、玉器、贝、陶器、象牙等均用火烧过,因而认为“这些遗物是在举行一次规模浩大、祭典降重的‘燎祭’活动后瘗埋下的如果说二号坑内的大量器物皆是燎祭活动后瘗埋下的,显然与古蜀国丰富多彩的祭祀内容和祭祀形式不相吻合这种情形在商王朝也“从未见一次祭祀要掩埋掉数百件青铜器以及金器与玉器的例子”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青铜兽首冠人像残高 40.2 厘米,腰以下残断,双手握孔,两臂平抬,手臂曲的不成一条直线,右手小指向外撇其姿势与大青铜立人像的手姿有点相似,不同的是其头上戴的冠呈抽象而夸张的兽首状,冠顶朝前开有巨大的方口,两侧有两只长大的兽耳耸立,中间有一如同曲状的装饰物,显得极其奇异。

      仅存上半身,出土时身体涂有黑彩,口中涂朱,估计是在入坑前举行某种宗教仪式时被有意火燎及砸损所致,另外一部分可能投入江河之中人像体态端庄,神情冷峻肃穆,两臂呈环抱状构势于胸前,双手皆作执握中空的手型其所穿对襟衣纹饰精丽,且腰间系带插觹,整个构型和服饰符号元素的运用均力图表现人像的威武气质和着装的神秘华丽推测这尊人像表现的也应是某种祭仪主持者的形象,其所穿之衣应是法衣总体来看,人像造型及手势与大立人像相类,其手势的细微变化在于其右手大拇指并未与其他四指扣拢,且小拇指作略向外微翘状,其形式意味与后来道教法术的“捻诀”颇为相似,从手形来看,似乎原握有形制为外圆内方的“琮”这种礼器造像最为引人注意的便是其奇特的兽首冠兽首冠作昂扬取势,兽口宽扁,口部两侧各饰一太阳纹冠两侧为兽眼,冠顶中部铸一劲拔的兽鼻,冠顶后部两侧铸呈外展开张之势的兽耳兽首怪异莫名,显然是综合多种动物局部特征的复合型神兽形象从兽鼻和兽耳的造型特征看,当是以意象手法仿拟大象的鼻与耳笔者认为商铜兽首冠人像与青铜大立人像其实为同一水神只是在外形上有所差别而已由于古蜀人屡次祭祀水神而又不灵验之时,最后索性将这些不同外形的水神砸碎焚烧后而埋藏于地下。

      1986 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的青铜神树共 8 棵,属商代晚期文物,国家文物局公布首批 64 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之一,现藏于 三星堆博物馆青铜神树树干高384 厘米,通高 396 厘米 ,由树座和树干两部分组成树座略呈圆锥状,底座呈圆环形,上饰云气纹,底座之上为三山相连状,山上亦有云气纹树干接铸于山顶正中,干直,树根外露树干上有三层树枝,每层为三枝丫,枝丫端部长有果实,一果枝上扬,果上站立一鸟,两果枝下垂在树桠和果托下分别铸有火轮在树的一侧,有一条龙援树而下,龙身呈辫索状马面头,剑状羽翅一号青铜神树分为 3 层,树枝上共栖息着 9 只神鸟,显然是“九日居下枝”的写照,出土时已断裂尚未复原的顶部传说远古本来有 10 个太阳,他们栖息在神树扶桑上,每日一换复原后的青铜神树上残留着 9 只鸟,神树的最顶端却没有神鸟推测还应有象征“一日居上枝”的一只神鸟,同时出土的还有数件立在花蕾上的铜鸟、人面鸟身像等,很可能其中的一件便是那只居于神树上枝的铜鸟二号坑出土的一件鸟脚人像出土时遍体涂有朱砂和黑彩人像的双腿粗硕健,上有阴刻的眼睛纹饰,当属纹身的标志人像的鸟爪酷似鹰爪,强劲有力,紧紧钳住下面的鸟头。

      出土头像(K2②:327)残高 81.2 厘米,眼眶及脑后编发上的 黑彩尚存,口中涂朱还有侧跪式人像(K2③:04)眉毛、眼眶、眼球也有黑彩痕迹此鸟脚人像出土时齐腰以上头部与臂膀均没有埋入坑中,可能被投入河中从器物来分析它与其它的出土器物不一样,明显它有一双赤爪,紧紧抓住下面变形的鸟的青铜图形器但是从腰以上的头部就被破坏或者投入河中,它可能是“人首鸟身”的形象,也有可能是人鸟合体及人神通的主题在此又现在三星堆出土人像文物整体铸造完整度来讲,除了立人像之外,那青铜鸟脚人像与兽首冠人像就非它们莫属了虽然它们均都有了残缺破损,但整体观念来讲,也不失为两件珍贵的文物也给人们留下一种神秘的猜想,它们到底是人是鸟,还是人鸟合体,或者说是人兽合体呢?最终还要待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们在以后的考古工作中一一解开这埋葬几千年的迷底二号坑出土的 20 件青铜人面像均为半圆形,大小不一,同青铜立人像神态威武粗犷豪放,洋溢着英雄阳刚之气,同时简报中根据形态将它们分为三种类型都是方面宽额长直大耳,刀形粗眉,杏状大眼,高鼻阔嘴,有着典型的突起的目棱和鼻棱,两边颧骨上下凹痕之间也形成飞扬的棱线,显得威严而又生动其尺寸有宽 60.5 厘米高 40.3 厘米、宽 40.8 厘米高 26 厘米、宽 19 厘米高 15.2 厘米不等。

      出土时料仍清晰可辨,还有唇缝中有涂有朱砂,这些颜料的使用,显然也是为了突出一种装饰效果使这些青铜人面像显示了更加精美动人的神秘力量二号坑出土的 44 件青铜人头像,均于真人头大小一样是分三种类型及其亚型号,第一类人头像(K2②:83)通高 26.6 厘米,圆头顶,头顶盖和颅腔分铸,头戴绳索状帽箍,或是将发辫挽在头顶上,脸型廋削,刀眉栗眼,蒜头鼻子,面容朴实敦厚,耳朵钻有三圆孔,颈前铸成顿三角形颈后呈圆弧形第二类人头像(K2②:90)通高 34.7 厘米,平头顶戴回字型纹,顶盖和头像分铸,面容消廋,表情凝重,颈现侧名钻有一个圆孔另一个件人头像(K2 ②:51)高 41 厘米,眼眶及脑后编发的黑彩尚存,口中涂朱第三类人头像用浑铸法铸造,一件人头像(K2②:58)残高 50 厘米,圆头顶,头上好像戴有头盔脑后用补铸法铸有发饰,似戴蝴蝶形花,中间用宽带扎束人像造型优美,显得精神十足另一件人头像(K2 ②:63)残高 23 厘米,圆头顶,发式为椎髻人物形象生动朴实,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格其中有 4 件带有黄金面罩,其中两件平头顶型(K2②:45、K2②:115) ,圆头顶型两件(K2②:137、K2②:214) ,每件人头像所戴金面罩的完殖情况不一样。

      人头像的造型与未粘金面罩的同类人头像相同,大小尺寸与真人头部相近此器物在三星堆文物中最具特色,是因为它有面戴金罩,金光熠熠、耀人眼目,如军中将帅,统领所有部将士,又如征战沙场,英俊威武根据《文物》出土简报青铜人头像应当不光是只有人头,而下身可能是有的,因为出土时人头像内腔有泥范,故确定有下身多数学者认为其下身应为泥所做,而笔者却认为其下身应是用木所作原因是“祭祀坑”器物均经过大火焚烧,一号坑青铜器有被烧的变型,头下部已溶化表铜器溶点为 700°C —900°C,烧窑温度为 1200°C 以上,而木材是很容易燃烧,二号坑出土时不曾见有被烧成块的泥范或大的泥块(或者是有泥范很像人身体的某一部分) 所以青铜人头像应当是完整的人体,在经过大火焚烧之后木制的人头像下身被火已烧成灰烬故青铜人头像成为现在的模样在坑里各式各样的鸟型中,最为朴实的,莫过于《三星堆祭祀坑》报告编号为 (K2③:193-2 )的铜质残足鹌鹑它残高 5.2 厘米,宽 4.5 厘米,体形甚小,似乎是某一器物上的附件鸟的头顶较平,圆眼鼓出,接近顶部,好像青蛙喙短而尖,颈子较粗,全身布满条带状的鳞纹羽毛;前圆后尖的贴身翅膀比较小巧,上有表现羽毛的花纹,没有尾巴;其足部业已残断。

      二号坑出土一件铜鸟头的造型,十分引人注目其编号为(K2②:141) ,体形较大,通高 40.3 厘米,纵径 38.8 厘米,横径 19.6 厘米,有着浅浅的羽冠,眼睛很大,眼角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