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遗产地保护原则.ppt
16页世界遗产地管理研究,汇报人:邹莹 高梦远,世界遗产申报、保护流程图 资料来源:张成渝,谢凝高.“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保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遗 产 资 源 代 际 传 承、永 世 共 享,是否符合《公约》“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是否有重建、新建景观,定期复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申报,现状调研,是否符合《公约》“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Y,Y,整治、拆除不协调景观、违章建筑,N,《濒危世界遗产名录》,Y,Y,N,体现“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N,世界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真实性和完整性(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是关于世界遗产的非常重要的两个原则,在《世界遗产公约实施行动指南》中对其有明确规定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既是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尺,也是保护遗产所需依据的关键 被认为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遗产必须同时符合完整性和/或真实性的条件并有足够的保护和管理机制确保其得到保护 “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是体现世界遗产传承人类文明、反映自然界演化史两项重要使命的根本保证,《世界遗产公约行动指南》(第10版,1997)中对“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的引用上,体现了两个原则表现在定义上的,与遗产类型的对应关系:真实性原则———文化遗产,完整性原则———自然遗产。
这种状况的存在与两原则各自产生的背景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世界遗产公约行动指南》(第10版,1997)作为对《世界遗产公约》进行解释、操作、实施的蓝本,最初将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罗马中心,ICOROM)、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分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评定的主要依托机构立足于机构自身的特性,两类遗产的评定标准便表现出各自学科(文物博物馆学和生态学)领域内很强的特点 就自然遗产而言,真实性是完整性的基础,完整性是真实性的强化就文化遗产而言,也存在完整性的问题,既包括遗产范围上的有形完整,也包括文化概念上的无形完整 《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04)将原本分别针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放在一起,统一考虑在对遗产评估中,比过去更加重视真实性、完整性原则及二者的统一性世界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真实性(Authenticity)(1964年),Authenticity又译为“原真性”,该词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早先用来指宗教经本及宗教遗物的真实性,有关这些宗教圣物的真实并不需要有真凭实据,而是依据传说轶事亦可确定 真实性原则最早是在1964年由《威尼斯宪章》提出。
该宪章提出文物保护修复的原则:一是规定要保存历史的原物,修复要以历史真实和可靠文献为依据,反对一切形式的伪造; 二是要保存全历史信息,要保护估计在各个时期的叠加物; 三是修补应做到整体和谐,又要和原来部分由明显区别,让人可以区分真假;还有对遗址要保护其完整性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宪章所强调的真实性包括了遗产存在的历史长河中各个阶段的真实,既包括最初建成时候的真实,也包括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叠加物,并非只是要求原初的真实真实性(Authenticity),世界遗产领域内关于“真实性”的解释最初见于《世界遗产公约行动指南(第10版)》(1997),比较详细的解释见于《奈良文件》 世界遗产委员会在《世界遗产公约行动指南》(第10版,1997)第24段指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应符合《世界遗产公约》所说的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至少一项标准和真实性标准”,每项被认定的项目都应“满足对其设计、材料、工艺或背景环境,以及个性和构成要素等方面的真实性的检验” 《奈良文件》第13款指出:“想要多方位地评价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其先决条件是认识和理解遗产产生之初及其随后形成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意义和信息来源。
真实性包括,遗产的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质,利用与作用,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有关'真实性'详实信息的获得和利用,需要充分地了解某项具体文化遗产独特的艺术、历史、社会和科学层面的价值 张松认为:原真行,又译原生性,真实性、确实性、可靠性,主要有原始的、原创的、第一手的、非复制、非仿造等真实性(Authenticity)(1994年),关于真实性的《奈良文件》,为评估遗产的真实性提供了操作基础,概要如下: ①理解遗产价值的能力取决于关于该价值信息来源的真实度或可信度对涉及文化遗产原始及后来特征的信息来源的认识和理解,是分析评价真实性各方面的必要基础 ②对于文化遗产价值和相关信息来源可信性的评价标准可能因文化而异,甚至同一种文化内也存在差异出于对所有文化的尊重,必须将文化遗产放在它所处的文化背景中考虑和评价 ③依据文化遗产类别及其文化背景,如果遗产的文化价值 (申报标准所认可的)之下列特征是真实可信的,则被认为具有真实性: 外形和设计; 材料和实体; 用途和功能; 传统,技术和管理体制; 位置和背景环境; 语言和其他形式的非物质遗产; 精神和感觉;以及 其他内外因素④精神和感觉这样的特征在真实性评估中虽不易操作,却是评价一个地方特征和气质的重要指标,例如,在保持传统和文化连续性的社区中。
⑤所有这些信息的采用允许文化遗产在艺术、历史、社会和科学各层面的价值得以被充分考虑信息来源”指所有物质的、书面的、口头和图形的信息,以使理解文化遗产的性质、特征、意义和历史成为可能 在准备遗产申报考虑真实性条件时,缔约国首先要明确所有适用的真实性的重要特征真实性声明应该评估真实性在每个特征上的体现程度 ⑥在真实性问题上,考古遗址或历史建筑及地区的重建只有在极个别情况下才予以考虑只有依据完整且详细的记载,不存在任何想象而进行的重建,才会被接纳真实性(Authenticity)(1994年),徐嵩龄(中国社科院)从其组分和结构两个方面认识真实性概念: 从组分上看:遗产的原真性包含以下内容:①地点、位置;②形态和结构;③材料和材质;④技艺;⑤环境;⑥功能;⑦管理制度;⑧精神、情感;⑩时序变化 从结构上看:上述遗产原真性组分可以分为“物质层面”原真性和“非物质层面”真实性(Authenticity),如何对待“真实性和原真性”译词的差异性,真实性或原真性通过不同的环节,所要达到的最终保护目标是一致,殊途同归而已问题的关键在于,何时的真实客观上看,“真实性”、“原真性”两个译词各有侧重,“真实性”的字面信息量比“原真性”少,缺少了时间维特质。
但是,持“真实性”意见者恰恰认为字面上对于时间的回避,使“真实性”具有更多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讨论空间这种讨论中,遗产的时间要素仍是不可回避的重要方面“原真性”字面信息量大,包括了“真实”和二原状”点明了遗产与时间维的紧密关系,此为优于“真实性”之处,也是本文所欲强调的但是…原”字面容易使人关联到“原初”而非“原状”,成为该词遭到不同意见者集中质疑之处不过,“真实性”和“原真性”分别通过不同的表达途径,最终趋于认知上的一致—即真实十原初后续特征真实性的途径是“真实”十判据“何时的真实”原真性的途径是“真实”“原”字提示的时间维上的“原初特征十后续特征” 综上,从实际的表达效果来说,“真实性”和“原真性”殊途同归从对遗产时间维的强调和字面携带的信息量看,“原真性”优于“真实性”完整性(Integrity),《威尼斯宪章》在“修复”一节第十四条指出,“古迹遗址必须成为专门照管的对象,以保护其完整性” 在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刚刚订立和1975年正式实施期间,一份关于“美国历史纪念地提名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使用标准”的文件中,术语“完整性”作为一个决定性因素被专门使用 1996年“关于提名世界自然遗产的总体评价原则和标准”的专家会议讨论的主题是,将完整性条件应用到自然和文化遗产上,为确认和评价世界遗产制订一种通用的方法。
《世界遗产公约行动指南》(第10版,1997)明确提出过“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的概念完整性,意味着未经触动的原始条件,主要用于评价自然遗产,如原始森林或野生生物区等完整性原则既保证了世界遗产的价值,同时也为遗产的保护划定了原则性范围《世界遗产公约行动指南》(第10版,1997)对自然遗产的完整性有如下的界定: (1)对于表现地球历史主要阶段的重要实证的景点,被描述的区域应该包括在其自然环境中全部或大多数相关要素例如,一个火山地区,应包括完整的岩浆系列、全部或大多数种类的火山岩和喷发物; (2)对于陆地、淡水、海岸和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动植物群落进化和演变中重大的持续生态和生物过程的重要实证的景点,被描述的区域应该有足够大小的范围,并且包括必要的元素,以展示对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保护发挥关键作用的过程例如一个热带雨林地区应包括一定数量的海平面以上的植被、地形和土壤类型的变化、斑块系统和自然再生的斑块;,完整性(Integrity)(1997年),(3)对于有绝佳的自然现象或是具有特别的自然美和美学重要性的区域,应包括具有突出的美学价值,并且包括那些对于保持区域美学价值起着关键作用的相关地区。
例如,一个景观价值体现在瀑布的景点,应包括相邻集水区和下游地区,它们是保持景点美学质量不可分割的部分; (4)对于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自然栖息地,景点应包括对动植物种类的生存不可缺少的环境因素景点的边界应该包括足够的空间距离,以使景点免受人类活动和资源乱用的直接影响已有的或建议的被保护区域还可以包括一些管理地带例如,在生物储备景点中,只有核心地区能够达到完整性的标准,但是其他地区(如缓冲地带和转换地带)可能对保证生物储备的全面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着完整性的考虑,也应将之纳入景点范围之内 上述对自然遗产完整性的解释,是以涵盖与自然遗产密切相关的周边空间范围为要旨的完整性(Integrity)(1997年),完整性(Integrity)(2011年),所有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必须具有完整性 完整性用来衡量自然和/或文化遗产及其特征的整体性和无缺憾状态因而,审查遗产完整性就要评估遗产满足以下特征的程度: a)包括所有表现其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必要因素; b)形体上足够大,确保能完整地代表体现遗产价值的特色和过程; c)受到发展的负面影响和/或被忽视 关于完整性原则,除了遗产对象物质空间的静态完整,还更强调了历史过程、演变过程的完整系列,是对过程信息的完整保留。
也有学者认为,遗产保护的完整性,还应该有周边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环境内容不被随意增添或删减的涵义自然遗产的真实性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世界遗产事业发展到今天,无论是文化遗产还是自然遗产,对它们的评定、评价与保护常常要涉及真实性和完整性两个方面 首先,关于自然遗产的真实性问题例如,以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内容之一的自然遗产地,近年来被强调要谨慎对待外来物种的引进问题我国云南滇池水葫芦的蔓延及其对水体造成的污染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与此相对应的是,本地物种的缺失与恢复也已成为一个新的关注热点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现已完成初期试验性地恢复灰狼在公园内的存在,借以恢复过去为保护农畜、消灭灰狼之前的自然生态系统这些事例均体现出对自然遗产生态系统真实性(不人为增加,也不人为减少)的关注与维护其次,文化遗产也存在完整性的问题一是范围上的完整(有形的)建筑、城镇、工程或者考古遗址等应当尽可能保持自身组分和结构的完整,及其与所在环境的和谐、完整性二是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无形的)如我国的明十三陵,作为中国陵墓文化的一组典型代表,它们具有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以及相应地体现在地理位置上的相互关联性最简单地说,十三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一个组团,十三处缺一不可。
再如泰山,其文化价值体现在佛教、道教、封禅以及世代歌咏、吟诵文化的同为一体结合登山线路格局的变换,对泰山的封禅祭祀包括酝酿、登天和抵达仙境三个阶段,突出了文化遗产伴随实物而来的概念上的完整性自然遗产的真实性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