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刻钟读完最棒的创业思维书:《从0到1》.doc
15页这几天刚到手当前炙手可热的来自 PayPal 创始人 PeterThiel 的《ZerotoOne 》 ,中文名《从0 到 1》 ,由高玉芳翻译,中信出版社出版本文是我的读书笔记第一章:“未来的挑战”:先从独立思考开始它也挑战心理,因为每个努力去回答的人都必须说一些他们明知道不为总人认同的看法,者需要勇气出彩的回答很少,相对于智慧,这些想法缺少的更是勇气通常,我听到的回答都是这样的:“我们的教育体制存在弊端,亟待改革 ““美国是非凡的 ““世界上不存在上帝 “第 2 点:创业者要洞察潮流的风向很多人说不出究竟有哪些重大事情你是有独特的看法的原因是你自己根本不知道哪些是“独特”的事情在创业者的角度来说,就是你根本琢磨不透究竟下一波创业浪潮来自何处这样的话,你就充其量只能做从 1 到 N 的 C2C(CopytoChina)的量变的创业,永远跨不过从 0 到 1 的质变的创新在本人虎嗅上另外一篇文章《教你如何找到创业点子》的洞察潮流风向这一小节就谈到了有关创业的这方面的重要性因此,你应该让你的产品在还没有任何竞争者的情况下就进入市场经验之谈,你不可能在该市场中作为后来人而想后来居上即使在其他已有的大部分竞争者竞争能力都不咋滴的鲜有的情况下,也不应该这样做,因为就算只有一个有能力的竞争者比你先进入市场,就会大大的降低你成功的可能性。
你必须在别人之前先找到一个适合创业的潮流趋势,在该市场广开大门的情况下开始大展拳脚第 3 点:开放的思想企业家应该有宽阔的胸襟和思维去容纳不同的人文,历史,社会学,新技术等你有自己跟别人对某个重要事物不一样的见解,有可能就是因为你有足够开放的思想和知识让你看到了创新的机遇,所以如作者所言,要有勇气告诉你的面试官第 4 点: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上的在我们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无数的例子表明只有那 20%的“叛逆“的人能够逆风而行,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最终修成正果推动了人类的发展这既可以应用到科技上也可以应用到其他方面如没有乔布斯这班人,我们现在可能还是在争论着谁的物理键盘更美观更方便输入,更别说物联网究竟要怎么改变我们的生活了没有哥伦布,先不论他的出发点是对是错,那么美国现在可能还是个原始社会近几年国内互联网创业上非常流行一种 C2C(也就是 CopytoChina-拷贝到中国) 的创业模式,打的就是一个时间差和地域差将在国外的如硅谷等已有的创新拷贝到中国来实现,然后因为“中国特色”的各种保护情况,很多人竟然都做成功了小的抄袭多如牛毛,大的抄袭也屡见不鲜如腾讯 起家抄袭的就是 OICQ,据说也不是先行者,而是拷贝Whatsup。
这里我并不是去批判这种抄袭是否正确,因为至少 和很大程度上改善(注意,只是改善,并不是改变)了我们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这里我更想说的是如本书作者所言的,这些所谓的创新其实都是一个从 1 到 N 的变化他们只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地球村的时代,很多信息在某一个小地方发生了就很快的能够传遍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从 1 到 N 你也许搭了别人技术发展的顺风车,但如果我们都是只考虑为了赚取眼前的利益而不思进取直接山寨的话,对人类来说,我们科技的创新就只会停滞不前;对一个国家来说,我们就只能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所谓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产品,四流企业做服务标准你都是人家美国从 0 到 1 的那些公司给定义的,套用一个朋友 MichaleLu 的一个鄙俗说法:第 2 章:像 1999 年那样狂欢” ,小结及词汇解析本章的目的应该是通过 90 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的背景,成因,影响,以及教训来教诫人们,在所有人都疯狂的抛身于洪流热潮之中时,我们要冷静的思考辨识出那些不切实际的大众观点,找到隐藏在这些观点后面的反主流事实1993 年 Mosaic 浏览器的出现等引发大批的投资人涌向互联网市场,大量的资金涌入催生出大量的所谓互联网公司,这些公司在没有盈利或者还没有收益的时候就已经被鼓吹的身价百倍,引发“非理性繁荣”和导致“资产价格虚增” 。
大部分这些公司根本没有盈利模式和能力,它们甚至不清楚“企业的目的就是盈利,不是赔钱” ,而更倾向于将占领用户实现点击率看成比利润更权威,更有未来的财务衡量标准一家公司如果能挂上个的头衔价值即可翻倍作者还例举了自己在 99 年经营的 PayPal 公司,描述了自己当时是如何砸钱去占领用户,并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前一刻顺利了完成了融资帮助他们赢得了取得成功的时间以度过他们清楚看到的即将到来的难关本章最终告诫我们,狂热的追求新科技是正确的但在大众洪流中被裹夹前行的时候,我们最反主流的行动不是去抵制潮流,而是需要在洪流中不丢失自己的独立思考要读懂本章,你需要对以下词汇的含义与源流有所了解:新经济(NewEconomy)、马赛克浏览器(MosaicBrowser)、九十年代末互联网泡沫、九十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第 3 章“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不同的”:成功企业垄断,失败企业竞争PeterThiel 认为垄断并非是个坏事,一个垄断的企业会有更多的金钱和精力去思考未来和善待员工先说思考未来,我觉得还是可以拿 Google 作为例子,正式因为搜索领域的垄断带给了 Google 百分之九十多的高额收入,让它有足够的金钱和时间去考虑无人驾驶这些也许会改变人类未来的创新。
试想如果把 Google 划分成几百份的小 Google 然后作充分的竞争,我相信他们就算有改变世界的心,也没有这份力至于另外一点关于”善待员工“,没有垄断必然没有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没有巨大的利润,企业的员工就不可能得到高的收入和好的回报有更甚者,大家应该对近年某某康的反反复复的员工跳楼事件屡见不鲜了我想这一点在这里应该很容易达到共识和共鸣的,所以就没有必要往下详述了书中分别列举了 Google 和美国航空公司作为正反两方的例子进行辩证,Google 因洞察到搜索这个蓝海市场而起家直到垄断,以低价值高利润而大肆盈利;美国航空公司因处于绝对的红海竞争之中,虽然创造了高价值,但所获得的利润却少的可怜和 PeterThiel 提倡的垄断相对的是 MichaelPorter 的《竞争战略 》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出版以来,竞争理论已主导该领域很多年20世纪 80 年代以来,企业普遍透过低成本、差异化或专注于某一独特市场来提高经营效率及竞争力,这被称为是以竞争为中心的传统的“红海战略(血腥竞争) ”该战略对绝大部分竞争者而言是一种零和游戏红海战略的局限性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产业分析中,忽略了企业内部条件的差异,认为竞争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高利润产业的正确选择,容易误导企业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而采取多元化战略。
事实上,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利润差异并不比产业间的利润差异小其次,波特的价值链分析虽然提供了寻找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但并没有指出如何根据重要性来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垄断者为了规避政府审核打击等,往往会通过各种方法隐瞒自己的垄断实质,以便让自己能够在一边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大把大把的数钞票所以 Google 就把自己称作是一个科技公司,打出了安卓,可穿戴设备,软件产品等牌来中和其搜索的垄断地位,并不断的夸大竞争事实,这样就可以告诉政府:与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所说的“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相反,针对一家企业的成功与失败,PeterThiel 认为,所以创业者不应该瞄准已经血流成河的红海市场进行创业,而更应该找到大部分人还不认同或者没有意识到的蓝海市场进行切入第 4 章“竞争意识”: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学校,家庭给我们布局了很多无谓的竞争迷雾,让我们一直都为了追求一个成绩单的高分而迷失自我,从来就没有去想过究竟你是否真的对数学没有天分,而对文学充满激情,可以 40 分钟写出个《杯中窥人》?你对历史不感冒,却对艺术情有独钟,独钟到可以做个成功的画家而避免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本文作者注:阿道夫希特勒据说是个非常不错的画家,只是当分数不够没有考上维也纳艺术学院,最终弃艺从政,推动了二战的发生。
)《从 0 到 1》的作者在本章前一部分也描述了自己的一次迷失经历读书时盲目的竞争让自己一直梦想能以最好的分数被美国最高法院录取成为书记员,结果却失败了,受到的严重的打击而意志消沉而后来却正是因为这次的失败让他从一直的竞争中跳出来进行独立的思考,走了另外一条创新之路,成功之路,更适合自己的道路,最终创立 PayPal,投资Google,创立投资企业少年们,你要冷静的去想想,这个成绩单和这个销售额真的值得你去跟同学和同事撕破脸皮勾心斗角大打出手吗?有这个时间去做这些无谓的事情,你倒不如跳出这个竞争氛围,好好想想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才是更有前途的,哪里才是新的一片没有开发的蓝海处女地没有毕业的就好好的有针对性的力排众议的去补充相应知识;创业的就好好去逆流而上,用如本人上一篇“成功的企业垄断,失败的企业竞争”所说的反潮流的独立思考能力,打造出自己的垄断企业!对于企业来说,竞争究竟还存在哪些毒害呢?作者 PeterThiel 在本第四章中先摆出了两个泰斗级别人物对为什么存在竞争的截然相反的两个观点在商界,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是因为做的产品都差不多才引发竞争,所以莎士比亚的版本比起马克思的版本来得更贴切。
试想你一个卖猪肉的和我一个卖软件的,八竿子打不到一块,何来竞争之有呢?但是,如果我的软件是关于怎么在网上更好的去卖猪肉的的这么一个软件,那么,这就跟传统的猪肉商家产生了相同点了:目的都是卖更多的猪肉差异化只是别人是实体店,我的可能是 O2O那么竞争就出来了最终的可能是传统猪肉商家联合起来对我进行抵制,设置各种门槛让我要拿到各种牌照才能经营,然后我排除万难拿到牌照开始盈利时,传统猪商各自在我拿牌照的过程中找人弄出了个和我的软件差不多的只是换了个颜色的软件来跟我一起竞争卖猪肉 O2O,而其他企业见我们打得不可开交以为有利可图又插一足进来,最终大家打价格战,最终市场达到完全竞争,我和各大商家逐个排队在银行楼顶上演跳楼故事结束所以,竞争会带来很多的弊端,这里根据《从 0 到 1》第四章所描述的几点逐一简要列出来:√竞争使我们过分重视过去的机会,一味重复过去的模式书中举例了移动信用卡读卡器的几何图形之争来描述这个问题,每个入场得企业都想在这红海中分一杯羹,简要得改变下读卡器得形状就作为个新产品推出市场参加竞争radic;竞争使人出现幻觉,徒劳去抓一些并不存在的“机会” 书中列觉了 90 年代疯狂得网上宠物商店这个所谓的“机会”做例子,告诫我们如果非要进行竞争得话,那么进入市场竞争前要看清楚这究竟是否是一个值得竞争得市场。
以下是对当时的佼佼者 的来自“商业潮”的描述分析:P,这个公司有一个非常可爱的玩偶吉祥物,受欢迎程度非同一般,当时曾出现在美国超级碗的黄金广告时段内,也在印到了感恩节大游行的气球上但是不管这个玩偶多可爱或者多烦人,P 依旧不能吸引宠物主人来网上购买狗粮、猫粮,因为消费者购买之后还需要等几天才能拿到货,一刻都等不了所以,P 决定靠牺牲运费来换取销量,然而实际上,P 上销售的宠物用品大部分都是亏钱的2000 年 2 月,在美国亚马逊的支持下,P 上市融资 8250 万美元,巨额开支让其苦不堪言,9 个月后成功倒闭几乎从一开始,P 就注定要有这样的结局:尽管有很多人愿意为宠物花钱,但猫砂、狗食物罐头等宠物用品运费高昂,P 几乎没法从中获利,靠折扣吸引客户的手段更是让其收入状况雪上加霜radic;除了给人幻觉外,竞争还让人分心书中例举了甲骨文的创办人及 CEO”拉里埃里森”和西贝尔系统公司的创始人,”埃里森”之前的员工”汤姆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