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试论山东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新编.doc
3页试论山东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试论山东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 摘要:山东胶州秧歌在我国众秧歌之中独领风骚,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存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之财富本文从山东胶州秧歌的起源、类型和艺术风格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为更好地发扬传承民间文化做一点应尽的义务 关键词:胶州秧歌;风格特点 山东青岛著名的传统舞蹈-胶州大秧歌,它有数百年的历史,是一种多元素融合的民间娱乐本文站在当代的视角下,重新以风格特征和文化的角度解读这项颇有名气的国家级非遗,这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活态艺术演变的思考 1 山东胶州秧歌概述 胶州秧歌主要流传在山东即墨、鲁南、胶县等农村地区,是在人口迁移中形成的民间艺术胶州秧歌迄今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最早记载是在明末清初,相传在胶州秧歌的发源地东小屯村,马、赵两户人家在闯关东逃荒的路上,靠边唱着民间小调边舞蹈着的形式乞讨,维持生活,并逐步形成了简单固定的舞蹈程式,后来他们返回家乡,经过历代不断的加工和完善,形成了民间曲艺性质的传统胶州秧歌舞蹈,又被称为“地秧歌”、“跑秧歌”,民间俗称“三道弯”、“扭断腰”,与鼓子秧歌、海阳秧歌并称为山东的三大秧歌 胶州处于临海和内陆交接之处的地理位置,当地人民不仅出海谋生,也依靠农田耕作的方式谋生,因此在农耕文化的渲染下,胶州秧歌成为了农耕文明的艺术产物。
胶州秧歌与农民的农耕生活紧密相关,极具地域性、娱乐性、民间性的艺术表演,在农民辛苦劳作的同时还有调节气氛、缓解疲劳、精神慰藉的功能 山东名曰齐鲁大地,儒学思想与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与胶州秧歌具有深厚渊源的“齐文化”,在胶州秧歌中得到充分的渗透胶州秧歌正是齐文化兼容乐观思想的体现,舞蹈风貌更多的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望与追求 胶州因为地处海洋和内陆交界,贯通南北,地理优势显著它融合了南方的民间歌舞与北方的杂剧小调,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民间歌舞小戏,借鉴了北方各地人文风情,汇集曲牌杂剧精髓与一体,使胶州秧歌得以繁荣发展 2 山东胶州秧歌的基本构成 胶州秧歌的演员基本编制为 24 人,秧歌队有 1-2 人的领导者,负责全队的事务,俗称“秧歌爷”有教练 3-5 人,专管训练演员并兼做演员胶州秧歌有 5 个角色,分别是“翠花”,代表中老年妇女,表演特点是泼辣幽默;“扇女”代表青年女性,表演特点是温柔俏丽;“小嫚”代表少女形象,表演特点是活泼俏丽;“鼓子”代表中老年男性,表演特点是幽默诙谐;“棒槌”代表年轻男性,表演特点是英武矫健 胶州秧歌的曲牌大致分为唱腔曲牌和伴奏曲牌演唱曲牌主要有扣腔、戏腔、老腔、东坡、叠断桥等十二个风格迥异的曲牌组成。
这些曲牌几乎能全部表达各类人物的各种性格和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剧目的种类按其题材大致可分为:反映人民在旧社会悲惨遭遇的;劝说家庭和睦的;反映爱情的;反映民俗习惯的;揭露后娘偏心的;反映如何管教子女的;歌颂劳动人民的,等等 3 山东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 3.1 表演形式风格特点 胶州秧歌的人物行当之间的关系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行政组织方式一对年长男子扮为一对“鼓子”;一对年长男子的妻子扮为一对“鼓子”的妻子-“翠花”;一对青年男子扮演一对“鼓子”的儿子-“棒槌”;一对青年女子扮演一对“棒槌”的妻子-“扇女”;一对小女孩扮演一对“鼓子”的孙女-“小嫚” 民族民间舞是植根于民间生活的自娱性歌舞艺术胶州秧歌有火爆红火、粗犷豪放、爽朗泼辣、诙谐幽默的艺术风格,秧歌演员们大方开朗、热情泼辣的表演,欢乐喧闹的音乐伴奏,宣泄了劳动人民紧张的思想情绪,表达了人们祈盼幸福和庆祝丰收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对天地神灵、圣人祖先的敬畏之情 3.2 音乐风格特点 胶州秧歌作为北方民族民间舞,其音乐形式基本是地域性的民间小调曲牌胶州秧歌的音乐曲牌很丰富,吸收了兄弟艺术元素的曲牌一般分为唱腔曲牌与伴奏曲牌 胶州秧歌是主要以民族吹打乐器作为器乐伴奏的民间歌舞。
胶州秧歌的伴奏乐器主要由两只唢呐、一个堂鼓、一面大锣、一副铙钹、小镲、一个手锣和一副小锣组成 唢呐、大鼓、锣、镲、大钹、小钹等民族吹打乐,一般音色都是特别响亮,再加上演员们丰富的表演,打造出秧歌舞浓烈欢乐的艺术氛围 3.3 舞蹈动作风格特点 在胶州秧歌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尤为突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胶州秧歌的风格主要提取了胶州秧歌中小嫚、扇女、翠花三种典型女性人物形象的动态性格,可以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它的特征与风韵,加以归纳总结出“扭、拧、碾、抻、韧”五个元素的动律特点体现胶州秧歌坚韧、挺拔、舒展的视觉美感 “扭”:把汉族民间舞动势的形态形象勾勒出来,它更是胶州秧歌韵律的核心部分其主要突出了腰部的軸心作用和扭动状态,由“脚、膝、腰”的拧碾扭动,每一拍的流动形成“三道弯”的体态,再配合双臂的舞姿,便形成了全身性“扭”的感觉 “拧”:是以腰为轴,向内、外拧转形成的“三道弯”体态脚下的“拧”作为动作的发力点,使胶州秧歌形体线条弯曲柔和,但不失劲健挺秀拧”与“碾”在胶州秧歌中是紧密相连的,这两个字是形成“三道弯”体态特征的关键 “碾”:是在形成或移动重心的过程中,膝盖被推动,反射在脚部的旋转力上,主要呈现在脚部。
“抻”:是起动或到达极点空间时,动作形态的瞬间持续,而表现相互一种延伸感按我们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就“在某一个动作已经做到位的情况下再延伸一点” “韧”:是在流动的动作变形中,呈现出一种力的性格,训练了身体上下的协调性和内在控制身体的能力,给人以不间断之力的延伸美感 4 结语 胶州秧歌其最显宝贵的内涵是诗、舞、乐、戏的综合性艺术共融于一体从它身上能够窥探到农耕文明、海运文化和齐鲁文化的诸多身影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它的珍贵性和稀缺性,并对其加强保护力度要利用好它的形式,当代人的价值观和主流意识才可以在传统的胶州秧歌中得到体现,使得胶州秧歌更加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展现它自身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吕文斌.胶州大秧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2 潘东君.“非遗”视角下胶州大秧歌的影像表现D.山东艺术学院,2019. 3 王雅倩.胶州秧歌的历史与形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 作者简介:李晓欣(1990),女,山西阳泉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与中国民族民间舞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