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发展学第一章发展与发展学资料.ppt
46页普通发展学 Introduction to Development Studies,刘 羡,前言,一:课程内容: 普通发展学是对发展理论和实践及发展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及系统性分析的一门课程 发展理论旨在解释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中的运行规律;发展实践基于对发展规律的认识,通常涉及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等转型变化而实施的行动 1. 发展思想和理论 2. 发展实践 3. 发展中的各个主题,诸如贫困、环境、健康、权利等,1.1 发展学: (1)起源,发展学/发展研究主要源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研究与发展实践相互促进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渐演化成一个相互独立的、综合的、跨学科的新型领域,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 什么是发展学?,研究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干预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发展研究有两种视角: 狭义: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广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全球背景下各国的发展从狭义到广义,补充:发展及干预发展的“规律”:,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发展经济学,以现代化理论为支撑的经济增长理论 70年代以后,随着拉美一批本土化学者对现代化理论的深刻反思,出现了反现代化理论,然而一直未能成为主导世界发展的主流思想。
80年代,更深入的反思,出现了环境资源与发展、性别与发展、参与式发展、公民社会与发展等新领域 90年代以后,有关性别与发展、资源与发展的研究越来越趋向于多学科与交叉科的视角在这种视角下,出现了性别主流化、权利与发展等概念使发展研究/学的框架更加清晰3)发展学的概况,发展研究/学一直未能成为像经济学或社会学那样独立的学科 发展学在融合普通学科思想的同时,也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以发展思想为核心的各个学科分别形成了发展经济学、发展人类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发展传播学及发展生态学等不同学科领域 这个学科体系的主体思想仍然是西方学术界针对发展中国国家发展方式的主要思想4)发展学的特点,多学科性和交叉性: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 多视角性:不同学科、不同角色的视角-发展问题 实践性:实践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宏观、中观、微观,多学科交叉,(5)发展学在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遵循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但其发展轨迹也或多或少地受到西方发展思潮的影响 80年代以后,这种影响更加明显大量西方当代发展思想和框架开始被介绍到中国,很多学者开始用这些思想框架理论来观察中国的问题在诸多领域,如劳动力流动、资源与环境管理、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资本市场发育等交织着本土发展思想和西方的发展思想。
但是,中国发展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是西方的发展理论无法解释的迄今为止,还未形成一套系统的中国发展理论第一章 发展与发展学,发展思想的演变 发展的内涵与外延 发展研究与发展理论框架 发展研究的主要范围,1.发展思想的演变,经济增长观 现代化发展观 综合发展观 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1)经济增长观,时间:20世纪4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 背景:二战后新兴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发展本国经济 立论依据和基础:1、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中世纪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经验为基础的立论依据;2、以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和社会进化理论为基础 主要理论:影响较大的是哈罗德-多马模型,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贫困恶性循环论和罗斯托的起飞理论等 基本假设是:一个社会或国家贫困或不发达的根源在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太低 主要思想: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1)经济增长观的逻辑,(1)经济增长观的评价,积极方面:指导了部分国家实现快速的发展 消极方面:1、忽视了失业、两极分化和生态 环保等因素; 2、有增长与发展,“恶增长” 例如:巴西,印度,(2)现代化发展观,时间: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 背景:试图克服发展经济学中只注重发展的经济内涵的偏颇,力图从社会和政治的角度探讨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原因和发展的道路。
主要思想:以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现代化经验为样板,从社会进化论的角度为人们描绘一个内容更加宽泛的西方式现代化图景,力图从人类历史的宏观背景出发勾画出现代化历史过程的所谓一般特征 2)现代化发展观,A.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是现代化理论的开山鼻祖 - 现代化理论将社会分成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认为社会发展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 - 能否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主要依赖于人们的价值观、态度和规范西方国家:宗教改革和科学发展 - 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不发达或欠发达,正是其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阻碍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只要注入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所确立的价值观念、创业精神以及合理化意识,那么就能走上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之路2)现代化发展观,B. 政治学家阿尔蒙德 结构功能主义的框架 - 无论是帕森斯,还是阿尔蒙德,都自然而然地将西方的民主制作为一种发展的衡量标准和政治发展的目标,而忽视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过程远比发达国家复杂 - 这种理论具有强烈的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且过分强调一个国家的内部因素特别是人们的价值观念、意识精神的影响和作用 - 现代化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一样,都是从各自学科角度出发,以欧洲为中心,对近代西欧、北美国家的现代化历史经验进行单层次的经验描述和实证归纳,并把所描述的经验事实当作现代化的最佳模式和落后国家学习的样板,其观察视角和现实依据只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2)现代化发展观,C. 亨廷顿:新权威主义 - 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若干经济崩溃、政治动荡的事实,迫使学者们把研究的重点从以民主制作为政治发展的终极状态转移到强调政治稳定与政治秩序上来 - 亨廷顿坚持把考查第三世界各国实际国情放在首位,他率先认识到,政治或政治制度不仅仅是社会与经济变化的被动结果,它本身就是这种变化的决定因素 - 认为经济的增长要求文化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要求有效的政治权威,而政治权威的建立则有赖于统治集团或某个领袖人物的正确的谋略和圆熟的政治技巧,“铁腕人物”在变化社会建立政治秩序的过程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现代化发展观,D. 拉美学者:依附理论 - 认为不发达状态并非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权虚弱问题,而是由于第三世界经济加入由发达国家控制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结果 - 以往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完全忽视经济因素,以及完全用第三世界国家的内在因素去解释其社会政治的变革 - 依附理论从国际关系格局以及国内社会经济结构角度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提出世界体系由“中心”和“外围”两部分构成,工业国处于中心地位,而第三世界各国处于外围层面,其中,外围依附于中心而存在,而中心则通过对外围的剥夺得以发达起来,二者的关系是依附与剥夺的关系。
- 第三世界国家的贫困主要不是自身的原因所致,而是“依附性”的反映,摆脱依附地位,发展中国家才能实现发展的目的,(2)现代化发展观的逻辑,(3)综合发展观,时间: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背景:经济增长理论和现代化理论都从某一方面对发展的动因、动力和方法做了说明,但是都不够全面,从而引起了国际上许多学者的的反思,到80年代后,西方学术界对社会发展的综合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并形成了综合发展观 主要思想:发展是一个全面的范畴,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科技、生态和人自身等多方面的发展,还包括民主政治参与、社会参与、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卫生保健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代表人物,美国学者托达罗指出:“应该把发展看作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除了收入和产量的提高外,发展显然还包括制度、社会和管理结构的基本变化以及人的态度,在许多情况下甚至还有人们习惯和信仰的变化 1983年,法国学者佩鲁在《新发展观》一书中从“人”的角度确立了研究视野,强调发展是整体、综合和内生的概念,并强调了文化价值的关键作用,认为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和3)综合发展观,90年代以后,综合发展观又将生态平衡、工业与环境和人的自身发展等因素考虑进去。
发展学家们认识到,发展应该是一个全面的范畴,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发展;不仅包括人们生活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还包括民主政治参与、社会参与、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卫生保健等多个方面3)综合发展观的逻辑,社会的综合发展,,,,,,,,,,,(3)对综合发展观的评述,综合发展观主张社会多方面、多目标、多因素的综合发展,拓展了人们对发展内涵的理解,实现了由狭隘的“增长第一”的发展观向广义的综合发展观的整体转换,体现了人们对发展问题更深入的研究和认识 综合发展观虽然看到了发展进程中社会内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但没有进一步揭示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相互协调的必要性,导致了人们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它仅仅考虑了发展的当前状态和当前需要,而没有考虑发展的代际问题,没有把满足当代人发展需求与满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4)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时间: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 背景:早期的发展观和发展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许多观点被“修正”乃至否定西方中心论”或“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理论前提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抛弃。
发展工作者开始将考察的视线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转向广大落后国家的发展实践,发展工作者开始摒弃带有很强理想色彩的现代化理论,认为发展研究必须实事求是,相继提出了基本需求发展理论、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类发展理论等,可以统称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论体系或发展观4)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主要思想: 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强调“人”是发展理论的制定与完善者,人既是发展的动力,又是发展的目的一切发展都要围绕“人”这个中心来进行社会和经济得以发展是人的实践创造和精神发挥的结果,因而,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理论与实践追求的最终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人的体力、智力、文化素养、道德操守、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发展与提升,也包括生态、社会、政治、民主、法制、艺术、伦理等自然、社会、文化生存环境的改善与提高,以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和人类代际之间的公平与和谐发展4)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当今最能体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的是可持续发展理论 4)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的逻辑,发展观实现三个重心的转移:,从经济增长转移到人的价值观念、基本需求,接着又转向人的全面发展; 从国内发展转向国际发展,也就是说仅仅从内部寻找一国的发展根源转向从国际关系上探讨一国的发展; 从经济转向社会,再转向人,最后转向经济、社会、自然和人四者的相互关系上。
1.2 发展的内涵与外延,二战后,“发展”一词开始成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新概念,对其含义的不同理解从根本上影响着发展目标的确立和发展战略的选择,进而将人们导向不同的发展道路 发展概念的演化是伴随着发展实践而展开的1)发展的内涵,前工业社会的漫长时代:发展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 黑格尔:潜能和自为自在最开始,生物学上的发展就是描述一个过程,即生物达到基因规定的完全释放了潜能的过程此概念是中性的,“过程”是发展的中心1)发展的内涵,在18世纪中——19世纪中,随着工业革命和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发表,科学家开始将发展赋予进化的含义,发展从“变化”这一含义转变为“向更高级、更完善状态变化前进的过程” 19世纪,“发展”成为马克思著作的中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发展,主张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 受到进化论影响的社会学和哲学中的进化主义流派逐渐将“发展”一词由生物学范畴转移到社会领域他们认为社会进步是必然趋势,并相信社会也按照自然法则,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前进1)发展的内涵,现代发展的概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 1949年,美国总统杜鲁门 :第四点计划: “我们必须着力于一项新的计划,这项计划将让我们的先进科学和工业化进程惠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
——杜鲁门通过对“不发达”的定义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