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3000字课程论文的格式模板.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426624534
  • 上传时间:2022-09-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67.33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3000字课程论文的格式模板栏目要求模板、范例页面、封面插页、页眉纸张 A4,封面、插页(任务书、答辩委员 会记录、评语)、页眉和字体摘要、目录、正文用小4号字汉字用宋体,英文及数字用 TimesNewRoman体参考文献用5号宋体,目录中的章名用 4号 字范例一标题行距1级标题(包括目录、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用3号 宋体,加黑,居中,段前0.5,段后1行2级标题(含目录中的章名)用4号宋体,加黑,左对齐,段前0.5 ,段后 0.53级标题:小4号宋字加黑,左对齐,段前1行,段后0行层次名称示例说明章第1章口口……口章序及章名居中节1.1 □□……口节序、条序顶格书写条 1.1.1 □□……□项1—1 1.口口…口1—1 口口…口口…口口项序空两格书写,后续 内容接排J 1)口口…口(1) □□•••□J ①口口…口J a口口…口注意:各层次不能有孤行公式、图与三线表图表与正文间要有 1 倍行距图表中的文字宋体 5 号与 6 号之间图 ( 表 ) 序、公式分章编号, 5 号字三线表:两粗一细范例二参考文献作者 . 书名 .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范例三浅谈课程及课程改革【关键词】课程 ; 课程改革 ; 高等学校一、课程的定义课程作为高等教育学一个重要的理论,人们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理解它就形成了不同的课程观。

      二是认为课程就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这一定义把所有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都组合在一起,以期对课程有一个较全面的看法例如,我国有学者认为:“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这个进程有量、质方面的要求,它也泛指各级各类学校某级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相对说来,这个定义考虑得比较周全但是这一定义本身也存在疑义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安排作为课程的主要特征,往往会把重点放在可观察到的教学活动上,而不是放在学生实际的体验上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和个性品质的影响,而不是教学活动本身二、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原因高等学校从产生以来,课程就不断地发生变化尤其是到了现代,有意识地进行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一)高等学校课程改革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其次,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与类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多种类型因此,课程的安排也随之做出改变,对高等学校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新的问题再次,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受到怀疑,对整个教育事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必然也带动课程做出相应的变革。

      二)知识的激增加速了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步伐知识的激增要求高校课程作出一些变革一是数量上的,即在课程中吸收新鲜事物,使课程内容跟上时代步伐二是质量上的,即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寻求那些最基本的、能够以不变应万变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原理,并使之结构化,这是当代高校课程改革的主要方面三)高等学校课程改革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三、关于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一)正确对待通与专的关系西方所提倡的通识教育或“通才教育”,被认为是对高等教育专门化所导致的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和超越,其最终目标是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因此,课程的设置首先应当从简约性出发,关注科学性和前沿性选择最能代表学科核心内容的课程,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学科的主题精神,了解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其次要注意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和相互渗透与贯通我们强调通识教育并不是说就要排斥专业教育,而是应该以通为基础,在通的基础上关注专,使通与专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使人全面发展的目的二)重视隐性课程的发展隐性课程既非课内学科又非课外活动,而是第三类课程,即校园文化建设,它是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氛围、学校的风气所施加给学生的影响起到教育作用的。

      隐性课程使学生在环境的熏陶下以及同伴之间的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 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 生的身体素质隐性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三)重视教师角色的转变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把课程理解为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的整合体,下大力气推进我国课程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合理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参考文献[1] 吴杰 . 教学论 [M].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6: 5-6.猜你喜欢: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