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衡哲与《西洋史》的写作.docx
4页摘 要:留美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的陈衡哲,曾被聘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撰写了《西洋史》 等史学著作《西洋史》以优美清新的文笔、酣畅淋漓的文风成为1920 年代中期陈衡哲的代 表作,昭示着她日后转向散文创作的趋势,同时体现出陈衡哲作为史学家严谨务实的一面和 作为文学家富于激情想象的另一面,两种不同风格的对立冲突和相互融合,亦造成了长久以 来该书备受读者青睐但罕受学界重视的局面本文通过评析陈衡哲的《西洋史》,提醒学界只 有重视陈衡哲的双重身份一一史学家和文学家,才能更全面地理解陈衡哲及其作品关键词:陈衡哲;《西洋史》;白话文写作;文化史陈衡哲(1890-1976),原名陈燕,笔名莎菲(sophia hung-che chen),是我国现代著 名女作家、女学者国内熟悉陈衡哲大多是因其在新文学运动中的突出贡献,但其实对陈衡 哲而言,文学只是副业,西洋史才是主业 1914 年陈衡哲考取清华学堂公费留美学生,成为 中国第一批公费女留学生,赴美国瓦沙女子大学攻读西洋史专业,兼修西洋文学1917年因 投稿到《留美学生季报》,开始发表白话文学作品 1918 年陈衡哲获学士学位后,又到芝加 哥大学深造 1920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同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回国,担任北京 大学历史学教授,教授西洋史,成为北大第一位女教授。
但目前文学研究者只关注陈衡哲的 文学作品,却没有充分注意其史学著作;历史研究者尽管注意到陈衡哲在“五四”新文学运动 中的突出表现,但因其史学著作不多而未给予充分重视这就造成了国内陈衡哲研究相对冷 落,究其原因,学科局限和研究者的固步自封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也许有人认为陈 衡哲的史学著作与文学创作关系不大,但我认为二者存在密切的关系,一来陈衡哲的文学成 就和她的求学、治学经历分不开;二来陈衡哲的史学素养对她创作风格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 进作用,这是其作品大气洒脱、与众不同{1}的主要原因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陈衡哲有着骄人的成绩,她是新文学第一位女作家、女诗人1 9 1 7年,陈衡哲在《留美学生季报》第4卷第2期上发表了初具小说雏形的白话作品《一日》, 比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早一年她最早的诗歌《人家说我发了痴》刊于1 9 1 8年9月15日 《新青年》第5卷第3号她的童话《小雨点》刊于1920年9月1日《新青年》第8卷第1 号,比叶绍钧的童话处女作《小白船》早了一年可见,在新文学运动中,特别是白话文的 使用和推广方面,陈衡哲走在前列虽然拔得头筹,但陈衡哲的主要精力显然没有放在文学 上,她的作品数量不多,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文集《小雨点》1928年才结集出版。
人们不禁 要问: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转做什么去了?如果读了她两册本的《西洋史》,问题便有了答 案《西洋史》一般被认为是陈衡哲的史学代表作它一扫童话《小雨点》给人留下的文笔 清新稚嫩的印象,代之以成熟睿智而不乏风趣、优美清丽而不乏深刻的文风,很符合朱维之 “文笔清新而时有凌厉峻峭的风格”{1}的评价如果不读《西洋史》,就无法体会陈衡哲笔 下“凌厉峻峭”的一面 1930年代陈衡哲以写作散文为主,鲜有诗歌和小说,文风也发生了 不小的变化,更关注现实民生这不能不说与1920年代《西洋史》的写作(1922-1926)有 关,在梳理西方历史的过程中,陈衡哲的创作风格和文类都发生了转变,更注重文章的实用 性,突出论述部分朱维之曾摘录《西洋史》部分章节作成历史小品十则,收入《陈衡哲散 文选集》由此可见,《西洋史》是陈衡哲用散文的笔触来写历史著作的典范,将知识性与文 学性融为一体,堪称学术散文《西洋史》发表至今已近90 年,有关该书的好评不少从发表伊始被胡适赞为“一部开 山的作品”{2},到2008年在北大执教的陈乐民向学生推荐:“到现在为止,中国人写的《西 洋史》当中,我还没有见到比这本书写得更好的③一部中学教科书仍被列为大学课程的参 考书目,这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并不多见。
那么,该书是如何写成的?究竟好在哪里?1921 年,陈衡哲因身怀六甲而辞去北大教职,次年应邀进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举家迁 至上海,期间主要撰写了《西洋史》这部应王云五先生约稿为新学制高中生撰写的中学历史 教材,结合了作者多年求学所得以及在北大教书的体会,有感于当时西洋史方面中文参考书 籍的匮乏而撰写陈衡哲直言“要使真理与兴趣同时实现于读者的心中”为此,她力求将“活 的历史”与“幻想之神”相结合,以引起少年朋友们对于历史的兴趣因而,该书并未局限 于教科书的体例,而是要为一般读者提供“西洋历史的常识”{4}这也就难怪一部诞生于20 年代枪声炮影中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能够长期受到读者的追捧和青睐作者深厚的西洋史专业素养和出众的文笔,不拘泥教科书体例的限制,使这部教材全然 没有教科书的呆板和书卷气,而成为一部颇受欢迎的介绍和评述西方历史的普及性读物《西 洋史》上册1924年出版,下册 1926年出版,出版后销路一直很好短短三年内即重印六版, 后共印制九版之后,《西洋史》伴随陈衡哲一道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直到近年来,大陆 的出版社纷纷重印《西洋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年)、工人出版社(2007 年)和东方出 版社(2007年)先后推出了《西洋史》的再版本,使《西洋史》在阔别70 年后重新回到读 者中间。
下面分别从语言风格、文化史观和写作立场三方面分析这本教材的特色一、白话教材的典范 陈衡哲的《西洋史》用优美流畅的白话文写作,全然不落旧教材的文言窠臼,文笔酣畅, 气势磅礴,标志着陈衡哲20 年代写作的高峰用白话文编写教材在上世纪20 年代的中国并非易事因为尽管“五四”运动大力提倡白 话文,但在当时教材中使用文言文或文白夹杂的情形仍较为普遍周作人的《欧洲文学史》 (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 年版)就存在上述情况,例如书中叙述索福克勒斯悲剧《安提戈 涅》的剧情:“七子之役,二子骈陨,新王kreon礼葬eteokles,独以polyneikes叛国,故 暴其骸,敢葬者死其女弟 antigone 收??之,鞠之不屈, kreon 子 haimon 营救不许,遂闭 之墓穴而先知预言神怒,将降大疫, kreon 父子亟往启穴,已死矣{5}教材中不仅文白 杂糅,而且夹杂西文相较而言,陈衡哲在《西洋史》中对语言的处理要成熟得多,例如同 样谈古希腊戏剧,“在文学方面,此时最发达的,乃是那个最能表示深切感情的戏剧而此时 雅典又适产生了三个大悲剧家,和一个大喜剧家,所以他的戏剧也就由简陋的赛会式的歌舞, 进为有动作有结构的真正戏剧了。
三位悲剧家的名字是爱司凯拉( e schy l u s )、索福克(sophocles)和幼利披笛(euripides)” {1}陈衡哲全部采用白话叙述,对于外国人名、 地名、专有名词、术语等,译成中文,另标注英文原文因为叙述外国历史,文字是否流畅, 注释是否清晰,决定了读者阅读是否方便以及对内容理解的程度对比上述两本教材的语言 风格,并无一较高下之意,只是让读者感受当时用白话教材的稀少,且两本教材出版时间有 先后比较旨在说明因无先例可循,用白话文撰写教材只能单凭自己的语感把握,实属不易 有关自己使用白 话文的经历, 陈衡哲在她的英文自传《一个年轻中国女孩的自传》(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young gir)l 中特别提及幼时用白话文写家信获得父母首肯 的事,指出:“从这件小事我懂得不少道理首先,它告诉我,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寻找有创意 的表达方式并非可望而不可及第二,它使我后来很同情一个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同学倡导用 中国的白话取代文言,并以白话作为国民文学之本的努力当其他所有的中国留学生反对他 这种文学革命的设想时,只有我给予这个孤独的斗士以道义上的支持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在 这场论争中支持他的原因:童年时代用白话写信是我早年教育中唯一觉得有趣生动的经 历。
„„而用白话写信则是积极又有创意的第三点„„我教会了我的孩子不但要用白话, 而且要通过写信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感情,结果再令我满意不过了{2}陈衡哲自传里提到“一 个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同学”便是胡适,她“很同情”并“支持”胡适的文学革命有关这场 发生在域外的白话与文言的论争,胡适在为《小雨点》作的序中进行了更详细的叙述:“民国 五年七、八月间,我同梅(光迪)、任(叔永)诸君讨论文学问题最多,又最激烈莎菲那时 在绮色佳过夏,故知道我们的辩论文字她虽然没有加入讨论,她的同情却在我的主张的一 方面„„她不曾积极地加入这个笔战;但她对于我的主张的同情,给了我不少的安慰与鼓舞 她是我的一个最早的同志'③“莎菲”即陈衡哲,她在新文学运动中的不俗表现,《一日》 《鸟》等白话小说和新诗的发表,验证了胡适称其为“一个最早的同志”的说法除了创作上的实绩,更重要的是,陈衡哲借着史学家的眼光注意到了语言变革在历史发 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陈衡哲对但丁的文学成就给予很高的评价,尤其是但丁在语言 上的突出贡献她指出,但丁诗歌写作的成功也是意大利方言的成功:“但丁之前,也有用意 大利方言做诗的但第一等的出品很少,第一等的长诗更是没有。
但丁凭着他的文艺的天才 和纯挚的情感,把那块方言的生铁打成一片柔美的钢;使后来的人见了,不但可以得到他的用 处,并且还可以学着一点制钢的方法 {4}接着,陈衡哲指出语言变革对于文化的意义:“方 言的成为文字,也是文艺复兴中的一件大事„„但丁不但是第一个运用这个方言而得胜利 的;并且他能用了他的文艺的甘露,去把那棵憔悴枯瘦的树,灌培滋养,使它开出鲜明美丽的 花朵来 {5}文艺复兴部分,陈衡哲专门谈到“方言文学的产生”,列举了意大利但丁(dante) 的《神曲》、英国绰塞(chancer,指乔叟)的《坎特布里古事》、西班牙塞文蒂(cervantes, 指塞万提斯)的《吉诃德先生》法国的拉勃雷(rabelais,指拉伯雷)等,作为欧洲各民族 国家文学诞生的标志站在中西比较的立场上,陈衡哲认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方言文 学的产生与“我国近日的白话文学运动有点相像”⑥尽管只是点到即止,但这一比较背后隐 藏的意义并不小,暗指诞生不久的白话文学代表了日后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故而,在这部 教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陈衡哲身体力行推行运用白话文的苦心二、多元的文化史观 陈衡哲将历史看作“人类全体的传记,,研究历史之目的在于“说明各种史迹的背景,, 即史迹的因果关系及彼此的相互影响,借以“培养读者分析现代社会各种现象的能力,。
{1} 这种重视历史实用价值的做法,使《西洋史》一书在叙述西洋各国历史的同时,并未忽略其 他国家的历史,如北非、亚洲和中国等,从而具有多元的文化史眼光首先,何谓“文化史,?这关系到历史写作的范围和史料的选择陈衡哲在《西洋史 ? 导言》中写道:“历史既是全体人类的传记,他的范围当然很广拿破仑的事业固然是历史; 法兰西乡下一个穷妇人的生活状况,也何尝不是历史„„有些历史家,以为历史便是以往 的政治,他们所取的史材就一定是偏于政府的文牍公案了„„我们深信,历史不是片面的, 乃是全体的;选择历史材料的标准,不单是政治,也不单是经济或宗教,乃是政治、经济、宗 教以及凡百人类活动的总和换一句话说,我们当把文化作为历史的骨髓凡是助进文化, 或是妨害文化的重大事迹和势力,都有历史的价值这是这本历史取材的标准{2}陈衡哲 将文化作为“历史的骨髓,,没有把政权更迭、武力征伐作为叙述的重点,而是着重梳理欧美 历史中的文化脉络《西洋史》全书20章,有6章专论文化,约占三分之一篇幅尤其是上 古史, 6章中有4章记述文化历史,占了三分之二的比重,由此可见陈衡哲对文化的重视作者不仅在单列的章节中论述文化,而且在书中处处可见文化的踪迹。
例如下册第5章 《地理上的大发见及殖民地的竞争》谈到哥伦布远行的动机来自《马可?波罗游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