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越幼儿教师校-政-园协同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_1.docx
6页卓越幼儿教师“校政园”协同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摘要:基于“互惠性共同体”的视角,超越高校和幼儿园作为独立机构的分离对立矛盾和卖家模式的限,建立“校—政—园”协同育人平台是实施卓越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卓越幼儿教师“校—政—园”协同培养模式可从构建“共同课程+特色课程”体系,探索“临场型”教学方式改革,习”嵌入实践教学环节,实施“校-园”订单式实习方案,采用“专业发展学习地图”评价法等五个方面创新实践关键词:卓越幼儿教师,校—政—园,协同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卓越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粤教高函〔2015〕72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的成果之一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2014年8月,为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该文件指出,高校要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
[1]基于“互惠性共同体”(reciprocal community)的视角,本文以广东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创建的卓越幼儿教师“校—政—园”协同培养机制为例,从课程结构体系、课堂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四个方面,阐释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措施和成效,为高校实施卓越幼儿教师培养计划提供参考路径一、“互惠性共同体”视角下的院校协作模式院校协作,是大学教育院系与中小学幼儿园作为伙伴以合作方式开展各种教育研究活动的一种理论与实践[2]长期以来,大学教育院系与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一直处于两种关系:一是独立机构(independent agency)关系,喻指院校双方有协作意愿,但不把其核心力量投入到协作过程当中的伙伴关系类型,伙伴双方分离对立是其内在特征;二是卖家模式(vendor model)关系,喻指学校需要特定资源时,与大学建立契约关系,从外部输入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实现预期目标的伙伴关系类型,其内在特征[3]无论是分离对立还是伙伴关系,都不可避免地产生相互不信短期性、关系的临时性、接触的不经常性、无法灵活应对新兴的问题和议题等各种弊端[4]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随着教学专业化向纵深发展,教育实践领域改革与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的合流逐渐成为推动职前与在职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的新动力。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由美国提出的院校协作培养新机制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并不是一种特殊的学校,而是一种“高校、政府、中小学幼儿园”(University-Government-School,简称UGS)深度合作的培养机制,其目的是提供临场型(clinical)的实践训练,提高职前教师培养水平,促进教师在职专业发展[5]通过政府介入,UGS模式使院校双方超越独立机构的分离对立矛盾和卖家模式的限,实现教师教育、政府决策、幼儿园发展相互革新(mutual renewal)的伙伴关系[6]它是院校伙伴关系发展的高级阶段,“互惠”是协作的核心互惠的思想不仅给政府决策者、管理机构领导、院校协作双方建言献策,而且更加注重参与者的学习和探究,脱离分离对立和单向索取的困扰,开辟了院校协作参与者的学习、培训和研究有机整合的途径,创建了基于“互惠性共同体”的协作新方式二、卓越幼儿教师“校—政—园”协同培养机制的创建基于“互惠性共同体”的视角,协同的关键在于“互惠”,这就要求协同育人的各主体平等合作和因此,如何从组织制度、实施操作、经费支持等方面保证这一模式的正常运行是“校—政—园”协同培养机制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组织制度层面,首先要强化高校和幼儿园双方的互惠意识,使双方建立愿景一致、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并通过制定共同的革新目标让双方成为有机的协作共同体,搭建起协同创新的基础要素[7]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成立“校—政—园”协同育人平台,打破院校原来个体的、孤立的盲目工作模式例如,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与佛山市教育局通过建立“佛山市学前教育研究与师资培训中心”协同育人平台及其下设指导委员会,将政府人员、高校专家和名园长等纳入指导委员会,明确提出“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引领示范、教育资源共享”三大核心任务和革新目标,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科研能力、政府的资源整合能力、幼教行业企业的市场反馈能力,将社会和行业的需求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师培养环节,优化整合教师教育资源,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见图1)其次,在实施操作层面,主题活动是“校—政—园”实现协同创新的联络节点,是协作的载体,也是三方达致互惠的中介主题活动是指协作三方参与者围绕特殊主题设计与组织实施的、目标明确的、有针对性的系列学习、教育、培训以及研究等活动[8]其中,培训项目和课题研究是最有效的主题活动它们一方面迎合了政府的政策需要,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幼儿园的发展需求,完成了高校经由深度介入政府和幼儿园工作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
协同育人平台承担了重要的桥梁和智库作用,以达成三方意愿例如,佛山市学前教育研究与师资培训中心通过协同高校、教育局、各幼儿园完成多项“校—政—园”课题研究和培训项目在主题活动中,该中心负责全部工作的统筹,高校人员承担方案设计,政府承担经费支持,幼儿园承担方案实施的配合等工作最后,为了创建互惠协作关系,维持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是重要保障以佛山市学前教育研究与师资培训中心为例,经费来源主要依据三方的合作内容重点而定,有三种模式:一是政府主需的项目则以市财政拨款为主,如学前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研究;二是高校主需的项目则以高校的“创新强校”工程经费为主,如卓越幼儿教师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三是幼儿园主需的项目则以幼儿园出资为主,例如幼儿园品牌建设等总体而言,“校—政—园”协同育人平台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政府决策参考、幼儿园教育革新发展三个方面的“互方式,并在三方相互协过程中推动卓越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图1 卓越幼儿教师“校—政—园”协同培养机制框架图三、卓越幼儿教师“校—政—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和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的运作模型与组织样式。
它主要由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育评价等要素构成[9]卓越幼儿教师是一批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岗位技能、出色的保教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0]依托“校—政—园”协同育人平台,高校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索改革模式,达成卓越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目标(见图2)图2 卓越幼儿教师“校—政—园”协同培养体系框架图(一)构建“共同课程+特色课程”体系,突出“区域特色”和“专业认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一般包括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教学法课程、研究方法基础课四大类课程[11]为实现课程结构与社会需求、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的对接,本专业除了设置上述共同课程,还增设“区域特色”和“专业认证”课程与中小学学科教学取向课程设置不同,幼儿园课程强调一日生活皆课程,生活化、游戏化是幼儿园教育最本质的特征,而本土文化资源和社区资源的课程化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佛山市是明清时期“四大名镇”之一,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是著名的陶瓷、武术和民间艺术之乡深入挖掘并利用本地区优秀的文化资源,让其进入高校课堂,对于幼儿教师培养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价值依托学前教育研究与师资培训中心,本专业增设了“幼儿陶艺”、“幼儿剪纸”、“幼儿戏剧”、“幼儿武术”等非常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专业能力选修课,使高校课程与当地社区文化资源相融合。
区域特色”课程的开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能力另一方面,本专业还强化“专业认证”课程,开设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与实践(为获得蒙台梭利教师资格证奠定基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获得奥尔夫音乐教师资格证奠定基础)等专业能力课程通过蒙台梭利教育实验室和奥尔夫音乐教育实验室建设,使高校专业课程与行业资格认证相对接,拓展学生的国际教育视野,满足当前社会对专业化幼儿教师的需求二)探索“临场型”教学方式改革,实现大学课堂和幼儿园教学的融合“临场型”教学是指在专业课教师指导下,学生有计划地到幼儿园观摩幼儿的游戏、生活和学习活动等,并运用已有的教育理论、教学技能以及原有实践知识,对所学课程进行观察、反思和评价,达致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融合的一种教学方式[12]开展临场型教学一般有两种策略:一是利用高校附属幼儿园或就近的幼儿园,将部分课程的教学场所直接设置在幼儿园以香港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为例,他们将高校实验室直接设置到其附属幼儿园“香港教育学院汇丰幼儿发展中心”的班级活动室幼儿园既是儿童日常活动的场地,也是高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场所[13]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前教育系通过与其附属幼儿园深度合作,利用该园作为佛山市“科学”领域教育发展共同体领衔园的资源优势,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部分课程直接放在幼儿园进行现场教学。
又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通过与附近的“美术”领域教育发展共同体领衔园——佛山市禅城区石湾第一幼儿园合作,不仅将高校课堂直接设置在幼儿园,而且共同开发和出版了具有佛山地方文化内涵的《手工制作教程》校本教材,推动了高校课程建设的特色发展二是充分利用高校的各种实验室,如蒙台梭利教育实验室、奥尔夫音乐教育实验室、幼儿园模拟活动实验室等,将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直接引进高校课堂以本专业的“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课为例,利用校内的幼儿园模拟活动实验室,通过高校教师和幼儿园外聘教师联合授课,将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引入高校课堂,不仅实现高校专家理论教学与一线教师经验教学的优势互补,而且实现高校课堂、科学研究与幼儿园日常活动的有机融合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