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全县挂职锻炼干部汇报交流材料之三.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zh****66
  • 文档编号:255800872
  • 上传时间:2022-02-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77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全县挂职锻炼干部汇报交流材料之三全县挂职锻炼干部汇报交流材料之三 开拓创新 持续发展 ――粮道街中学办学实践给我的思考 去秋有幸赴武汉市粮道街中学挂职学习半年,粮道街中学的办学实践给我的学习、思考颇多,现汇报如下 一、粮道街中学基本情况 武汉市粮道街中学创办于1978年,现有教学班级45个,在校学生2211人教职工151人,学校占地面积18311平方米,功能用房合理,教学设施现代,人文景观俱全,先后荣获国家、省、市诸多荣誉,是武昌区名校之一 二、粮道街中学办学特色 1、创新立校品牌 一提到粮道街中学都会很自然地想到希望教育,粮道街中学近30年办学实践中始终如一地把“希望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行为与文化价值的核心,在思考与研究中不间断地创新归并、与时俱进,并针对学校发展中的不同情况、不同形势、不同阶段,坚持从无到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壮大的研究思路,分三个阶段使希望教育理论与操作体系日趋成型 第一阶段(1990-2000):主要研究了希望心理的理论构建、途径方法、评估体系 第二阶段(2000-2022):主要研究希望教育与初中生可持续发展,这个阶段粮道街中学树立了自己的课程观、构建了国家、地方、校本三大课程体系、打造了实施新课程的超市式、切块组合式、情境再现式、擂台式、现场操作式五种新课型 第三阶段(2022--2022)主要探索了希望教育下学校的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视觉文化 2、创新教学实践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粮道街中学每时每刻无不充斥着备战“数据”的气息,其经验我把它归纳为九个方面 (1)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正确管理,是质量提高的前提 去秋学校先后召开4次各年级教学质量专题会议,及时分析阶段性的学情、教情,不断地根据教学的实际状态调整、修订、跟进适应本届学生的教学计划和策略 (2)年级组教师的精诚团结,是质量提高的基石 在粮中各年级组自觉地意识到粮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于团结合作,逐渐形成了“工作上合作、成绩上竞争、学习上交流、生活上互助”的良好的工作氛围 (3)备课组成员的通力合作,是质量提高的保障 首先教学计划与复习备考,达到思想、进度、内容、目标、重点、难点、环节“七统一”;其次集体备课常抓不懈,小到每课时的重难点的确定与解决方案,大到一个月、一学期、一学年的教学进度、能力目标等,无不通过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活动来解决;其三上好每一节课,坚持低起点,缓坡度,小步子,常反复课堂教学策略; (4)学习分层管理,是质量提高的关键 做法是:以补充拔高题,强化应试技能多推优秀生;以学法指导提高“中等生”;以单科技能训练平衡“跛腿”生;以“人盯人、手把手”帮扶希望生 (5)拓宽校际交流,是质量提高的添加剂 ?粮中在教学工作中“走出去,请进来”,教师积极参加市、区教研活动,并虚心向兄弟学校取经;支持老师们外出学经验、搞试卷、摸信息;邀请武汉优秀教师来校传经送宝,交流有关中考信息,把握中考新动向 (6)密切家校联系,是质量提高的黏合剂 粮道街中学除了要求每个老师能积极主动地随时与学生家长联系外,还在开学初、学期末或每次月考之后,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地向学生家长宣传教育教学措施,让学生家长及时地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 (7)激发学习动机,是质量提高的催化剂 通过班会、座谈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励志、惜时、成才教育;开展“比学赶帮超”学习竞赛活动;运用“中考倒计时”激发学生斗志;大力表彰学习标兵、学习积极分子、学习进步生,让学生汇报学习经验;中考前100天,年级召开“百日誓师大会”;四月调考后,与学生面对面;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丰富课余活动,是质量提高的润滑剂 学校不定期地组织篮球比赛、艺术节、阳光少年、运动会、秋游等活动,保证每周的体育活动时间,劳逸结合、张驰有度,大大地提高师生的教学效率 (9)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是质量提高的兴奋剂 在粮道街中学工作的教师每天工作长达近12小时,当教师把时间、精力全部奉献给了学生同时,学校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补偿,来获得教师对其工作成就的自我认同 3、创新内部机制 (1)为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粮道街中学于2022年创办了国有民助改制校---武汉市粮道街厚朴中学,学生数达到1400人,优质生源的稳定与增加以及每三年新增近1400万的收入,为学校良性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 (2)建立学校绩效津贴制度,从劳务津贴、师德及考勤津贴、教学工作质量奖、班主任工作质量奖四部分设置学校内部资金发放方案,所有的工作基本上都有直接的利益分配,不想干事只想拿钱在这里没有市场 (3)改革岗位设置。

      去秋粮道街中学根据《武汉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意见》实施了首次岗位设置,岗位设置的实施进一步打破了工作待遇的平均主义,并激活了各教师做好工作的内部动力 三、我的办学思考 1、学校发展需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研究 我和粮中彭校长交流过名学校发展的话题他认为粮中过去30年的发展道路与我们马桥镇小学过去十二年的道路惊人的相似,相似点在于都是在相对的恶劣的环境中,坚持不懈对工作现状与工作未来的不断思考、实践、改变,并在工作实践中催生、提炼出一个学校办学的文化核心(希望教育),这种自下而上的办学文化来自于学校持之以恒的对教育、对人的成长的思考积淀,它有它成长的历程与根系我所在的马桥镇小学从最开始周听评课制度的建立,到专题、课题,到总题、子题,到办学理念的提出,再到当前的文化立校的全面实践,所走过的轨迹也是在教育的不断追问中,由感性走向理性,由局部走向本质,由形式回归过程,由外围走向内心,很自然地很迫切地需要一种概念(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来全面梳理学校发展的思维与学校未来走向我想这就是学校需要自下而上的研究,自下而上的研究最大的好处是能让我们的学校始终处于一个思考的状态,思考的状态才会源源不断地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 当我们学校在自下而上的行动研究中,一个价值核心呼之欲出时,它所面临的要用这个文化核心对学校所有外内部因素进行全面的梳理,而我们作为行动研究的“草根”是否应该寻求一种理论的体系支撑,是否应该用存在的或自我原创的理论对学校的发展作最全面的“问诊”,从教育科学的角度我们的文化主张、体制运行、队伍建设、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活动课程等科学吗?有它们生长的依据吗?还有哪些有失偏颇呢?还有哪些还未提出急待完善呢?我想这就是自上而下的研究,学校工作推进到一个阶段,自上而下的研究将会使学校发展脱胎换骨。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研究对学校发展来说是一个动态运行与推动的过程,对整体、对细节、对个体、对局部等根本性的改善和改变都是极为重要的过程和方式 2、教师要有自己的“名课堂” 如果用一个程式化的标准考量我们教师,人人成为名师是不可能的,因为名师的标准、指标是有限度的;但我想,教师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名课堂”,这是每一名教师都可能达到的基本标准;五年前,我在我们学校讲过这个观点,我想一名歌唱家,听众并没有要求他每天都要唱出家的歌曲,只要他至少有一首主打歌曲能打动、能唱到听众的心里,他也就有了家的自信与努力;一名作家,读者并没有要他每天都写出好的作品,只要他至少有一部触动心灵的著作,我们就认为他的经典所散发的力量经久不息;同时,好多名家都是在一个主题、侧面反复锤炼淘出来的,我们也没有理由要求他们每天都有新的“大作”与观众见面;同样,一名优秀教师不在于天天要讲优质课,教师也不是万能的,学科不一样,各年级教材内容广泛,特点各异,学生不一样,不同时期教学阶段性的标准不一样,各教师自身的“口味”也有异同,因此,能用优质课的标准要求工作的每一过程已是教师队伍中的“稀世珍宝”;现在我们可以反过来进行思考,一名教师通过自己多年教学思想的提炼与实践经验的积累,从而形成一至多节在任何时段、学生、地点都能成功的课堂,不失为一条有效或高效的教师专业成长路径,保守讲每人一节,从一个学校来说这些“名课堂”意味深长,我们要鼓励我们教师对一节课期期讲,年年讲,讲一辈子,通过前后的不断反复,打通教师教学思想中理不清、剪还乱的关节,通过一节或多节“名课堂”的打磨,建立自身的课堂自信,在自信的“名课堂”中更快地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感觉与思考,进而对常态课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如果从一个县域内看“教师要有自己的名课堂”,那将是上千节的规模,其思想与实践的碰撞又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火爆”格局呢 3、名校长从哪里来? 一个好校长造就一所好学校,同样一个名校长也可以打造一所名学校,都是从校长的角度肯定校长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校长队伍的成长与教师队伍的成长有着共同规律,我们同样也要把校长职业发展作为教育发展大计之一紧抓不懈,更需要从“名校长”的标准培育每位校长之名,“名校长”的培育放在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大众化的,即从发现、鼓励、欣赏、引导的角度对每一位校长工作的最成功的特点进行放大,再放大,让我们的校长认识到自己办学可以彰显之处,让我们校长从所生长的特点中去延展其它问题、探求相关领域,最终形成寓独特特点群于一身的“名校长”,这一层面最重要的在于是发现、是引导、是欣赏、是鼓励,绝不是目标下的行政性的终结过程,也绝不能是只看结果不唯过程的过程,如果校长的职业发展始终充满着发现、引导、欣赏和鼓励,一个地方的教育何愁不可崛起呢?第二个层面是在办学中有思想的校长,这些校长在现实中所遭遇的问题是他们始终离成型的教育思想、主张仅有一步之遥,他有很多对教育、对学校等独特的见解与思考,他是行动研究者,他有丰富的实践以及在实践层面的思考,但他不是理论研究者,他不能很好地把他对教育、对学校实践、思考与相关的理论进行对接;不能很好地从相关的理论系统中找到实践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底气,他缺少从教育理论的高度驾驭学校的能力,这需要什么,这就需要有一个外力替他完成或者协助他完成本次蜕变,做到成熟一个推出一个,这个过程不是一种口头上泛泛而谈的什么“指导”,是一种深入到一个校长的思想与内心中,从教育科学的高度对校长的实践与思考进行取舍、归位、提炼、总结,进而生长出成型的学术思想,让这个层面的校长在质的蜕变中,找到“名校长”的借力之跃,如果,我们能为这样的校长搭一把手,掂一把力,他就能很直接地到达一个全新的办学天地,又有更宽更快更高的办学思考,又会对学校发展、对教育发展付诸更多更健康更科学的实践,那么真正有内涵的“名校长”就会一个个向我们的“圣地”飞来,由此,教育家办学之梦也不再永远是梦啊 7Word版本。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