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籍常识介绍_古籍收藏常识范文.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贵13****忠志高
  • 文档编号:204913464
  • 上传时间:2021-10-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24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籍常识介绍_古籍收藏常识  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对自己有着很大的好处,在考试中也可以更从容的应对,写作中也可以引经据典下面是办公室王老师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古籍常识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古书的种类  一般把“五四”以前的著作称为古书我国的古书浩如烟海,据不精确统计,约有八万种 查找古书应按照古书的独特分类体系从西汉末刘向父子所辑图书目录七略,到唐朝房玄龄修《隋书经籍志》,逐渐形成了以下这样的四法,直到今天,我们仍基本沿用它来进行古书的整理和检索经部十类: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图纬、小学 史部十三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注、 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子部十四类: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集部三类:楚辞、别集、总集   古书的种类  甲骨:我国最早的书籍古人求神问卜时烧灼龟甲兽骨,根据烧出的裂纹以定吉凶,并把问的事、兆象、验证的结果刻在上面,加以保存甲骨的发现是在清末,共约二十万片   简策:我国正式的书籍南方用竹,北方用木,制成竹简、木牍,用牛皮绳编起来,卷在一起   帛书:向卷轴过渡的书籍。

      简策很笨生,阅读、携带都不方便,帛质轻薄柔软,可以卷舒,还可随文字长短截断,汉晋之际最为通用   卷轴:写在纸上的书籍按文章长短,将纸粘成长幅,由右向左一行一行地写,由左向右卷在一根稍长于纸的棍子上,再用布帛包起来   石经:刻在石头上的书籍很早就有刻石记事的,但把整部书刻在石头上作为读物,以东汉末年刻的“熹平石经”为最早   雕版线装书:现存最普通形式的古书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卷轴书变成了册叶书纸的正面印字,对折起来成一张书叶,再加单叶书衣前后封面,打孔用线装订起来   古书的体例  作者:早期的古书一般不标出作者姓名,如《易经》汉代后才渐渐有作者署名,但经常连字号、籍贯、官职、封号、爵名和著作方式等一并标出如《史记》卷端标:“汉太史令司马迁撰”,表明这本书是汉代的太史令官司马迁著作的   书名:先秦时古书一般无总名、定名,如《诗》、《书》、《易》等都是后人整理时加的再如《史记》原有《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公书》等数名,后世才沿用《史记》这个通名   序录:古书的序有自作,有他作,有总序,还有篇序位置一般都在书的最后,但到汉代,就开始提到正文前面了   目录:远古著述多系单篇,无目录可言,后来序录介绍书之要旨,代替目录。

      为翻检方便,渐渐才单列目录,但也放在正文最后,到南朝才放到正文前面   篇第:篇、卷、册都是古书的计量单位古因内容不同,常分为内外篇、上下篇等   古书的注释  训:用通俗的词语去解释难懂的词语   传:传述的意思,一般是解释经的   说:解释的意思   注:解释古书中难懂的语词   章句:古人解经,往往在训释词义外,再串进一次经文大意   集解:总汇各家解释   义疏:略同于集解   正义:纠正前人的义疏   古籍版本小史  版本一词,起源于唐中期雕板印书之后,那时期人们常把写抄本的书称为“本”;把雕板印的书称为“版” 在此以前,只有“本”的说法,“本”字含义,清代叶德辉《书林清活》卷一有一段话:“书”之称本必有所因,《说文解字》云:‘木下日本’而今人称书三下边日‘书根’ 书籍称为“本”在典籍中出现是从西汉开始,汉成帝光禄大专刘向,领校宫中五经秘书他此次整理国家藏书获得了书籍的各种传本古籍版本主工指1911以前历朝的刻本、写本、稿本、拓本等,且1911年以后的影印、排印的线装古籍,如《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书也属古籍唐中期后,雕版式印刷开始出现,一书刻成,相率模印。

      此时人们始将写本书,抄本书称“本”,将雕版印刷之书称“版”现今所说的“版本”的概念应包括各种写本、抄本、稿本以及它以前的木简、缣帛、卷子和它以后的雕刻本,活字本,还应包括近现代的铅活字本、影印本 由于现存的古籍书册主要是写抄本、雕刻本和活字本,因此古籍版本也就指这三种而言,而其中占绝对比重的是雕版刻印的书籍   古籍的赏与辨  古籍的历史长达2022多年,其间刻印出版的书籍汉牛充栋,那些古籍善本流传到今已不仅仅是书本了,同时也是文物和珍贵艺术品这时的它们除阅览与研究功能外,还具有重要收藏价值和巨大增值潜能 古籍是知识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是可供赏鉴的历史文物古籍的魅力,内容自不待言,从形式上看便妙趣无穷一些法书名家写刻的本子无疑是精美的书法艺术古籍追求印刷工整,加上纸墨精良,是字字分明、页页生辉倘是原版初印展卷更觉心旷神怡古籍的古色古香随时代还有所不同,如宋刻墨色香淡,至今将宋版书打开仍有香气,而元代用墨多不如宋明清甚至用调和之墨,当然,也有刻印皆佳者一些古籍善本雕刻精致细腻,设色沉穆古雅,散发出浓郁艺术气息   古籍的收藏  我国藏书的历史源远流第,远在三、四千年以前,古老的华夏民族已有了比较成熟的图书,于是就有了最早的藏书室和藏书家。

      我国最早的藏室是周代的“藏室”,属于官府据《史记》载,老子曾做过“周守藏室外之史”,由此,老子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藏书家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著书立说之风甚盛,收藏图书之士也就溶溶济济,“学富五车”即一词,源于此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各国图书成为秦王朝的府库藏品秦代皇家藏书称为“金匮”、“石室”汉王朝依着儒生协助,发展了良好的藏书事业兰台石室”从汉代以后成为皇家藏书楼和另一代称,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开始了我国藏书事业飞跃发展的时期,官府藏书处所主要有:弘文馆、集贤院、崇文馆和史馆唐代藏始采用四库分类入宋,版刻图书进一步发展,国库藏书始有经、史、子、集的分类明人承袭宋元风尚清朝平定天下后,大力尊孔崇儒,康、雍、乾三朝编撰了《四库全书》等大型图书古人说:“遗子黄金满匮;不如一经”如此以书为贵之思想方使社会人文蔚然 6。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