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传统文化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oc
17页从传统文化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摘要】文化是价值的载体,其核心是价值观,价 值观是一定文化体系基本精神和本质的集中反映当代中国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所作的概括:以培育“四有”公民即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 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 文化这也可以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精 神所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 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核心价值观“只有首先赢得 中国人民的喜爱,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才能堂堂正正 走向世界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价值观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冲突的本质是价值观的冲 突在社会转型与全球化的进程中,人们的文化取向随着审 美、判断标准以及社会需求的分化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多样 化,特别是市场、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为多元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多样化的文化产品能够得以迅速扩 展并被人们接受和运用与此同时,人们的价值观也从简单 转向复杂,从统一逐渐走向分化、多元甚至冲突。
进而出现了由中心向外发散向而形成了一套与核心价值体系存在偏 差甚至冲突的个人价值体系,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体 系的重构和践行相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来说,文化冲突是一 把双刃剑正冲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各 种文化物质与发展机遇;负冲突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提出了否定与挑战,使文化认知与思想认同很难在短期 内得到统一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文化冲突文化冲突使社会认同的中心走向分化,使人们有多样的 价值认同中心社会文化认同的中心多元化,使社会核心价 值认同难以得到较大的社会支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建设就必然面临诸多的文化冲突问题具体来说,这些问 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文化冲突导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难被理解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起,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指 导思想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全体中 国人民的指导思想、最高信仰但是,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之后,长期居于庙堂之中,只被政治家、知识 分子等社会精英所掌握,而大多数的普通群众却不理解或者 不关心马克思主义究竟为何物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冲突更加 剧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困难。
这主要体现在,多元文化冲突过程中蜂拥而起的各种社会思潮为人们提供了内容各不相 同甚至相互矛盾的信仰选择,使有些人感觉到矛盾、困惑、 无所适从,在价值选择上陷入自我冲突,丧失了基本的价值 判断力,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表示 怀疑,甚至出现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情绪二)文化冲突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难被认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冲突,特别是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 冲突,使一部分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产生怀疑 这主要体现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 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使一些人对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等问 题产生抱怨,他们只关心个人利益、贪图享受、生活奢靡, 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抛之脑后一些人经受不住西方生活 方式的诱惑,把西方的价值观、民主观、自由观奉为“神 明”,盲目地接受一些消极的价值理念这些都严重影响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形成三)文化冲突导致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难入人心文化冲突对传统文化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也提出了挑战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在世界全球化以 及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保持民族的自主、自立和自强,而不 是跟在西方人后面邯郸学步。
社会转型期的多元文化冲突使 民族精神的这一功能弱化了特别是一些西方文化的鼓吹 者,过分强调文化全球化,将民族精神等同于民族保护主义, 使我国转型期过程中,民族精神倍受冷落;于之相对的还有 一小群极端民族主义,将本民族的一些不良传统和文化糟粕 推向极端,宣扬超社会的民族主义可以说,人们对民族精 神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和中华民族性格 的塑造与此同时,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面临着 文化冲突的挑战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些人在利益关 系、利益格局的变化和调整面前,留恋于原有的价值目标和 思想体系,不肯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新变化,视之为洪水 猛兽,缺乏改革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四)文化冲突导致社会主义荣辱观难以生成 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也面临着文 化冲突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社会的“金钱至上”、“一切向钱向”的拜金主义思想严重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公 序良俗,人们在追求物质满足的道路上渐渐失去了道德的约 束,道德滑坡现象严重,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形成受到了外部 不良思潮的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 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不讲诚信等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利益, 不择手段,不辩是非,更有甚者,将个人发展寄托在封建迷 信的求神拜佛仪式上甚至一些邪教歪说,从中寻心灵的慰 藉。
二、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中的“浩然之气”和爱国情操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历来是被看作一种“大 节”精忠报国”、“杀身成仁”等,培育了中华民族养 浩然之正气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南宋范仲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 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南宋,文天祥《正 气歌》)等不胜枚举的名人名言,都给予爱国主义以最好的 阐述,而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亚圣孟子在其《孟子•公孙丑 上》一书中说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将民族气节和爱国情 操推向了极致,而传统文化中所呈现出的这种气节与情操正是当下爱国主义集体的体现(二)传统文化中“尚德”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道德观念基本一致中国二千多年来的主流思想儒家学说,从建立开始就立德以为本,将德视为作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儒 家学派鼻袓孔子讲德,主要包括:行为、作用;恩德、恩惠; 道德;品质等四方面内容孔子曾说:“主忠信,徒义,崇 德也《颜渊》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 篇)“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宪问》篇)儒家学派 的这些论述都围绕个人的思想品德从发,强调个体自我的完善,在此基础上发展到个体与群体,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总体上来说,儒家学派认为,个人的道德要求与国家的道德 要求本质上是一致的,强调德治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 全会上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治国理念,即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公平正义、民主法制、诚信友爱、 和谐发展要实施这一治国理论,必须建立起以良好社会公 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为基础的法制社会,坚持依法制治 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从而实现中华复兴之路这种理想社会 的构想无疑是对以德为本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佳诠释在平衡道德与价值取向问题上,儒家文化一直承认个体 需求的双重性,即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承担道德的责 任董仲舒认为:“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利以养 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 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春秋繁露》)“义以 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但另一方面,儒家形成 了明显的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价值模式儒家文化认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因此,我们 在借鉴传统文化的时候,既要吸收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中强 调乐于奉献、诚实有信的积极的义利观,同时又要放弃过分 强调道德而不顾个人基本物质需要的消极思想,使其为社会 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价有用的值理念。
三)传统文化中的自强精神及忧患意识,为当下的时代精神提供范例和借鉴这种精神深深地浸染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是中国传 统文化最基本的人文精神《周易•乾•象传》说:“天行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应像天体那 样努力向上,决不停止天地之大德日生”,它表现了天 地刚健有为的精神自强不息”和“刚健有为”是分不开 的,这种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并以此激励 着数以千万计的志士仁人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而终身 奋斗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 语•述而》),孟子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泛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都体现了这 种精神司马迁也正是以这种精神不断激励自己,才有了不 朽的历史篇章《史记》近代民主思想的先驱者梁启超、李 大钊,他们都不仅以自己的作品更以他们的人生践行自强不 息、刚健有为的精神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一直是鼓励中华儿女敬业 进取、百折不挠、不断向前的奋进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 精神和在民族压迫面前的不屈精神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 了救亡图存和民族自强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中国共产 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国后, 又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这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的发扬光大正是有了这种自 强精神的推动,使我们时刻保持着自醒和思危,面对现代社 会纷繁复杂的变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不断面向目 标前行,才能让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正是这种自强不自 的思维方式对现代社会的综合创新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四)传统文化的礼仪廉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基本的道德取向和价值基础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 “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 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五千年,文明史,礼仪邦,德至上;国之魂,民之本, 仁义礼,诚信善明礼为先、诚信为本是做人的重要原则 古人将明礼之人称为“谦谦君子”,将诚信之人赞为“一诺 千金”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是 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明礼,就是要懂礼貌、讲礼节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上 主张谦恭礼让和严己宽人。
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 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而在对待挫折和 逆境时,儒家强调顺境、逆境都是对自身的一种锻炼和考验 孟子提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干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简单易 懂的话,有助于帮助人们清楚的认识自我、理清关系,处理 好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知耻,就是要知荣耻、守纪律一个人如果不知道羞耻, 就没有自尊,没有道德约束,为所欲为,什么丑陋坏的事情 都能做得出,看看社会令面这些现象,贪污腐败的,嫖娼卖 淫的,偷盗吸毒的等等,是举不胜举从个人到社会各个角 落都存在不知羞耻的个人,就能造成社会不安定,如果人知 道羞耻有自尊,无论从是什麼工作,能按照羞耻道德这个标 准做事,就会做得很好在道德上,说一个人知道某种道德, 并不仅仅是说他在理性上对此种道德获得了理性认识,知道 了此种道德的内涵、本质、根源、实行的方法,等等,还在 于他通过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在情感和心理上形成对此种 道德及符合此种道德之事的喜欢、欣赏、赞美和追求一个 人知耻,则自然知荣,反过来也是一样宋代的陆九渊说:“人唯知所贵,然后知所耻不知吾之所当贵,而谓之有耻 焉者,吾恐其所谓耻者非所当耻矣。
只有知道什么是真正 光荣的事,才能正确地对待耻辱的事中国是一个重耻感的国度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文化 是一种耻感文化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曾经把耻作为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