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规范-监测..ppt
62页监测与调查 & 信息管理 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试行) 第三章 监测与调查 目 录 一、 死因监测 二、 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 三、 肿瘤登记报告 四、 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病例报告 五、 专题调查 背景 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监测系统,开展慢性病监测与调查是动态 掌握慢性病发病、患病、死亡及危险因素的流行状况和变化 趋势,确定慢性病预防控制优先领域,制订政策和评价干预 措施效果的重要基础 慢性病监测包括: 死因监测(如DSP) 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如BRFSS) 慢性病发病和患病登记(如肿瘤随访登记) 其它:居民营养监测、国民体质监测、特定人群(孕产妇、儿童、青少 年)营养或行为监测及人口和出生信息等资料也是慢性病监测重要的信 息来源 慢性病监测信息统一纳入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维护管理 一、 死因监测 死因监测数据是公共卫生信息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 信息之一人群中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和死亡模式 是估计人群卫生需求,评估人群健康状况的变化的 基础 背景资料: 欧美发达国家在18世纪开始建立死因登记报告系统但目前还只有47个国家 有覆盖全国的死因登记系统。
2003年全世界有115个国家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 了死因,75个国家没有报告;欧洲国家死因报告覆盖率达到100%;有28个国 家覆盖人群低于70%,非洲国家低于10%;中国和印度死因登记覆盖率很低, 但他们采取抽样方法作为补充 卫生部死因登记系统:1955年以来,开始在几个城市登记死因目前覆盖全 国90个区县、约1.2亿人口,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和中东部地区 全国疾病监测点系统:1990年,通过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建立了由145个监 测点组成的全国疾病监测点系统,2005年为160个监测点,复盖全国31个地区 约7100万人,占全国人口6% 5岁以下儿童死亡、孕产妇死亡报告:1996年,卫生部妇幼司在部分地区对全 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孕产妇死亡进行监测具体覆盖人口数不清 其他来源的死因回顾调查和死因登记很多,覆盖人群不清 医院死因直报系统:2004年开始有80%的县级医院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报告医院 死亡个案信息 (一) 目标 建立和完善死因监测系统,掌握居民死亡情况,确定主要死 因分布及其变化趋势,为确定慢性病防控优先领域,制订政策 和评价干预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二) 内容和方法。
1. 完善死因监测工作规范根据死因监测技术要求和工作现 状,结合相关领域最新进展,不断完善死因监测工作规范 p卫生部、公安部、民政部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使用〈出生医学证明书〉、〈 死亡医学证明书〉和加强死因统计工作的通知》[卫统发(1992)第1号] p中国CDC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 中疾控卫发 [2005]372号) p 卫生部办公厅《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卫办疾控发[2004]93号) 2. 建立和完善工作网络建立覆盖国家、省、地、县级疾控中心 ,所有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死因监测工作网络完善与 公安、民政、妇幼和计生部门的合作机制 3. 开展死因监测常规工作各级各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均为死因监测工作的责任报告单位 (1) 院内死亡,由临床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并由专人 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填报死亡个案信息 (2) 院外死亡,应当建立村(居)委会、乡镇(街道)、县 (区)逐级死因数据报告网络,由村医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医 生向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人员报告死亡数, 防保人员和临床医生负责开展死因流行病学调查,填写死亡 医学证明书,并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填报死亡个案信息。
各级疾控中心按照规范要求审核死亡卡片信息,并定期向下 级反馈核查结果,开展经常性的培训工作,促进死亡医学证 明书填写质量的提高 4. 培训与督导编写和更新死因监测、漏报调查、督导检查等 培训教材,包括教程、试卷等,定期培训监测工作人员,提 高监测技能制订死因监测工作督导方案,统一工作流程, 分级组织督导与检查责任单位的死因监测工作,并及时向相 关部门书面报告反馈督导检查情况 5. 漏报调查制订漏报调查实施方案,定期抽取样本,了解数 据的完整性,复查死因诊断的准确性,评估漏报情况合理 使用漏报调查结果调整常规监测数据,评价死因监测工作的 质量 6. 资料的管理与利用按照数据管理要求定期备份、长期保存 监测数据;制订数据分析方案,定期分析监测数据,完成常 规分析报告,及时上报和反馈监测信息建立数据共享和使 用制度,按照规定使用数据和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三) 任务 1. 疾控机构各级疾控机构依据基本职责,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协调 下,承担如下任务: (1) 负责建立健全死因监测系统,制订、完善、执行死因监测工作规范 和技术方案 (2) 制订培训计划,分级组织开展死因监测工作的培训和对疾病监测点 监测人员的培训。
(3) 对下级和监测点死因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开展现场督导检查, 了解死因监测现场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 及时审核网络报告数据,定期(月、季度、半年、年)对死亡数据 、人口资料进行质量评价,编制质量分析报告,促进提高死因网络报 告数据质量 (5) 负责疾病监测点死因数据的收集、管理和分析,按照月、季和年度 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并形成数据分析报告,及时逐级反馈数据报告 地区 (6) 定期对疾病监测点死因监测工作进行漏报调查,对辖区死因监测漏 报情况进行评估,调整监测结果 (7) 负责死因登记信息系统的维护,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编写监 测报告,及时发布数据,并为专业机构和相关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8) 开展国际、地区间合作和应用性科学研究 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 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所辖街道的死因监测管理工作;收集所辖服 务站、卫生室的死因登记信息,统一上报;对死因明确的个案 进行网络直报;对死亡原因不明的个案,开展死因推断并进行 网络直报;及时复核辖区疾控机构反馈的有关死亡原因不明的 个案;配合收集所辖街道、乡镇上一年度分年龄和性别的人口 等资料,并提供给辖区疾控机构。
(2) 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 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出具死亡证明,按照要求定期上报到所属社 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及时复核上级反馈的信息或死 因不明的个案 3. 医院依据死因监测规范,建立院内死因登记报告流程和步骤 ,规范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定期进行院内考核和评价指定 专门人员定期收集、审核本医院出具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审核 合格后通过网络进行直报,并及时复核辖区疾控机构反馈的信 息 (五) 质量控制 1. 建立死因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体系:制订完善质量控 制工作制度、标准流程、评价指标体系,规范质量 控制工作, 确保死因诊断准确和死亡案例报告完整 2. 网络报告资料质量控制:通过网络对死因监测数据 进行及时审核,对各报告地区存在的问题进行定期 或不定期通报,督促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 现场质量控制:开展漏报调查、现场督导检查与考 核评价、专项培训等 二、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 背景资料: 中国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行为危险因素监测 系统英文缩写: BRFSS) 是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 院主持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之一, 于1996 年依 托于中国世界银行第七次卫生贷款项目- 健康促 进子项目建立, 整个监测系统覆盖全国七市一省 , 是以城市为单位的入户调查监测系统。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已于2004、2007 、2010 年开展了三次慢病危险因素监测工作,为开展慢 病监测奠定了工作的基础 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主要包括吸烟、饮酒 、膳食、身体活动等行为危险因素,身高 、体重、腰围、血压、血糖、血脂等身体 测量和生化指标及社会、经济、文化等社 会决定因素 各级疾控机构应当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 发,逐步建立起能反映本地区慢性病危险 因素流行水平及变化趋势的慢性病危险因 素监测系统 (一) 目标建立和完善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系统,动态掌握居民 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状况和变化趋势,预测慢性病流行趋 势,为制订相关政策和评价慢性病干预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二) 内容和方法 1. 制订和完善各级监测方案通过组织专家论证,开展现场预试验 等方式,依据辖区实际情况,修订和完善监测方案监测的核心 内容应当包括: (1) 人口统计学信息 (2) 慢性病主要行为危险因素状况(吸烟、膳食、身体活动和饮 酒等) (3) 主要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事件、慢性阻塞性 肺病等的自报患病状况、知晓、治疗和控制状况等 (4) 身体测量指标(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
(5) 有条件的地区可检测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 2. 监测前准备 (1) 监测工具准备按照方案要求准备,包括调查表、工作手 册和测量工具当监测内容涉及实验生化指标时,应当统一 实验耗材和实验方法、标准要求 (2) 抽样收集并核实各监测点抽样基础信息,根据抽样方案 进行抽样 3. 培训使用标准化的培训教材对调查员开展培训监测覆盖 范围较广的地区,可采用两级培训的方式 4. 现场调查与督导成立现场调查工作组,由培训合格的调查 员按照监测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现场调查工作根据现场调 查的进度安排制订督导计划和方案,开展督导工作并撰写督 导报告 5. 数据清理、分析与反馈制订数据清理和分析方案;组织录 入调查表数据,按照标准数据管理程序进行数据清理和分析 ;详细记录清理和分析过程,存档原始和过程文件;上报和 反馈清理后数据库 6. 监测结果利用完成监测数据分析报告,评价和总结监测工 作质量,并提出控制危险因素、防控慢性病的建议 (三) 任务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工作主要由各级疾控机构在医院和基 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配合下完成 1. 疾控机构 (1) 国家级负责制订、修订全国监测方案,组织开展全国监测工作,并 指导下级单位制订监测方案。
地方各级参照上级监测方案,制订并实 施辖区监测计划和方案统一协调和安排辖区监测工作 (2) 国家级的监测工作至少每3 年开展1 次地方各级监测不低于国家 、上级方案要求的频率,并尽量保证调查时间一致 (3) 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技术指导组,为监测工作提供技术咨询和指 导,并参与现场督导、质量控制和评价 (4) 按照监测方案收集有关信息,确定监测点,负责监测抽样开展现 场调查、质控与评价,及时向上一级报告现场出现的问题 (5) 国家级制订全国培训方案和计划,编制各类培训资料,组织开展分 级培训,并提供技术指导 (6) 及时汇总、分析监测资料,编制监测报告,按时上报并反馈有关部 门和各监测点 (7) 制订监测数据分级管理要求,并负责辖区监测资料和数据的保存与 管理 2. 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合疾控机构,按照方案要求参与相关的 调查监测工作,收集、报告有关信息各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为监测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三、肿瘤登记报告 背景资料: 1926年第一个肿瘤登记处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的Dr. Ernest Codman建立的骨肉瘤登记。
1926年第一个医院肿瘤登记处-美国康州Yale New Heaven Hospital,后发展成覆盖全州的人群肿瘤登记 1966年国际肿瘤登记协会,每5年出版《五大洲癌症发病 率》,现有会员国130个,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展了登记工作 ,很多国家实行全国人口肿瘤登记,如冰岛,新西兰等 我国最早的肿瘤登记处为河南林州,建于1959年,上海登记 处建于1963年 截止2010年,我国共建立149登记点,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