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中国建筑史第5章宗教建筑PPT课件.ppt
181页n第五章 宗教建筑1.宗教是人类社会进展到肯定历史阶段显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外形;一个宗教之所以成为宗教,是由于它包括三个层面,其一为宗教的思想观念及感情体验(教义),二为宗教的崇拜行为及礼仪规范(教仪),三为宗教的教职制度及社会组织(教团 );2.一,中国原始宗教1,原始宗教1),自然崇拜2),鬼魂崇拜3),祖先崇拜4),图腾崇拜5),生殖崇拜6),正统宗教;3.4.n第一节 概说n 在我国古代显现过多种宗教,比较重要的是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内中连续时间较长和传播地域最广的,应属于自印度经西域辗转传来的佛教;5.n中国古代宗教有佛(公元前6世纪),道,伊斯兰(公元6世纪 至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摩尼(公元前6世纪),袄教,天主,基督(唐传入中国公元1世纪),本教;n袄教波斯拜火教,崇尚光明;n摩尼波斯人集袄教,佛教,基督教教义创立的教门;n本教藏传巫教,又称“笨教”“黑教”“黑本教”,崇尚黑暗,魔鬼;n佛教在中国影响最大,推动了建筑美术(雕刻,绘画,壁画)殿阁,石窟,佛塔,经幢,须弥座的进展;n寺原为宫署各分支机构,后变为佛教建筑的专称,道 教,伊斯兰教也用;n庙原为民宅,后演化为佛教建筑专称;n祠祭典处,如家祠,佛教中较小的建筑也叫祠(“土谷祠”)n观登高望远的高台,后为道教专用建筑名称,如楼观台;6.佛教佛教又释迦牟尼创立;早期的佛教被称为原始佛教;而后佛教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后又分为18部派,史称这个时期的佛教为部派佛教;后又分化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基本思想包括:四谛说,缘起论,业报轮回说和三法印等理论最根本的思想是一切皆苦,一切皆空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儒家学说已经占据统治位置,作为外来文化,为了在中国立足,佛教开头吸取儒,道思想,逐步中国化;既继承了印度佛教揭露所包含的的伦理精神,又逐步接受了源于儒学的忠孝仁义等道德价值取向;7.n 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已正式传来中国;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明帝时期建于洛阳的白马寺;8.n 佛教在两晋,南北朝时曾得到很大进展,并建造了大量的寺院,石窟和佛塔;接受前塔后殿的布置方式;云冈石窟北魏永宁寺9.n隋唐五代至宋,是我国佛教的另一进展时期;隋唐时期较大佛寺主要部分,仍接受对称式布置,即沿中轴线排列山门,莲池平台,大殿等,其中殿堂已渐成为全寺的中心,而佛塔就退居到后面一侧,自成另区塔院;或建作双塔,耸立于大殿或寺门之前;较大的寺庙除中心一组主要建筑外,又以供奉内容或用途划分为如干庭院;10.n 唐朝晚期密宗盛行,佛寺中因而显现了十一面观音和千手千眼观音的形象,又产生刻有经文的石幢;此外,钟楼的设置至少在晚唐的庙宇中已成为定制,一般位于寺院南北轴线的东侧;这种制度始终沿续到明初,大致到明代中叶,才在西侧建立鼓楼,并将二者移至寺前的山门邻近;其他建筑如田字形的罗汉堂最早见于五代,转轮藏创于南朝,宋代寺院显现了戒坛,元代提倡藏传佛教;n 明清时期佛寺更加规整化,大多依中轴线对称布置建筑;11.n 流行于以汉族为主的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佛教,通常汉传佛教;其建筑小的称庵,堂,院,大的称寺;明清时期以四大名山为其圣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 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 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 12.n 藏传佛教分布在西藏,甘肃,青海及内蒙一带,以拉萨,日喀就为中心; 13.n 西藏喇嘛教佛寺大多接受厚墙,平顶之城堡式样;大寺内除佛殿,经堂及喇嘛住宅外,仍设置供僧人学习的佛学院; 14.n 南传小乘佛教分布范畴较小,仅限于云南的西双版纳等地,佛寺平面与建筑风格,与中土大相径庭;15.常见寺 院 的 布 局16.三门殿17.天王殿天 王 殿 格 局18.弥 勒 南方增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19. 大雄宝殿是寺院的正殿,或称“大殿”;“大雄”是释迦牟尼的德号,赞扬释迦牟尼佛威德高上的意思;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主尊像是释迦牟尼佛像;大殿内供奉的佛像有一尊,三尊,五尊,七尊之分,以一尊或三尊较为常见;佛像两侧常有由弟子,菩萨等组成的左右协侍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大雄宝殿20.释迦牟尼及二弟子(迦叶 阿难)21.三 身 佛横 三 世 佛22.竖 三 世 佛23.道教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庄并不承认人格神,故道家并非宗教;道教由张道陵于东汉时期创立,道教渊源于中国古代巫术和秦汉时期的神仙方术,并吸取老庄思想,基本信仰和教义是“道”,认为“道”是造化之根本;道教崇拜最高尊神为“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并有一整套修炼方法和宗教仪式;24.为了争取生存,道教不断吸取佛教,儒家各派学说,取得统治者支持,在南北朝至唐宋一度盛行;元代,道教连续进展;明代,曾在首都设道录司掌天下道士;清代以后,道教日益衰微; 流传至今的“全真道”和“正一道”成为道教最主要的两大教派 25.道教代表人物:汉代,张道陵,创立道教,亦称天师道东晋,葛洪 ,著抱朴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寇谦之改革旧天师道,创立北天师道南朝陆静修,南天师道创始人陶弘景,主见三教合流宋末,王重阳,创全真道26. 宫观是道士修道,祭神和举办宗教仪式的场所,为道宫和道观的合称;道教崇拜神仙,认为神仙所居之所都是山清水秀的名山胜境,故把道观修在名山之上,山林之中;即使是在都市里的道观,也都建有亭台楼阁,池榭回廊,全部这些都反映了道教崇尚自然,追求清静,脱俗,利于隐居修炼的思想; 在建筑布局上讲究阴阳五行,八卦方位等学说;其建筑没有形成独立的风格体系,而依照的是我国传统的宫殿,祠庙体制,一般为中轴线布局,以殿堂楼阁为主,不建塔和经幢;27.道教建筑形制1山门 是由山门殿及幡杆,华表,棂星门,钟鼓楼等附属设施组成; 2灵官殿绝大部分宫观的第一座殿堂都是灵官殿,灵官是道教的护法神,和佛教寺庙里的护法神韦驮的位置相当;3三清殿 道教的神数目多而且名目多,各个道派供奉的神像有很大区分;一般以供奉“三清”的为多,这种天尊殿称为三清殿; 4四御殿四御就是四帝,即:总御万神的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总御万星的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总御万灵的勾陈上宫南极天皇大帝;总御万类的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三官殿 , 圣母殿 ,真武殿, 祖师殿 28.1.宫门2.龙虎殿(无极门)3.三清殿4.纯阳殿5.重阳殿6.邱祖殿7.碑29.n与佛寺相比较,规模一般小,且不建塔,经幢;目前储存较完整的早期道观是元代中期的山西芮城县永乐宫为代表;30.道教建筑31.伊斯兰教n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回回教门等;截止到2021年底,世界人口约68亿人口中,穆斯林总人数是15.7亿, 分布在204个国家和地区,占全世界的23%; n伊斯兰(al-Islam)系阿拉伯语音译,公元七世纪由麦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上第一兴起,原意为“服从”,“和平”,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服从者” 32.n清真寺与穆斯林一生的生活息息相关:n(1)宗教活动中心:每日“五时拜”,每周的聚礼,每年两次“会礼”,都到清真寺举办;宗教节日,如先知诞辰,都在清真寺庆祝;婴儿初生时命名和亡人的殡礼也要到寺内请阿訇主持举办;n(2)宜教中心:自从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清真寺第一次“聚礼”时发表宣教演说后,清真寺就成为宜教的场所;此后在每周“聚礼”日和每年两次“会礼”中,通过“呼图白”(讲演)方式宣教成为定制;n(3)宗教训练中心:在伍麦叶王朝时期,各地清真寺开头附设学校,教读古兰经;阿拔斯王朝时期,很多闻名清真寺同时也是闻名的同名高校所在地,如埃及的爱资哈尔高校,摩洛哥非斯的卡拉维因高校,突尼斯的栽突那高校等;n(4)文化中心:清真寺多附设有图书馆,也附设有医疗机构;如也门萨那清真大寺图书馆是阿拉伯世界清真寺最大的图书馆之一;n(5)处理穆斯林民事的中心:一般穆斯林间有关婚姻,遗产,商业等纠纷,都在清真寺内按教法规定解决或调处;n(6)穆斯林联系交往的中心:平常忙于自身事务,礼拜时聚会一起,特殊是每周的聚礼和每年的会礼时,共同礼拜,互致色兰,清真寺起到了凝结和团结的作用;33.n 伊斯兰礼拜寺的布置与我国历史悠久的佛寺,道观有所区分;如此类礼拜寺常建有呼唤信徒礼拜的邦克楼或光塔,以及供膜拜者净身的浴室;殿内均不设置偶像,仅设朝向圣地麦加参拜的神龛;建筑常用砖或石料砌成拱券或穹窿;一切装饰纹样唯用可兰经文或几何图案等; 34.n 早期礼拜寺在建筑上仍保持了较多的外来影响;高矗的光塔,葱头形尖拱券门和半球形穹窿结构的礼拜殿等; 35.n建造较晚的寺院,除了神龛和装饰题材外,全部建筑的结构和外观都已完全接受中土传统的木构架形式; 36.n但在某些民族聚居地区,基本上仍保持着本地区和本民族的固有特点;37.n 其次节 佛寺,道观及清真寺38. 寺庙建筑概况一,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状况二,寺庙建筑概况三,寺庙建筑的布局演化39.一,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状况1.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创建时间: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5公元前485) 释迦牟尼佛,释尊,佛陀四大圣地:古印度迦毗罗卫国(诞生地) 古印度佛陀迦纳(佛成道地) 鹿野苑(佛陀初转地) 拘尸那罗城(佛涅槃地)三大语系:巴利文语系佛教,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40.一,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状况2.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状况1)在东汉初期传至中国2)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快速进展3)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4)佛教的多元化进展汉明帝始建于洛阳的白马寺宋:禅宗,净土宗 元:藏传佛教的后弘期 明:汉传佛教各宗派41.二,寺庙建筑概况1.寺庙建筑庭院构成的自由度较大2.寺庙建筑往往形成了寺庙区3.寺庙建筑是多功能的建筑4.寺庙建筑的寿命很长5.寺庙建筑是外来文化的载体城市型寺观,山林型寺观四大佛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美术馆,剧院,市场,旅行建筑42.三,寺庙建筑的布局演化早期佛教建筑储存下来的极少:砖塔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 北魏正光四年(523)木构佛殿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唐建中三年(782)1.早期 “依天竺旧状”以佛塔为中心魏书释老志“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国,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43.n简洁说,这类寺院系以一座高大居中的佛塔为主体,其四周环绕方形广庭和回廊门殿;44.三,寺庙建筑的布局演化2.中国化 “舍宅为寺”以佛塔为主题到以佛殿为中心南北朝:前塔后殿北魏洛阳永宁寺“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北魏洛阳建中寺唐代:以殿堂为中心,寺塔并存;45.46.3.到明清定型为基本模式47.n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48.n 唐代是中国建筑的进展高峰,也是佛教建筑大兴盛的时代,但由于木结构建筑不易储存,留存至今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也是中国最早的木构殿堂只有两座,都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是其中一座,建于大中十一年;49.n五台山在唐代已是我国的佛教中心之一,建有很多佛寺,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凭借敦煌壁画中的五台山图指引,带着中国营造学社的助手踏上了前往山西寻访唐代木构建筑的旅程,他们找到了安静深山之中的佛光寺,佛光寺也从今成为第一座被发觉的唐代木构建筑“活化石”;梁思成称其为“中国第一国宝”,由于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 50.n佛光寺是一座中型寺院,坐东向西,大殿在寺的最终即最东的高地上,高出前部地面十二三米;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面阔7间,进深8架椽,单檐四阿顶,虽经多次修葺,大体仍保持唐代原先的面貌;51.52.佛光寺大殿平面:面阔7间,长34米;进深4间,深17.66米柱网:“金箱斗底槽”形式正面中部五间设板门大殿为中型殿堂殿内有一圈内柱,后部设“扇面墙”,三面包围着佛坛,坛上有唐代雕塑; 53.构架:柱网层有显著的“生起”和“侧脚”左,右,后三面包砌厚土坯墙,稳固柱网形成明,草两套梁栿接受“叉手”和“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