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doc
14页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也有人称之为表达技巧) ,可以从抒情方式、修辞方法、描写手法等三个方面入手一、抒情方式1、直抒胸臆:表达诗人面对人、事、物所产生的富有哲理的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如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了喜爱菊花的原因,抒发了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讴歌和赞美之情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失意和苦闷之情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 ”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滚滚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意韵含蓄深远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前两句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 “鸟空啼” ,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3、用典抒情: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如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表达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无数重的恨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人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悠远4、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谕当朝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5、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播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又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本诗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了人才被埋没的感慨6、托物寓理:古人写哲理诗往往不是直言其理,而是借助形象表达哲理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抒写的是有关读书的意义和情趣通篇借“方塘”见意,把人的大脑比喻“方塘” ,把大脑中的知识比作“天光云影” ,以塘清是活水注入,比喻人们要想保持大脑有鲜活的思维,就应当不断地从书中汲取知识再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蕴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学道理二、修辞方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刘禹锡的《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2、借代:借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包括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和事物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使语言更简练,更含蓄。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 “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3、对偶(对仗):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而含蓄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炼集中 2.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 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从篇章结构上看,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 “不尽长江” ,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而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4、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事物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的作用如林逋的《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了极点。
又如刘攽的《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5、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的“三万里” “五千仞” “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6、对比(对照) 运用对比(对照) ,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的《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阿鲁威的元曲小令《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此小令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分层次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8、反问:用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如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的必然9、互文:即古代诗文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短语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
如屈原的《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其中的“用”和“以”处于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两词同义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B、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 ,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其上句省去了“皎皎” ,下句省去了“迢迢” ,既“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 “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两词互文见义10、隐语(谐音) 、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方法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写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 (思) 、 “枝” (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得含蓄, “倒是无晴胜有情” 三、描写手法1、叠词:叠词作用(1)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 )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 ) (2)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李煜《浪淘沙》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2、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3、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4、衬托:指的是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