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美术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doc

26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8599744
  • 上传时间:2017-11-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09.84KB
  • / 2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美术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过程方法与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不改革,课程改革就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我们要重视美术发展性课堂教学的评价一) 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指导思想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对新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促进被评价者的成长与发展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其教学态度、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新课程评价关注的是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与发展和学科专业素质的提高,强调美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通过以美术教师自评为主,专家、校长、同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使教师从多种渠道和途径,获取自己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切实改进和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水平,使美术课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美术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以教师自评为主,让教师主动参与评价,并和其他教师一起分析自己工作中的成就、不足,提出改进计划,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是学校日常管理的一个基本环节,教研员、校长以及有经验的教师,经常要参与听课、评课的教学调研。

      对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要建立以突出美术学科特点,根据课堂教学的发展性评价指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价值判断,使美术教师在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习过程的协作者由于美术教师在教学经验、人格修养、文化素质、专业水平、年龄、性别、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应尊重教师的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确立个体化的评价标准、评价重点和评价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发展方向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潜能,发挥教师的特长,更好地促进教师主动创新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进步课堂教学的评价不能拘泥于评价的细则,绝没有唯一的标准,更不能一概而论,而要给教师留有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课堂教学评价不能只听一面之词,要注意倾听来自多方面的反馈意见,尤其是要倾听执教者本人的观点评价还要把发现教师的“亮点”作为主要着眼点,把帮助教师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而不是把甄别和选拔教师作为重点二) 美术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是以《美术课程标准》的评价理论和目的为核心的,是进行评价操作的前提。

      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注重的是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 教” “以学论教”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出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改变了传统教学评价中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论教’’的状况新的评价指标包含全新的教学观念,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知识,而要从课堂上学生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程度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学习达成状态这种“以学论教”的评价方法,不仅注重对课堂教学的结果,更注重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 见图1) 随着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制定,美术教师的备课、上课、评课有了依据,评价怎样才是好课有了标准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教学目标多元教学目标是指教师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里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领域:要了解基本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学会欣赏和评述,形成基本美术素养过程与方法领域: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发展美术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这三者既分层次又互相联系教学目标要反映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并体现于教学过程之中2.教学内容丰厚教学内容指课堂教学中有关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习惯的总和教师不但要准确地把握本课的知识内容,如重、难点的把握,无科学性的错误等,还要对教材进行加工、整理,对教学内容进行消化、提炼,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转化为学生易接受的层面进行教学做到不生搬硬套教材,能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作适当的补充和拓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美术教学还可以课内外结合,以审美为核心,处理和开发教材示例一:四年级《千姿百态的水》(1)观赏有关“水”的录像片断,如“喷泉” 、 “瀑布”、 “小溪的潺潺流水”、 “大海的惊涛拍岸” 等2)了解水的特点—“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3)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4)说说与水有关的成语和古诗5)欣赏画家笔下对不同水的形态所描绘的作品6)谈谈生活中“水污染”及“ 浪费水资源 ”的现象7)创作一幅与水有联系的美术作品特点:教学主题突出,能结合生活,联系相关学科知识,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内容丰富,多角度地展开学习示例二:七年级欣赏课《维纳斯的残缺美》(1)导入:维纳斯残缺的双臂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正如中国画中的留白、舞台戏曲表演中的形体语言( 舞台上虽然没有船,但演员用肢体做出划船的动作,观赏者就明白他是在划船)、音乐乐谱中休止符号的停顿、文学中诗词的意境等。

      2)请学生为复制在画纸上的维纳斯塑像添上双臂,并进行评述特点:利用作品的信息资源,对作品进行发现、想象、拓展、延伸和评论3.教材处理变式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材的处理要由“静态”变为“动态”所谓“ 静态处理”,就是对教材不做加工,机械地按照原貌(原结构、原顺序、原样式 )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没有思维刺激,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跟随状态所谓“动态处理”就是以运动、变化的观念对教材加以改造,营造出一种新的结构( 变式)呈现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既富有吸引力,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富有力度,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和灵活性教师还应把每课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并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同时将知识点的学习,创设成为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获取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示例一:五年级《家乡的桥》的教学设计(1)了解桥的历史2)了解桥的种类3)分析桥的造型特点以上三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上网、去图书馆等渠道,收集整理有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4)了解家乡的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地考察家乡的桥)5)桥的联想(如友谊之桥、音乐之桥、彩虹桥、鹊桥等)。

      6)运用绘画、泥塑、纸塑及其他不同的材料,创作一座自己心中美丽的桥特点: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思维和创作的拓展延伸示例:将二年级《好吃的了水果》一课,改为《想象中的水黑》或《水果乐园》(1)根据水果的特征,进行猜谜游戏2)从不同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水果,想一想它们像什么?如:香蕉像滑梯、倒过来像座小桥、竖起来像弯腰的老公公;菠萝像刺猬、小屋;西瓜像地球、切开半个像帽子;橘子像灯笼、一片片的橘子瓣像小船等3)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构思、添画、创作,并为作品取名特点:降低技能难度、启发想象卡通拟人的表现手段,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需求示例三:一年级《漂亮的瓶子》(1)引导欣赏不同造型、不同色彩、不同装饰、不同材质的瓶子,体会其所带来的不同视觉美感2)对比观察所展示的瓶子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对称不同点:主要从瓶口、瓶颈、瓶身、瓶底四个组成部分去分析3)师生探讨对称物的对折剪法4)师生探讨如何使纸制的瓶子更漂亮方法存添画,用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加工、拼贴等5)尝试实践:从平面的纸制瓶子的装饰一立体的旧瓶子实物的装饰特点:从平面到立体的分层次作业要求,是对教材的进一步深化示例四:七年级《策划一次出游活动》的教学设计根据本课内容,增补与本课相关的内容教学,可以将这节课重组设计为一个单元的课。

      如旅游帽的设计、导游旗的设计、旅游袋的设计、文化衫的设计等4.教学问题优化课堂提问设计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深刻思考,并能引导他们去提出新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促进技能发展示例:人美版七年级《艺术源子生活,高于生活》的问题设计通过摄影作品《开国大典》与油画作品《开国大典》相对照,请同学们分析如下问题:(1)两者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一事件,艺术家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吗?它说明了什么?(2)请你思考一下,油画中的天安门与真实的天安门有什么不同?(5)两幅作品相比,哪张图中的毛主席形象更突出?画家是用什么手法突出毛主席形象的?(4)油画中有菊花,旨在说明什么?两张作品哪一张更明确表现季节的时间性?(5)在对人物的表现上,油画《开国大典》与照片相比较,哪个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 ?(6)你还能举出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例子吗?特点:深入文本、抓住关键,进行作品的理解和多角度的分析5.教学活动有效教学活动一般指学生这个群体,在课堂教学中能否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为体现美术教学的目标视觉审美的本质服务,能充分发挥学生思维,使学生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继续学习意愿以及理解、获得知识的喜悦。

      美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视觉审美能力,因此美术课的教学应自始至终体观美术视觉审美的教育本质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不同感官,挖掘教材内涵,创设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活动情景,使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提高思维品质,充分感受不同的视觉审美美术教学活动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用“视觉”去“识读”,而不是提供专家现成的结论作品中的造型要素及其特征必须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体验、去感悟,也许其结果只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 或“ 说不清道不明 ”的朦胧感觉,是观者发自内心的真切感受,而且会见智见仁,各不相同再者,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也应该少提供现成的知识,多让学生通过体验,自己去发现知识、建构知识首先教师要意识到美术语言所具有的特征和作用,然后能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看上去简单而又能引向美术本质的课题和一些受学生欢迎的练习,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尝试、发现美术语言的特征和规律示例一:六年级《寻找奇妙的点》(上海师范大学王大根老师提供)教学重点:体会“点” 在画面不同位置时所产生的不同感觉上课时,教师让学生画一只自己喜爱的小虫(如瓢虫、蜜蜂、蚂蚁等) ,剪下来贴到画满树叶的画面上(见图 2、图 5),老师要求:‘‘ 请根据小虫的心情为这幅画起个名字。

      “什么?我怎么知道小虫的心情?”老师引导说:“ 大家看,小虫站在画面的中间和趴在画面底边时的心情会一样吗?”学生们恍然大悟,于是,为小虫找到最合适的位置,起了一个有趣的画名这一作业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不会有什么难度,却能使学生切实认识到“点”在画面不同位置时的形式规律示例二:七年级《画面的构图》以石鲁的《展站陕北》作品为典范,老师通过电脑展示了没有毛主席像的作品,学生看到了一片黄土高原(见图4);然后加上毛主席像(见图 5),学生的视线一下子都集中到了毛主席身上,真有“画龙点睛”之感;此时老师问:“既然是歌颂毛主席,为什么又把毛主席画得这么小呢?能不能放大一些呢?” 于是,老师把毛主席像尽量放大(见图 6),结果学生发现毛主席好像站在小土堆上了,画面的空间感小了,效果反而不好了然后,老师又把图 5和图 6 并置,学生立刻体会到尽管人物在画面上所占的比例很小,但画家巧妙运用了“点”能集中视线和显示周围空间的特征,以雄伟的群山衬托出毛主席从容自如指点江山的伟人气概的道理,加深了对“点”这一造型要素及其特征的认识有的练习并不复杂,却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美术语言的表现力,还能触及人的心灵世界,对学生的观念产生影响。

      实践证明,学生的可塑性极大,只要老师引导学生去关注各种美术语言的视觉特征,学生就能够敏锐地感受和理解,这应该是一种“终身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