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羲之与颜真卿在书法贡献上的比较.doc
7页比较王羲之和颜真卿对中国书法史的杰出贡献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 、 《乐毅论》 、草书《十七帖》 、行书《姨母帖》 、 《快雪时晴帖》 、 《丧乱帖》 、 《兰亭集序》 、 《初月帖》等其中, 《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被后人誉为“书圣” 王羲之这么受到推崇,绝不仅仅因为他字写得有多少漂亮,而是他在字的框架、文字的法度上作出了重要贡献王羲之不是文字的创始人,但他的书法却奠定了以后汉字的基础王羲之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主要贡献有二:(一)开辟了草、楷结合的书法发展道路,在继承前人书法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变化,推出了行书体,把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二)创造了富有表现力的书写方法他既掌握了多种书体,又改革了传统性的程式笔法,使其丰富多彩在实践中注重变换书态和表现不同的手法,避免千篇一律王羲之书法是适合于新书体的新书法,它从魏晋之间的木简和残笺中的逆入、复势、右转的重复中解脱出来。
八面出锋、动感和力感交织成趣,既保持了均衡又给人以变化莫测的感觉受隶书的影响,书法的字形一直都是横宽的,而王羲之的书法强调纵向的变化,字形稍稍伸长,这一变革成为当时的一般趋势,但这正是王羲之及他周围人的功绩王羲之确立的书法传统与风貌,从东晋到晚唐四百年来一直延续历代书法家们虽然各出机杼,但基本上都是继承有余,创变不足而颜真卿书法的特殊意义在于他“一变古法” 颜真卿从王羲之那里继承了书法传统的基本原则,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完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革故鼎新的风格转换,创造性地赋予了书法一种崭新的形神风貌,将王羲之的俊美书风变为了雄强有力的,令人耳目一新颜真卿将魏晋以来的真书和初唐开始的楷书在结体、笔法、形态方面都进一步规范,使楷书成为一种完全成熟的新的书体颜真卿忠义节烈,舍生取义,他的书法也一如忠臣烈士,庙堂之气十足,给人一种钟鼎坐堂、正大光明,丰厚雄浑、刚烈的感觉他所首创的哪种叫做中锋行笔,逆笔启动,那种藏头护尾的风格,都吃墨很深,所以显得非常的雄浑有力历代评价颜真卿,首先对他道德君子、忠臣烈士的一生不惜笔墨,给予极高的赞誉颜真卿一生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天子为臣,最终为唐王朝而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他虽然没有戴上“书圣”的桂冠,但在历朝历代书法家们的心中,他足以和书圣王羲之比肩王羲之以“中和之美”筑起中国书法的第一座丰碑,颜真卿则是以他的“气格之美”树立起中国书法的又一座高峰颜真卿完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变革,颜体书法创造性地赋予了中国书法前所未有的精神风貌,颜体书法的端庄威重、崇高神圣令人不得不肃然起敬颜真卿把儒家宣扬的道义风范和理想人格通过他的人生实践和笔墨艺术得以形象外化以至于后世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感慨地说:“颜公书人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 王羲之所代表的魏晋书法以洒脱飘逸的风采得到了人们的喜爱,而唐代书法则以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面貌征服了后世中国的古人有这么一个习惯,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尊一个圣人,王羲之占有了这么一个地位,就说明他集古今之大成他在东晋时代,收书了东晋以前中国书法的个体演变的历史,他对书体的演变做了一个总收书,做了一个新体的自我的创造,所以他开启了一代行草书,当然也包括楷书,主要是行草书,历代的书风的这么一个大的门户,可以说是正统的门户中国历代,中国人在任何领域都喜欢讲正统,王羲之实际就是正统中的典范、楷模、圣者,就是尽善尽美。
最后,我们不得不说,王羲之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生之才王羲之通过艺术手段,使汉字的真、行、草三体形成了独立机制,也就是使汉字完全脱离隶书影响的古法、古形的窠臼、完全去向新生颜真卿, 字清臣, 因封鲁郡公, 故世称颜鲁公他的书法汲取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艺术营养, 并广泛学习篆、隶、行、楷、草等各种书法的用笔特点和字形结构, 取法乎上, 博采众长颜真卿不仅善于藏锋和中锋的巧妙应用, 而且更注重行笔的提按和顿挫, 笔画极富弹力, 世称“颜筋”在楷书结构方面, 颜真卿吸收了篆、隶的特点, 以篆隶入楷, 正面取势, 使左右竖画略带外拓弧形, 且横轻竖重, 整体结构极富张力, 并成为后世楷模而颜真卿的行书, 不仅内含籀篆之法, 更挟带金石之气运笔指腕并用, 笔锋转折丰富自然, 尤其是大量枯笔的运用, 更增添了作品豪迈奔放的不凡气势, 给人以刚健、力度和雄浑苍劲的美感如代表作《祭侄稿》就突出地反映了颜真卿的这些艺术特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书法史上经常将颜真卿的人品和书品结合起来进行审美, 这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我们仅从他们代表作品《东方朔画赞》、《祭侄稿》和《大唐中兴颂》的创作起因和过程中, 就可以看出这都是时代斗争和他个人性格冲突的产物。
还在盛唐一派升平繁华之时, 颜真卿就已洞悉了社会上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并且发现了安禄山的反叛迹象因此, 他在任平原太守时, 以预防淋雨为借口, 修浚城池, 招募丁壮, 暗做反战准备安禄山派人刺探军情,颜真卿巧妙与之周旋, 并同游于平原的东方朔祠, 写下了早期书法的代表作《东方朔画赞》, 通篇作品给人以清雄遒逸、气宇轩昂的感受天宝十四年(755 年) ,安史之乱爆发, 颜真卿联络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河朔, 合兵二十万与之抗击在战斗中, 颜杲卿全家父陷子死, 侄儿季明死得尤为惨烈颜真卿在悲愤中写成《祭侄稿》, 成为行书史上的千古绝唱后来, 颜真卿官贬抚州, 开始从神话中寻找创作的冲动, 写下了《麻姑仙坛记》这篇彪炳史册的楷书杰作而《大唐中兴颂》、《李云靖碑》、《颜维贞家庙碑》和《告身帖》等一系列作品, 标志着颜真卿书法艺术进入了黄金时代, 其独特风格的确立, 在这些作品中得到集中的体现颜真卿处在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时代, 刚正不阿的性格使他和他所处的时代不断产生激烈的冲突, 以至在他75 岁高龄时还受宰相卢杞陷害, 最后被李希烈杖杀结束了他作为政治家和书法家辉煌的一生, 也使他的人品和书品高度融合并臻于完美。
王羲之,字逸少,因为他为官曾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氏宗族在朝廷中有着显赫的政治地位,王羲之从小就受到深厚的书学熏陶稍大些后,他便跟随卫夫人学习书法卫夫人,名叫卫砾,是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少年时代的王羲之并没有显现出过人的才华,《晋书》记载他, “羲之幼纳于言,人未称奇 成年以后,王羲之开始离家远游,遍访北方名山大川,瞻仰临摹名家名碑多年以后,他曾这样描述这一经历:“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 “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这是一种自责,更是对自己的一种否定,这么多年学书,只是囿于一门一派狭窄的空间,真是在浪费光阴但王羲之毕竟有着超拔的才华,他改弦更张,“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1600 多年前的某一天,当王羲之乘坐的小船离开江南,向着北中国进发的时候,他也许意识到了,他的书法之路将会发生重大的转变但他一定没有意识到,正是由于他的这种转变,竟然深刻地影响了在他身后延续千年的中国书法发展方向 两汉至魏晋时期,崇尚书法的风气非常盛行,帝王士大夫皆以善书为荣据东汉赵一《非草书》中记载,世人“游手于斯,专用为务” ,就是说书法成为了世人生活的一部分,以至于“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
”这四句话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人们沉浸于学书中的热情只有不为功名而仅为自娱,才会让整个社会对书写迸发出这样的热情,才会使书法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当时,世俗学者、官宦人士中也有不少是精通佛道、崇尚隐逸的人,从王羲之和当时一些高僧的交往来看,至少,王羲之在精神上对佛教所提倡的清华雅淡的境界是认同的王羲之不喜欢做官, 《晋书》记载, “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招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 ”吏部尚书这样的官位实在是不算低了,而且朝廷还是频招,也就是说在留着位置等着他这种诱惑在历朝历代,都是不能不让人动心的可王羲之却“皆不就”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王羲之内心世界的狂傲世俗社会对一个人的价值衡量体系在王羲之这里坍塌了这也就是为什么魏晋时期,王羲之等名士的作为能够被后人归纳为“魏晋风度”或“魏晋风骨” ,成为后世文人追求的一种人生风范 文化学者肖云儒:“这样最典型的,我从背景上来谈有两个,一个是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刘伶,这都是好酒、嗜酒、行为乖张、狷介,不与世事同流合污,就是拿现在来说,非常地异类、另类、酷你看刘伶他不是,他喝酒到什么程度,后面拿一个棺材抬着跟着,我什么时候喝死了,你就地就埋了。
他说天地是我的房子,房子是我的衣裤,他不欢迎的人来了,他说你怎么跑到我裤子里来了就是非常乖张,跟社会对立,自由性格但是就这种人最后在唐墓里边,魏晋这个墓里边有他们的画像石,表明那个时候社会上很认可他们,觉得你另类好,就是唱出了我们的心声王羲之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就是说由外向内、由动向静、由粗犷到精细,整个审美风格转移的这个历史时代王羲之诞生了 ” 当时的扬州刺史殷浩向来看中王羲之,多次劝他出来为国家效力王羲之被感动了,担任了右军将军,会稽内使但文人毕竟是文人,他不知道自己只是被当作一块招牌摆在了那里,还以为是有了挥舞的天地为了不甘心自己只是被搁在一个闲职的位置上,王羲之多次请求去当时的军事重镇宣城,但殷浩没有答应他 王羲之生性敏锐而高傲,这段为官的经历,不能不让他去重新思考自我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那么,他思考的结果又是什么呢?我们不知道,史书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但也许从一个叫做兰亭的地方我们能够找出一些答案 从绍兴城向西南的兰渚山下,有一座幽雅别致的古典园林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在这里种植兰花,所以人们就把这里称作“兰亭”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也就是 1600 多年前的那个温暖的春天,王羲之和友人谢安、孙绰等 41 人,在这里流觞饮酒,赏谈赋诗。
这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放眼望去,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大自然是那样的自足圆满,自由活泼,生生不息他们围坐在曲水之畔,将酒杯置于水中,任其随水漂流,酒杯到谁的面前,谁便饮酒赋诗不然,罚酒三杯 虽然没有丝竹伴奏,但喝一杯酒,吟一首诗,也足够畅叙衷肠在这草长莺飞的暮春时节,诗人抬头看到的是广阔的天空,低头看到的是万物的繁茂,大自然以其生生不息的广袤坚定着王羲之对自己生命方向的判断和选择:身在无拘无束的自然怀抱之中,心情才是最舒畅的何况人生有涯,天地无限,宇宙生机中又包含着多少玄妙需要用心去领悟才能参透呢?王羲之说“信可乐也” ,这是多么值得快慰的时刻呀!在兰亭聚会的那天,据说王羲之喝了很多酒,他终于醉了 《兰亭序》共书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了一个生命的形象特别是二十多个“之”字,更是无一雷同,各具独特的风韵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 宋代书法四家之一的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 明朝《永乐大典》的主编解缙说:“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 ” 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写道:“右军《兰亭序》 ,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人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
王羲之在世时,其书法作品就“声华四宇,价倾五都” 由于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都以王羲之的书法为珍贵,以至于就有人专门模仿他的书法赚钱,可见他的影响之大了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的 三月初三,人们都要到郊外的水边踏青郊游,以消灾避祸他们把这种活动叫做。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