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高一下学期地理教案.docx
11页高一下学期地理教案 高一下学期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A组导学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 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 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 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 B组导学内容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讲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完成B组导学内容中的2~3题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 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讲述: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附近~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 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像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而北纬30°附近~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 讲述:北纬60°(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 4.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思考、讨论。
讲述: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 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 C组导学内容 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 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思考、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过渡: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来设定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设的含义: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 D组导学内容 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 板书: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要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二、形成 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附:对高中地理观摩课《大气环流》的--的分析: 《大气环流》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原因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
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 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 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 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学生主体参与,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周老师根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课件演示内容,让学生观察、动脑、思考、研究、讨论,由学生总结、表达得出结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 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由简入繁、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
2.课前的复习提问设计巧妙 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绘制热力环流的方式来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的下笔顺序反映了他对热力环流的认识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学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错误同样反映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通过大气环流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来引入大气环流,由简入繁,过渡自然,不留痕迹 3.不直接将大气环流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理解清楚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大气环流的概念这种方式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更自然、更积极 扩展 高一地理学习方法 1.抓“概念”重“消化” 复习时,要十分重视概念,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时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教学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问题中进行老师重视概念教学,学生对概念就特别留心,“扣”得很严经过长期训练后,学生分析、回答问题时就严密多了。
2.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3.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这不仅仅是纬度位置决定的,与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向)、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作如下努力: (1)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如,上海为什么能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这要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所处地形区、农业基础、原料来源、历史因素、技术力量等方面综合评估。
(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证实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点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水蚀、风蚀,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气候恶化这些变化又会影响植被的恢复这一恶性循环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足以证实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掌握了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后,就可避免观察事物时的'单一性、片面性、简单化,从而认识地理事象的复杂性、整体性、内在联系性 4.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个性每一区、一地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就是同一区域内部也不会一模一样 如:为什么欧洲有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却没有?为什么亚洲季风盛行而欧洲却没有形成?这一问题要从海陆位置、气压差异和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上去思考,也只有从这里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像这类“个性”问题还有很多,如:为什么地处北极圈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为什么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为什么纬度较高的吐鲁番盆地成为全国夏季温度最高的地方? 5.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
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流的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6.抓“一般”特殊” 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后,就可推知个别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征如,从气压带、风带和世界气候图上,可找出这样一条规律:凡是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由此可知,英国、法国西部、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同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智利西部南纬40°—60°的地带,同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7.抓住“对比”找“异同” 用比较法学习地理是一种常见而且有明显效果的方法比较的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的内容可多可少即可综合比较,也可单项比较;既可从自然条件方面比较,也可从经济条件方面比较;既可进行纵向比较,又可进行横向比较;既可对同类事象比较,又可对相关而不同的事象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8.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
从各种考卷中,发现仍有不少学生计算不过关,因粗心大意或基础太差,失误很多,影响成绩 为了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