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夷茶魂---武夷山茶考.doc
5页1茶 魂 ̄ ̄ ──武夷山茶考卢晶晶(武夷学院现代信息与服务学院 08 景区开发专业 福建,武夷山 345300) 摘要: 武夷山茶驰名中外,本文重现武夷山茶的起源、发展和繁荣的历史,用数据 说明武夷山茶的经济、社会、文化作用,及对武夷山的旅游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关键词: 武夷山 茶 非物质文化遗产 茶旅游一、武夷山茶的起源1、汉时期的传说 悠悠岁月,在遥远的时代武夷山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情相传在汉时期,这里有一位草药医生,名“半仙” 此人心地善良,广施恩惠一日为救乡人上崖采药,摔伤昏厥仙人见之感动万分,赐予奇茗数株,裁于云窝茶洞故云窝茶洞即为武夷山的茶起源地简短的民间故事给武夷山与武夷茶笼罩上一层浪漫的传奇色彩,把人们带进一个光怪陆离的境界那么武夷山何时有茶确如传说所写吗?其实是有所差异的,据当代茶叶专家陈椽等考证,我国茶叶在二世纪时由西南向东南传播,不久武夷山就有茶了2、唐时期的初步发展唐代武夷山茶才有了文字记载,在《全唐诗》 ,载有唐乾宁(894—897)进士徐夤《谢尚书惠蜡面茶》 诗云: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沈香末,水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思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其中写到了武夷茶的产地、祭奠、制作、运输和煮饮在唐代武夷山茶就被孙憔称颂为“晚甘侯” ,其中的大概意思是:甘香浓馥,美味无穷武夷山则被南朝作家江淹称赞为“碧水丹山” 只可惜依伴着灵山秀水生长的武夷茶为能收录在《茶经》里,这成为武夷人的一大遗憾只能说当时武夷茶还未被大部分世人所熟知,太迟才迎来了茶圣陆羽其实在唐代及北宋太平兴国初年,人们释爱武夷茶却不知其真名,而是统称为“建茶” 二、武夷山茶的发展时期武夷山茶在宋时期才发展起来,才从岩谷险壑中掘起为众多文人墨客所得知,并且为之挥笔散墨从此武夷山茶名声远扬,地位显赫 1、宋时期文人与茶 北宋太平兴国初年,崇安尚未建县,当时朝廷特置龙凤模印,遣使到建州,监造2团茶以别一般的庶饮,龙团凤饼从此诞生,当然也包括产于碧水丹山的武夷奇茗稍后的范仲淹诗句“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见《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也可证之待到淳化五年(994 年)崇安建县,武夷山茶逐步走向繁荣文人墨客、达官显贵,释家羽士,接踵而至,名声日高,武夷茶也随之渐脱“建茶”之统称而独步傲立于茶坛,加之文人的吟咏,武夷茶的名气大盛。
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蔡襄、丁渭、刘口、朱熹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句2、武夷山茶在宋元时期的繁荣 苏轼在咏茶诗中写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由此说明武夷山茶于宋代脱颖而出、崛起于碧水丹山之间,与武夷名山同映辉煌,为名家所津津乐道,并开始跻身于皇家宫廷,享誉于朝野,与当时全国兴起的品茶、斗茶、分茶之风尚和合共鸣,集一时之盛,享非凡之誉元大德六年(公元 1302 年)朝庭在武夷山四曲溪南的一片依山伴水平地上创设了皇家御茶园可是入贡皇宫的茶叶,要求品质精,要以龙团凤饼进贡,其制作工艺复杂,且年年进贡的茶的量在增加,这对当时居于武夷山的茶农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最后御茶园被当地人销毁了,至今仍保留该遗址刚刚显山露水的武夷山茶既然被作为贡品进入了皇宫殿堂,得到了皇亲国戚的如此青睐,武夷山茶成了茶叶中的佼佼者,从此鶴立鸡群 三、武夷山茶的繁荣时期1、武夷山茶叶的出口明末崇帧十三年(1640 年)武夷山所产的红茶受到许多欧美人士的喜欢,由于当地人不善饮红茶,所以红茶在当时主要作为出口商品,给中国的茶贸易打开了世界通道 ,武夷茶开始输入荷兰、葡萄牙、德国和英国等欧洲国家。
清末,武夷山桐木关小种红茶传入欧洲,它以红汤红叶、味似桂圆汤的茶品赢得欧洲人的赞赏,一时成为英国茶市场的畅销货鸦片战争以前,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一切对外贸易只准从广州出口当时崇安县(今武夷山市)的星村和赤石是武夷红茶的集散地每逢茶季,各地茶商云集,官道船埠车水马龙,茶船穿梭,一片繁忙景象据史料记载,当时星村和赤石两地经茶叶买卖的茶庄就有数十家、规模较大的年贸易额都在数十万斤以上经过加工制作和包装好的武夷红茶靠小河木筏运送出山每张木筏可装运十二箱茶,抵达崇安县城后,再用人力从武夷山南麓挑运越岭至武夷山北麓的江西铅山县河口镇在河口镇换可载重二百箱的运茶大船,沿信江顺流入鄱阳湖,再溯赣江逆水而上至赣州到赣州后,转换可载重六十箱的小茶船,岩章水运至南安在南安转为人力肩挑,穿越梅岭抵达广东南雄,改由小船运至韶州,再换可载重五百至六百箱的大船顺北江而下,经珠江而下,经珠江到达广州,由十三行统筹出运到欧洲各国自崇安星村到广州经内河过岭行走的运茶之道路全长 1442 公里由于沿途翻山越岭,涉水行舟,水3路兼程,茶叶从星村和赤石两地外运广州,使这条漫长运茶大动脉所经之处,挑夫和船夫数万人之众,真是武夷红茶贸易史上的奇观。
武夷红茶进入西欧市场不久就得到英国皇室的亲睐,成为风靡一时的饮,1842 年 8 日,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开放,为寻求武夷红茶之路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不久便开通了武夷山至福州的“一水通海”的新茶路此路线的开通大大缩短了武夷红茶运销英国等西欧国家的行程,而以往经由“内河过岭行走”的旧茶路遂成为历史的陈迹至十九世纪中期,武夷红茶几乎覆盖了欧美茶叶市场,以至于“武夷”在欧美成为茶叶的代名词2、武夷山--万里茶路的起点明清时期,康熙二十八年(1689)晋商为发展对外贸易,向俄罗斯提供茶叶,于是在武夷山购买茶山,组织茶叶生产,自行创立茶坊、茶库,将散茶精制加工成红茶、砖茶,除此之外还有向当地人民收购茶叶,一起远销外国以武夷山下梅村为起点的晋商万里茶路要穿越江西省、湖北省、河南省、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六省,长途跋涉,历经千山万水,穿越广袤的沙漠,走戈壁,过险汤,坚持艰辛万苦的三个多月行程才能抵达中俄贸易城恰克图晋商以其精明的商业头脑和不畏艰苦的创业精神为武夷山茶开辟走出国门的万里茶路晋商万里茶路与丝绸之路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两条最负盛名的国际贸易黄金通道,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四、武夷山现代茶的发展1、武夷山现代茶叶品种多样 近年来武夷山茶叶品种不断多样化,且各类品种价值可观。
自武夷岩茶申请“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后,颁布执行了武夷岩茶国家标准(GB18745-2002) 按国标规定,武夷岩茶产品分为五个品种系列:水仙、肉桂、大红袍、名丛和奇种其中大红袍是从名丛中单列出来的名丛(是名丛之首和公认的武夷茶王) ,其余的名丛如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妖等有几百、上千种,统归一个系列近几年武夷山还引进了外地的乌龙茶优良品种,有少量栽培、生产和上市销售,如黄旦、奇兰、黄奇、黄观音,金观音等所以武夷山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称2、武夷山茶叶经济发展 武夷山以大红袍作为主打品牌,赢得了一定的市场,据上梅陈荣茂说现欲将五大茗丛之一的白鸡冠与大红袍捆拌营销,开拓更广的市场品种丰富的武夷岩茶深得游客的喜爱,同时带动了当地的商品经济,加快了武夷山的新农村建设.截至 2007 年底,茶企业增至 249 家,获得国家 QS 认证茶企业 136 家,初制厂 400 多家,武夷岩茶全国销售网点 3600 多个据市场数据分析近年来武夷岩茶的价格在逐年增长,2006 年,茶叶均价比增 30%;2007 年比增 50%,高档茶、特种茶的价格上涨 100%;2008 年,春茶均价再度上涨 30%如此良好的市场上升趋势让武夷山茶农不亦乐乎,对武夷山茶业充4满希望与热情.大面积种植,2006 年茶园总面积 9.96 万亩。
其中投资茶园面积 9.30 万亩,无性系茶园面积 8.96 万亩,有机茶园面积 0.6 万亩茶叶总产量 4900 万吨,产值 15000 万元其中有机茶产量 380 万吨,产值 2100 万元,春茶总产量 3100 万吨,产值 8100 万元,春茶名优茶常量 2800 万吨,产值 6200 万元;2007 年茶园总面积10.36 万亩其中投资茶园面积 9.50 万亩,无性系茶园面积 9.36 万亩,有机茶园面积0.6 万亩茶叶总产量 4700 万吨,产值 19500 万元其中有机茶产量 370 万吨,产值2200 万元,春茶总产量 3000 万吨,产值 11000 万元,春茶名优茶常量 2700 万吨,产值 9300 万元;2008 年武夷山茶园总面积 11.60 万亩,其中投资茶园面积 9.80 万亩,无性系茶园面积 9.66 万亩,有机茶园面积 0.6 万亩茶叶总产量 5100 万吨,产值61200 万元其中有机茶产量 370 万吨,产值 7400 万元,春茶总产量 3315 万吨,产值39780 万元,春茶名优茶常量 3000 万吨,产值 3600 万元.武夷山茶业为武夷山市民创造了一笔财富而且它还将促进武夷山旅游产业的发展。
3、武夷山茶与旅游的结合 武夷山之奇秀甲于东南,之名冠海内外,之吸引天下客,决不可轻视武夷岩茶的巨大作用,它作为武夷山水“秀、拔、奇、伟、净、茶”六大自然景象特色之一,不是人为强加的,更不是文人墨客臆想的 “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蜂翠插天”的非凡山水胜境,衬托出了武夷岩茶的盎然生机,也就更加折射出了武夷岩茶的诱人魅力,这就叫作“茶为山兴,山以茶显”了,山水与岩茶已相衬、相映,相溶,密不可分因此武夷山市提出 “以旅兴茶,以茶促旅”的产业发展思路将武夷山水与茶完美结合,共同打造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的亮丽品牌.于是许多以茶为主题的会议,活动在武夷山和其他地区陆续展开.许多茶制品也纷纷登场为旅游市场增添了不少生机.如精致光滑的竹制茶具,造型独特的根雕茶几,一切原于自然,天然修饰,天下无双,这些茶制品颇受游客的喜欢.还有别具一格的茶宴因其原野风味足,绿色健康,被许多酒店选用,作为招待游客的镇店之宝闽北国饭店在荷兰女王下榻山庄时用茶宴盛情招待过她,并赢得了她的赞叹国际无我茶会由武夷山、台湾、日本、韩国等地共同举办,每四年一届,各地轮流主办,目前已办了8届,其中第二、四、六届由武夷山承办2008 年隆冬在茶博园举办的中华武夷茶博会,震撼视野的 “茶魂广场”;“岩骨茶香”的茶艺园;武夷名丛展示园等景观让前来参观的游客充分领略到武夷山作为“茶之乡、茶之祖、茶之缘、茶之韵”的魅力。
游客评价说:“置身中华武夷茶博园,仿佛进入高深莫测的武夷山茶文化历史空间,这是武夷山的大手笔,必将成为武夷山世遗产地的新名片,游客休闲度假向往的新景点 ”目前,每天都有上千游客及市民前来这里一睹武夷山茶文化的风采茶博园作为武夷山文化自然景观的整合平台,以浓缩武夷山文化自然景观精华,集中展示武夷山世界双遗产地为导向,还将建设茶博馆,茶庆广场, “印象·大红袍”等,将全面展示武夷山历史悠久的文化自然景观,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优良的茶品质,丰厚的茶文化将为武夷山旅游事业锦上添花54、武夷山茶文化的继承 2006 年 1 月 31 日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通过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成为我国唯一以茶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武夷山茶界盛事 武夷山的“茶王”们还试图通过祭茶、斗茶、茶事活动,来弘扬武夷茶文化,所谓祭茶就是古代用茶作祭,一般有这样三种形式:在茶碗、茶盏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干茶;不放茶,久置茶壶、茶盅作象征斗茶在宋代文士茗饮活动中颇具代表性,主要是斗水品、茶品(以及诗品)和煮茶技艺的高低茶事活动如大红袍祭茶活动.祭祀活动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说是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带封建迷信的副文化。
但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现象斗茶这种高雅的品茗方式沿袭至今反映了武夷山茶在宋代的盛旷.时光流逝,虽然那是在年代久远的古代,但武夷山茶文化亘古不变,依然韵味未消.现在无论走进农家、民宅、庵观、寺庙、宾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