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练习题3.doc
6页必修 1 第 4 单元 第 6 讲一、选择题1. “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这是英国人在《南京条约》中把上述地区作为通商口岸的理由这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①向中国走私鸦片 ②掠夺中国原料③打开中国市场 ④向中国输出资本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 C解析 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列强向中国走私鸦片和向中国输出资本,故①④ 错误2.南京路是上海市内主要商业中心之一它初名“花园弄” ,曾被称为“大马路” “十里洋场” 1865 年后,殖民者在扩建该路的同时正式定名为南京路殖民者这样做的主要依据是( )A.南京是中国的首府,定名南京路意在征服整个中国B.1864 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同意将南京开为商埠C. 《南京条约》附件之规定D.南京是英国人最早侵占的中国省会城市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事件与历史地名的联系清朝 时中国的首府是北京,排除 A 项;清政府同意将南京开为商埠是在 1858 年签订的《天津条约》中,不是在 1864 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排除 B 项;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最早侵占的中国省会城市是广州,不是南京,排除 D项。
3.(2010·六安模拟)2009 年 2 月 2 日,温家宝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说“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珍视传统而又开放兼容” 其中近代以来中国“历经磨难”与英国有关的史实有( )①发动两次鸦片战争 ②侵占香港地区③取得协定关税权 ④取得领事裁判权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 考查基本史实的识记4.李大钊在一首诗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 ”两度劫发生在(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略战争A.②③ B.①③C.①④ D.②④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北京被列强占领有两次,即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5.(2010 山师附中预测)陈旭麓先生曾说过,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而是被轰出中世纪的 “被轰出中世纪”的中国,历史正常的发展历程被打断,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是( )A.启蒙救亡成为时代主题B.社会性质发生变化C.开始向西方学习D.反侵略斗争此起彼伏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这一考点 “中世 纪”泛指古代社会, “被轰出中世纪”是指中国进入近代社会。
中国从古代到近代的 标志是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使中国从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6.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其实质是( )A.希望加强同中国的贸易往来B.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C.报复中国的“闭关”政策D.为以后的资本输出创造条件答案 B解析 列强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其途径就是通过开放通商口岸, 实现其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目的,其实质是最终把中国卷入世界 资本主义市场7.2009 年 2 月 25 日,法国佳士得公司不顾中国人民的抗议,捍然拍卖圆明园兽首,这一行为遭到各国有正义感媒体的抨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兽首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美联军洗劫圆明园所得B.兽首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法国商人从北京非法获得C.本次拍卖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D.佳士得公司必须无偿地把抢掠的兽首归还中国答案 C解析 兽首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夺走的,故 A、B 两项的说法错误;佳士得公司在法律上对兽首拥有所有权,故 D 项说法不正确;本次拍卖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故 C 项 正确。
8.下图中的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后果(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解读图片的能力甲午中日 战争清政府 战败,与日本 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刺激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9.曾以清光绪帝名义发布的《罪己诏》称:“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领土,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文中的“议约”是指(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答案 D解析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不割吾领土” ,四个 选项中只有 《辛丑条约》中没有割地的内容,故选 D 项10. 《马关条约》签订后,某国公使曾说过一句话你认为他说的会是( )A.我们(外国公使)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B.在这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C.中国征收关税应与我们协商D.虽然我们以前在中国的通商口岸也开过工厂,但这次开设工厂是合法化的,且更便利了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马关条约》的理解 B 项是在租界里的状况;C 项的依据是《南京条约》;D 项的依据是《马关条 约》,A 项的依据是《辛丑条约》。
故选 D 项11.近代某一不平等条约规定:“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今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 ”其影响是( )A.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C.清政府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D.中国通商口岸数量增加答案 C解析 由材料内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辛丑条约》内容中允许列强“留兵驻守”条款的影响12.(2010 苏北四市高三调研 )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C.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D.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答案 D解析 从题干材料看,清政府反 对列强进入京城和内地以及交通便利的江河沿岸,主要是害怕列强势力的深入和西方影响的扩展危及其统治,因而努力固守闭关锁国政策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840 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 “反对派以拒绝支持为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 进行战争的理由反对政府的政策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材料二 1840 年 3 月,英国对华 棉制品出口商,曼 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 ·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 补偿的地步。
如果曲解自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唐吉诃德了 ”材料三 莫克·维卡在信中还说 :“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资料》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反对派”为何反对政府的政策?( 不得摘抄材料原文)(2)据材料二概括莫克·维卡表达的主要观点 (不得摘抄材料原文)(3)据材料三指出“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 ”这句话的真实含意4)综合以上材料,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答案 (1)他们认为这场战争是为了保护鸦片走私,是不道德的2)战争的责任是中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为道德观念而放弃利益是不明智的3)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战争,迫使中国屈服4)保护鸦片走私并为英国工业品打开中国市场14.(2011·山师附中统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 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 ,它不 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且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重新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回到全面开放和多 样 化的近代文明转型。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 图“改变中国” ,而我 们不能只是仇恨和 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 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 场上 “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 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 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 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 ,不断摧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 170 周年反思》材料二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 历史这方面,有些事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地在经济上压榨中国……看圆明园和故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掠到海外的国宝不知有多少!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 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 这头东方睡狮 让中国人知道故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 怀着天朝上国的思想的老 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 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 八国 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 ,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也正是由于中国的被侵略,让中国理所当然站在正义的一方,在两次大战中不至于沦为世界所不齿的邪恶轴心国——2009 年 10 月 15 日新华网请回答:(1)材料一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你如何理解?(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3)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什么观点?答案 (1)观点:鸦片战争是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的转折点理解: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面对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预示新的经济形态将会出现;惊醒了部分中国人,使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面对世界;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使了中国社会的转型2)直接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间接影响: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3)观点: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