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求真精神的策略研究.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424044662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8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求真精神的策略研究   摘 要:针对当下科学课堂教学记录中被忽视的三个现状,就如何解决科学教学之困,从关注课堂的原始材料证据,关注科学学习中的原始错误信息,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不断提高求真意识,把尊重事实作为科学学习的基本态度,成为一种行为方式,成为一种课堂文化,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素养   关键词:证据;求真精神;科学探究   新课程改革以来,科学探究成为科学课程的核心我们发现“即使探究的环节都有了,探究的程序也都走过了,科学家的样子也做得像模像样了,学习仍有可能是机械的而不是有意义的要深化新课程改革,就必须让科学探究在正确的教育哲学指导之下,“求真精神”就应当是科学教育哲学中的核心价值观   一、当前科学教学中对于原始信息和数据等证据的现状分析   (一)真实记录单被忽视,漠视证据的价值   案例一:在舒老师的《谁流的更快一些》展示课上,学生明确探究主题后,小组讨论后制订一份合理的研究计划,接着交流计划,确定研究方案,随后进行实验,舒老师让孩子们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再根据记录单里的信息进行汇报……下课了,有的孩子把记录单夹在科学课本里,有些小组则把记录单“忘”在课桌上,老师在整理材料时,随手把记录单放在一边……不难看出,记录单被无情地忽视了。

      记录单上的真实记录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最真实的反映,是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方式获得的原始信息,是学生用以认识和解释已有知识经验和客观世界的依据它是研究的最好体现,也是研究过程的精华所在   为了记录而记录,漠视记录证据的价值有时,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只让小组个别展示,简单化呈现记录证据其实每个小组的实验方法不一样,得到的信息都是不一样的应该尽量让孩子们能充分应用所有的记录,发挥记录信息的价值   (二)真实数据源欠重视,忽视积极的引导   一位教师执教《磁铁的磁性》,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在条形磁铁上取等距离的五个点,在各点上挂回形针,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来判断磁铁各点磁性的强弱实验后,教师问:“你们能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什么?”有的说,“中间没有磁性是0,两边的磁性强大部分的孩子也是这样认为的老师马上就得出了“条形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得出的结论不是数据的真实反映,实验数据中的“0”代表的是没有磁性,还是磁性很弱第三组“33033”和第七组的“56055”这些数据能得出“条形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吗?”   只要出现了与预设相符的结论,马上给予肯定,急于下结论,而不考虑学生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只对支持自己理论的证据进行分析,对那些“特别”的数据不加理会。

        (三)真实信息源被篡改,轻视虚假的倾向   笔者在上《一杯5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时,让学生做分组实验发现第五小组在取50毫升水的时候漏了些水,但是没有引起重视,实验继续,在加食盐的过程中,加了12克到了13克就不能完全溶解了,所以他们小组记录的是50毫升水可以溶解大约12克食盐实验结束后,第五小组汇报时却说50毫升水可以溶解16克食盐为什么不说你们的记录信息?”笔者问孩子们涨红了脸,后来胆子稍微大一点的孩子说“前面汇报的组,50毫升水都可以溶解15克以上的食盐,我想我们肯定错了另外的孩子都不说话,表示默认   这个组会舍弃自己的实际记录,转而跟随别人的信息一是因为他们小组实验不规范,所以在潜意识中就认为自己做错了,才会篡改二是这个小组以前可能也经常出现实验证据不正确,所以就按照别人的记录篡改自己的原始记录为了得到正确的结论,发现证据有出入的时候竟然修改证据以迎合“正确结论”,这样的探究,不仅不能培养出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反倒败坏了学生的品格   二、解决科学教学探究证据之困,切实培养求真精神   (一)关注课堂真实的证据信息,培养求真的科学精神   1.精心设计记录表,方便记录分析证据   要明确记录就是在科学探究中留下的证据,是学生表达探究成果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要立足教学重点,对记录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笔者在教学《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时,笔者对记录内容的确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研究计划的制订,以及明确一定量的水里溶解食盐的量是一定的表一,对于研究的问题,学生比较明确,不用书写,而对于材料和方法则是重点,则要求化时间进行制定表二,则只要求记录“几勺盐”及与对应的“是否溶解”就可以,可以清楚地发现各小组最先放几勺盐开始,以及明确到放几勺盐后不再溶解了,笔者想这几个信息就是记录的价值所在吧!   2.有效汇总真实的信息,凸显特征呈现规律   准确记录每一个信息,不随意修改,培养他们不在观察测量数据中挑选符合自己想法的内容,不随意丢弃信息,建立“每一个实证信息都很重要”的认识,确保信息来源的可靠,让他们明确证据充分、样本大,与事实更一致,越令人信服   (1)用列表排序和作图法整理数据,凸显证据特征   例如:在上《相貌各异的我们》,在统计小组和班级同学的特征时,利用统计表,在分析单个的性状的时候就可以用柱状图统计,这样,就一目了然我们人的性状是有很多种,综合在一起的,而且是以指数级增加的,所以到有40种性状可以产生的人的相貌就有一万种之多了,非常多的性状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了。

        (2)细致引导学生整理分析数据,体现科学规律   首先要教师引导,榜样领路课堂中,有的孩子很认真,记录的比较完整出现在孩子记录表中的数据,大部分肯定是孩子自己的实验结果或是分析,要充分给予关注,肯定孩子记录的学习方法   其次要规范整理,有效分析如《用水测量时间》,为了更好地理解水流速的不均匀,教师设计一组实验:在底部有孔的一杯中盛100毫升的水,让学生分别记录每流20毫升水所需的时间通过比较,很容易发现:滴完相同水量所需时间是不同的,第一个20毫升水流速最快,第二个20毫升次之……杯中水的流逝是先快后慢不均匀的   (二)关注原始错误信息,培养求真的科学精神   1.对可疑数据的有效处理   在实际分析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在平行测量数据中有个别的数据过高或过低,这种数据称为可疑数据,也称异常值或逸出值   如:在《斜面的作用》研究中,探究斜面坡度大小与省力大小的关系时,学生实验后仔细观察各组数据有什么发现,”笔者问有的学生观察比较两组数据后马上说,“我发现坡度越大,用的力越大,说明斜面坡度大,就费力笔者反问到:“都是坡度大的,用的力最多吗?”第7组的学生马上高兴地说:“我们组不是的,是1号坡度最省力,但是2号和3号比较还是3号省力。

      是啊,他们组和大家的结论不一样,怎么回事,谁错了?让我们再重新仔细地看看测力计上的读数学生再次认真地把实验做了遍,笔者看到第7组的学生就同一个坡高测了好几遍再次汇报时,第7组的学生很不好意思地说:“我们刚才弄错了,1号坡度测力计读数是0.25牛,2号坡度测力计读数是0.27牛,3号坡度测力计读数是0.34牛通过测力计测得证据,我们小组发现坡度越大,用的力越大   如果在重复检测前我就肯定那位同学的发现,大多数的同学都不会有异议但那样就忽视了第7组的证据,是对第7组同学的不尊重即使他们表面不说,他们的心里肯定打了个问号实际上从第7组的表现看,他们开始时并没意识到自己错了对其他学生来说,如果我不提醒,他们就会对第7组的数据视而不见,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只关注自己的数据,关注对自己有利的数据,而忽视对自己不利的数据,也就不会养成尊重他人,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重复检测后,不用大家提醒,第7组的同学自己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他们在探究中就会更严谨、更仔细的,学生也会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这时得出结论也更具说服力   2.对相背数据的密切关注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础。

      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才能形成完整形象,从完整的信息中感悟科学知识的真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生的活动中,经常会有一些小小的失误和不仔细就会对实验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产生的数据也就会出现和事实相违背的结果   例如:在五上的《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一课中,当研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的关系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纸和温度计纸和温度计是教师经过精心筛选的,误差极小首先,这些纸是存在内在关系的:纸的大小是相同的,颜色有黑色、粉色、黑色蜡光的、白色的,还有铝箔纸它们的颜色是有深浅的,表面还有光滑与粗糙的在八分钟的时候粉色是28摄氏度,而到10分钟的时候却是27摄氏度了,温度反而下降了很多孩子没有关注,笔者就提醒孩子去关注,让他们先想一想是不是哪里有问题假如还是觉得没有问题的话,笔者提议他们再去测试下,也可以是在下课的时候,因为时间比较久后来第二天,他们组的四个小朋友就跑来说,后来他们用同样的时间,又叫了别的组的小朋友帮忙,重新测得数据粉色纸袋的温度确实要比白色纸袋上升得快   培养求真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们不仅要排除一切好恶偏向和主观推测,还不能过分依赖原有知识和经验,甚至权威的解释也不是最终的判断标准。

      用笛卡尔的话来说就是“我思故我在”,在探究的每一步中,诸如提出问题、猜想、证据处理、评价交流等等,你都要讲证据在科学问题中,上千人的权威并不比单独一个人的谦卑的证据更有价值   总之,科学应该是求真的一个过程!要体现科学课程宗旨,要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我们必须正视现状,在学生的实证意识和实证能力上下工夫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探索、提高!科学可以争论,也可以存疑,但绝不能养成伪科学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01.   [2]袁运开,蔡铁权.科学课程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08.   [3]阿瑟?A?卡琳,乔尔?E?巴斯,特丽?L?康坦特.教作为探究的科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08.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临安市昌化镇第二小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