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恩斯与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的货币意识_凯恩斯经济学.docx
5页凯恩斯与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的货币意识_凯恩斯经济学 【摘要】货币一直都是历史中各经济学派必涉及的内容本文将针对凯恩斯与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对货币的认识,从观点、基本假定、政策含义等方面对比二者的不同,进一步了解货币理论和政策在二者中的意义 【关键词】凯恩斯 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 货币数量论 在凯恩斯和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政策的相互争议中,对货币政策的使用是持以截然相反的态度的,这种强烈的反差首先就体现在二者的代表性观点中 一、观点及目标的阐述 (一)凯恩斯 凯恩斯认为经济的变动来自于需求的变动,从而提出改善经济状况应该提高有效需求的观点,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投资——有效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不稳定是导致国民收入不稳定的根源,其不稳定性主要来自于利息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因此,当政府采用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减少利率时,也就间接地增加私人部门的投资,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其表达式为:M/P=L(y,r) 尽管货币政策有这一功效,但其在凯恩斯主义中所发挥的作用仍然是很小的,由于增加的货币很可能被同时增大的流动偏好所吸收,从而对利率的影响无效,对投资不起作用因此,政府的财政政策才是控制国民收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以此为基石,凯恩斯主义认为,由利率变化导致的货币需求的不稳定使得货币供给不论在长期还是短期都会影响到产出,即货币非中性这种反二分法与动态分析的方法与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的二分法和静态及比较静态法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 古典主义认为经济的变动来自于实体经济的变化,比如实际的冲击——技术、新产品开发、气候变化、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变动等,因此其强调二分法,即货币中性也就是,货币数量变动的后果是价格水平的变动而非国民收入的变动其著名的表达为古典货币数量论:MV=PY,及费雪方程式:M/P=kY 针对于自由市场机制的古典经济学反对政府的财政政策,从而支持货币政策的效果这也沿用到新古典经济学中但新古典经济学并不完全排除货币数量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虽然在长期中与古典经济学观点一致,但在短期中,它承认货币的数量变动会对国民收入造成影响,此时弗里德曼引入其新货币数量论的表达式:M=f(P,rb,re,1/P?Dp/dt,w,Y,u),即货币数量主要取决于总财富、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率、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收益率、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根据新古典经济学采用的多目标分析法,其使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是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二、基本假定 与凯恩斯用财政政策控制国民收入不同,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应该用货币政策稳定国民收入二者在货币政策的使用上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他们各自的基本假定条件的不同 (一)凯恩斯 凯恩斯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的黏性以及交错工资论产生了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且在工资和价格相对缓慢的调整过程中,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从而市场出现非均衡 反映在IS-LM模型中就是,由一个相对陡的IS曲线和一个相对平坦的LM曲线所组成即货币政策导致的LM曲线的移动对产出Y的影响很小,而财政政策导致的IS曲线的移动对产出Y的影响很大,进一步说明货币政策的无效性和国家干预的有效性(见图1、图2) (二)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为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这可以很好地解释货币中性 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分为货币经济周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在货币经济周期学派中,由于人们对一般价格水平和相对价格变化的混淆,即市场分割带来的货币传导机制的信息障碍,使得人们的预期与货币当局的执行政策不同,造成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果在理性预期下人们的信息完全,即人们与货币当局拥有相同信息,那么货币当局制定的任何货币政策都是无效的,即随机货币中性定理。
当理性预期中的信息障碍——这与古典主义的传导机制畅通无阻不同——发生时,产出和就业就要进行暂时调整,也就是短期的不均衡但在长期,新古典经济学仍然认为自由市场是出清的 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反对政府干预的另一个原因即是自然率,他们更相信市场自我调节的有效性,因为政府干预有滞后性,且面对通货膨胀还会产生牺牲率,这都是不良后果 这一学派的经济学反映在IS-LM模型上,即由一个相对平坦的IS曲线和一个相对陡的LM曲线所组成即货币政策导致的LM曲线的移动对产出Y的影响很大,而财政政策导致的IS曲线的移动对产出Y的影响很小,进一步说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国家干预的无效性(见图3、图4) 三、政策含义和评析 (一)凯恩斯 根据上述的凯恩斯的观点和假设,为达成目标,在货币政策有效的条件下,必然行使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增加货币供给从而降低利率这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正反映出凯恩斯赞成通货膨胀的观点——尽管他是以半通货膨胀的说法来涵盖 由利率降低而扩张的信贷,加上由于货币供给增加而带来的人为的商品价格的上涨,使得人们放弃储蓄而选择投资和当期购买,最终达到扩大社会有效需求的目的凯恩斯认为,此时由于小于充分就业,如此的措施能够增加产出和收入,促进就业,从而抵消部分的通货膨胀的恶果,达到半通货膨胀的积极状态。
尽管凯恩斯的增加有效需求的措施在短期内能够产生明显的效果,但这种以增加投资来获取今天的均衡,却增加明天应得的均衡的做法,在长期内必然因恶性循环导致严重的恶果,即使以半通货膨胀的说法来避重就轻,也无法避免未来的滞涨,这也是新古典经济学批判其“增加了经济波动”的原因此外,在过分降低利率的过程中产生的流动性偏好陷阱,也不断削弱凯恩斯政策的效果同时,在存量与流量的相适应的关系中,根据凯恩斯的分析,资本主义中是无法存在充分就业的状态的,这也就意味着货币稳定与充分就业的关系是不成立的,存量与流量即发生矛盾 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