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理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doc
3页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J信息与计算科学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理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W.Leontief)于1936年提出的,1931年列昂 惕夫在美国开始研究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工作,1932年开始查阅各种资料,成功地编制了美国 1919年的投入产出表.1931年开始,列昂惕夫便投入巨大精力和时间开展投入产出分析的研 究,他不仅仅是投入产出分析的创始人 而且之后还提出了一系列实际应用的投入产出模型, 由于他的出色表现,1973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于投入产出分析对经济学中起的巨大作 用,投入产生分析在国际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经过5()多年的发展,全世界学者的研究和推广,投入产出法的理论和方法变得越来越 完善,其中在经济活动中的网用也越来越广泛了,成为了各国研究经济活动,进行经济预测 和政策分析,国家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强有力的工具.因此,投入产出法也得到了很好 的发展和推广.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魁奈(F.Quesany)的《经济表》,是投入产出法的原始思想,使用 采用棋盘式平衡表来描述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和流通.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完 善,经济学中提出了将国民经济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分,19世纪后期数量 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斯提出了全部均衡论及其数学模型.后来,列昂惕夫将全部均衡论中 比较复杂的数学方程体系加以简化,就建立了投入产出模型.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模型将经 济平衡表,现代数学,统计学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了为后来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创造基础的 投入产出分析.不仅如此,他还成功地用投入产出分析来研究美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由于国际上各国对投入产出分析的重视以及投入产出所产生的 巨大作用,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开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和推广应用.首先是从美国 以及欧洲各国开始慢慢推广开来的,后来日本,东欧等国家也开始引入.从此以后,投入产 出分析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应用投入产出技术进行经济预测和制定经济规划常用的静态基木模型为X = AX+Y, 其中■ =(〃)“〃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x为n维产出向量,y为〃维最终需求向量.在静 态投入产出基本模型中,如果),的某个分量发生变动,则尤的各分量也会相应地变动.对这 类问题的讨论一般称为比较静态分析.在模型中,由于最终需求是外生变量,一般利用计量 经济学方法进行测算,其数值并不十分准确.因此,比较静态分析在实际应用时具有重要意 义.许多学者关于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静态投入产出基本模型经过长期 的研究和实践己成为比较成熟的模型.但其只能反映一个时点上的经济发展及其结构情况, 当模型用做预测和计划分析时,模型提供的信息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很不够 的.因此,许多学者在静态模型基础上又提出了多种形式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引入投资 系数矩阵,可以建立如下的Leontief离散型动态投入产出模型:x(t) = Ax(t) + B[x(t +1) - x(t)] + c(t),其中x(t)为第,年总产出向量,c(t)为第,年的最终净需求I"量,B = (々,*〃为投资系数矩 阵.Leontief离散型动态投入产出模型(2),再现了投资与生产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循 环往发的发展过程,揭示了前一时期最终需求中各部门的投资品与后面时期各部门生产规 模扩大数额之间的联系.动态模型在理论和方法上来说,远较静态模型复杂.在应用动态投 入产出模型进行经济预测和计划分析时,通常假定基年的总产出向量成。
)己知,最终净需 求向量c 0,1,2,3・・・*)作为外生变量,利用其他方法测定,其中7;为计划期长.类似 于比较静态分析,对于戏0)或者"=0,1,2,3・・7)发生W)(,= 0,I,2,3・・7)是否发生 变动及若发生变动,则变动有多大,都需要考虑解决.参考文献[1] 张红霞,唐焕文,林建华.多目标动态投入产出优化模型应用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1,41(5):478-490.[2] 李仁贵.24位诺贝尔奖大师解读经济学与人生.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3] 陈锡康.投入产出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国际动态.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1, 11(2): 36-48. 14]许宪春,刘起运.2001年中国投入产出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9.[5] 李秉全.投入产出技术与企业管理现代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6] 赵新良等.动态投入产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7] 陈锡康.投入占用产出分析一投入产出表的扩展.当代中国投入产出理论与实践.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8] 钟契夫.投入产出分析,第2版(修订本).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9] Chonghui Guo, Huanwen Tang. Stability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Input-Output System.AppL Math. J. Chinese Univ. Ser. B, 2002.[10] Leontief W. Quantitative Input-Output relations in the Economic Systems of the United State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36, 18: 98-115.[111 Harrigan F, and I. Buchanan. A quadratic programming approach to input-output estimation and simulation.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84, 24(3): 310-3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