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ppt
14页通过《黄土地》讲第五代导演,影片简述,1984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制; 本片获1985年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东西方中心奖和摄影奖、西班牙洛迦诺电影展览银豹奖、法国南特电影节摄影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摄影奖、1986年伦敦电影展览英国电影协会大奖 编剧:张子良 导演:陈凯歌 摄影:张艺谋,思想精神,怀着深沉的赤子之爱 80年代大陆新电影运动中的第五代导演的作品,有一个共通的精神内核,就是他们的反思精神与批判精神无论是反思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人性观念、反思知识分子自身、反思人生与命运,还是批判传统农业文化的落后与愚昧,都使我们感受到了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强烈的忧患意识与悲壮情怀文化内涵,东方哲理性的思考 第五代导演崛起之时,正是新时期文学、艺术经历了“伤痕文学”希望重建50年代乌托邦的理想主义之后的“寻根文学”时期,因而保持和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精神气质即作品与当时知识分子精英话语权威是一致的,承担了与“五四”精神一致的思想启蒙的作用同时,中国文学艺术在80年代被空前规模的外来文学艺术所刺激,也导致了这一时期文艺作品只想对传统文化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 《黄土地》文学原型来自柯蓝的闪文《深谷回声》和张子良据此改变的电影文学剧本《古原无声》。
新电影运动,1983年,张军钊导演,张艺谋、肖风摄影的《一个和八个》标志着第五代的横空出世 新电影运动自1979年《小花》的公映为开端,以1988年的电影《晚钟》为标志告一段落 这一时期的五代导演们拍摄了《猎场扎撒》(1984)、《盗马贼》(1986)、《孩子王》(1986)、《红高粱》(1987)等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影片,对中国大陆新电影运动形成了推波助澜之势和引领潮流之势,并因此铭刻下“第五代”及其作品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叙事,写实与写意结合的“浪漫抒情” “有所记叙谓之文,吟咏情性谓之诗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都是有感而发的,他们共同的经验创伤、历史文化反思无不通过他们的作品抒发出来因而,他们所讲述的故事线索单一、情节平实,讲述的目的不是为了展现惊心动魄、引人入胜的情节;不是以情节的发展和冲突来吸引观众,而是为情绪、情感的抒发寻找到了背景与依托所以,第五代的电影多是“诗情电影”叙事,在《黄土地》这部戏剧性极淡的故事里,关键性的叙事动因在整个叙事情节链上只有几个点,而在这几个点之间(纺线、犁地、担水、唱信天游)充满的是无情节性的情感的蕴积、是情感的抒发婚礼、腰鼓、秋雨这三场戏更不是情节发展的主导动机,但却被给予了仪式化的表现,这早已超出了推动叙事的范围,而是升华为情感性的表达。
色彩,表象及象征的精神内涵,使这一时期第五代的作品几乎都对影片色彩的运用进行了有选择的处理他们有意识的摒弃了理性的、主观意识之外的色彩,影片中的这些色彩已经不单单是原物质对象的实际色彩了,而是他们为了营造“诗的意境”所作的可以的要求这正是与影片基调、内涵相符的色彩,或者说,正是这些恰如其分的色彩为影片定下了情绪的基调色彩,《黄土地》中展现的“天之广漠、地之沉厚”的黄土; 《红高粱》中充满了生命活力与热度的红色; 《一个和八个》钟具有极强烈对比效果和表现了雕塑般沉重力度的黑与白;,构图,构图作为电影语言的提升因素,它所指的是对电影画面空间及其画内的影像做出设置和安排,以此来达成对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的表意作用《黄土地》的画面构图是这部电影最为引起众多电影批评家和普通观众关注的一点对于传统电影来看,符合人们日常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平稳、和谐和均衡是最基本的构图原则,传统构图追求一种饱满、完整,黄金分割率是一般电影所推崇的重要的构图方式《黄土地》颠覆了传统镜头的叙事法则,许多构图是不符合黄金分割律的构图,追求不规则构图也是这一时期第五代作品的共同特征在“非黄金分割”的大量的“静态画面”中,战士了第五代作品理念化、象喻式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铺面而来的大面积的黄土,在大块黄土的压迫洗啊,人被压缩在画面一角,显得卑微、渺小、扭曲 不均衡的构图传达出的正是让人痛苦的反思,给人的正是这样让人警悟式的震撼镜头运动,《黄土地》中用特写镜头来表现人物扭曲的心灵、紊乱的心境、及刻意用两极镜头的对比来产生风格的追求,虽然没有在第五代以后的影片中未被完全继承和发挥,但是远景、全景的运用却成了以后第五代作品的共同的“话语”表达方式镜头运动,长镜头的纪实感 远景的厚重与磅礴 特写所带来的人物内心刻画 远景、全景,配合着“呆板”的长镜头,画面里那汹涌而去的黄河水、沉郁宁静的黄土都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内在的张力,一种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惆怅这样的镜头就脱离了原有物象的表达,而升华为一种深厚的情绪传达,涵纳了历史感与人生感结语,今天,当我们回过头去再翻看80年代那一段岁月可以发现,当时,第五代的创作还没有受到市场经济 因素的种种制约,因而,他们可以以探索的姿态、以惊世骇俗的电影语言去进行个性化创造并传达深切的精神思考但是这种美妙的探索似乎刚刚开端,还未全面展开,就被涌来的商业片大潮淹没了那个80年代的创作氛围已经成为了过去,也再不会回来我们或许应当展望和思考,凝聚了时代内核与东方文化气质的当代意义上的“东方电影”应该是什么样?应该如何继承与发展?又有何独特的意义?我们相信,这种探索本身就应当是发展的、辩证的。
如果说第五代导演在“东方电影”的探索上点燃了一簇闪耀的光亮的话,那么这光亮应该成为新的探索实践的火种与明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