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心理素质堪忧的原因及对策思考.pdf
4页第 21卷第 4期 2001年 12 月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JOU RNAL OF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 Y( Social Sciences)Vol. 21 No. 4 Dec ?2001大学生心理素质堪忧的原因及对策思考刘应君 ? ? ? 杨美新( 湘潭工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81)摘? 要: 心理素质是衡量 21 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尺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 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本文试图揭示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动因, 并进一步探讨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机制的现实可能性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教育? ? 最近,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人们的学习、 工作、 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 同时, 也有了更多选择时的烦恼和冲突; 有了更多的发展可能, 同时, 也潜伏着更多的对失败的恐惧和焦虑。
因此, 有专家预测,到2020 年心理问题引起的疾病将在疾病总负担中排名第一根据 2000 年结题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 在对 23 所高校 6000 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测试过程中, 发现有 16. 51% 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据一项全国调查显示: 近年来全国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患者达 20. 23%另外,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 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 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高达 30% 左右, 并明显呈上升趋势, 具体表征为焦虑、 强迫、 恐惧、 抑郁、 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人类已经进入 21 世纪, 全球化速度明显加快, 竞争趋势日益增强, 我国也即将加入 WTO, 心理素质将成为衡量 21 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尺度作为 21 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高校如何回应这一时代发展趋势并切实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 已成为不可回避的历史性课题一、 追根溯源: 影响大学生心理素 质的因素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是多层面、 多维度的, 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互动的结果而且, 由于各高校在历史渊源、 文化背景、 办学实力、 社会影响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也不尽相同, 但总体上来看, 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主要有:1. 腐朽思想文化侵蚀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 西化∀、 ! 分化∀的图谋,一个重要的路径就是把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渗入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来。
改革开放以来, 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文化乘机而入, 加之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残余等因素严重地冲击着社会主义市场, 使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身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西方的价值观念、 暴力凶杀、 淫秽书刊、 腐朽没落的封建迷信, 以及超出国家规定之外的宗教活动的影响表现尤为突出作为最敏感的社会群体之一, 大学生由于正处在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心理发展还处于! 第二断乳期∀, 对客观世界还缺乏深刻的认识, 政治上尚不成熟, 所以! 免疫力∀不强他们对通俗流行的、 刺激性和娱乐性强的感觉型文化狂热地追求, 而对知识性的正统的! 严肃的文化∀兴趣索然; 他们追求潇洒, 但又往往以花钱大手大脚, 做事懒懒散散、 衣着时髦新潮为潇洒; 各种因看黄色录像、 光盘和因凶杀、 堕落等受到法律、 法纪处分, 而导致心理问题、 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此,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 ! 这种用西方资产阶级没落文化来腐蚀青年的状况, 再也不能容忍了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第 44 页) 因此, 高校应遵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 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中去并摆到突出位置, 自觉投身到净化校园和社会环境、 抵御文化市场消极因素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冲击的浩大工程中去。
2. 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效应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受到信息化、 知识化、全球化、 后现代主义等趋势与思潮的猛烈冲击, 加上经济结构的急剧变革和改组, 它既使得潜在旧结构中的社会矛盾得以充分暴露, 又会造成新的社会运行失衡, 传统权威的丧失和社会控制的弱化, 以往社会规范的约束力减弱, 但新的调适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负面效应如一些领域道德失范, 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 个人主义潜滋暗长, 腐败现象蔓延, 社会治安问题重重等这些负面效应极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失衡: 一是容易使缺乏纵向认识、 偏于横向思维的当代大学生以偏概全动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表现出迷茫焦虑和情绪失控; 二是外部的负面效应本身又具有! 示范∀效应, 易使大学生造成不良心理; 三是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价值取向多元化、 人际关系复杂化、 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和社会竞争的非市场因素都极易使大学生自卑自怜、 固步自封、 自暴自弃, 从而产生心理问题所以, 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效应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不容忽视, 它往往冲击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正面的心理素质教育3.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高等教育是由多因素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而有机构成的系统工程。
高等教育的各项改革也必然会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 教育价值观念更新当前, 高校素质教育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并日益被认同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 应试教育随之落入历史的窠臼素质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国家重视、 社会支持、 学生需要的发展机遇但在教育实践中, 很多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调整意识不够, 上了大学后不知该干什么, 生活目标不明确, 许多人由此感到迷茫而引发焦虑; 有的大学生特别是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 留念家庭, 想念家人, 这些都可能成为压抑情绪的起因而且, 随着开放性教育、 个性化教育、 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目标等一系列教育新理念在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的同时, 也给学生心理造成压力 2) 招生就业制度改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招生就业制度改革也取得了新的突破但招生制度改革后, 第一, 招生规模空前扩大这样一方面容易使学生在学习的目的和动机上产生偏差, 另一方面学生素质差异拉大让高分学生容易产生失落感, 低分学生则容易导致自卑感; 此外, 学生缴费上学收费制度是一柄! 双刃剑∀, 它虽然是改革的必由之路, 但与此同时, 它也使得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肩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 极易产生自卑情绪, 在生活、 行为、 思想、 情感上感到十分压抑,对前途和理想丧失信心, 从而走向自我封闭, 产生厌世情绪。
就业制度改革后, 虽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十分明确, 但就业市场的培育和不断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 难免会出现一些与市场原则相悖的不公平现象,! 人情∀, ! 关系∀等! 非实力∀因素在就业中起很大作用, 这既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极大伤害,也会对大学生心理产生! 污染∀ 3) 学生管理模式变化为了适应弹性学制、 学分制、 后勤社会化等改革措施, 高校大学生管理模式将走向社区化、 市场化、 多样化, 学生在时间、 空间上的自由度都空前增大, 班级观念将日趋淡化, 爱国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和党团组织建设都将面临新的挑战, 这容易使得一些大学生滋生! 各人自扫门前雪, 哪管他人瓦上霜∀、 ! 对其只讲三分话, 不可全抛一片心∀等错误心理, 在尊老爱幼、 助人为乐、 文明礼貌等社会公德方面表现出令人不满的心理特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使得后勤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 但容易使学生淡忘甚至抛弃见义勇为、 勤劳朴素、 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和良好心理品质4、 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特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征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又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全面准确地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素质特征是增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实效性的关键环节。
特征一, 观念与行为分离从总体上看,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 价值观和心理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但也经常凸现出观念与行为分离的特征他们注重人生价值的实现, 但又表现为成才欲望较强、 奋斗精神较弱; 他们渴望学有所成, 却不愿刻苦努力; 他们崇尚大公无私、 先公后私、69? 第 4 期刘应君等: 大学生心理素质堪忧的原因及对策思考奉献社会, 但在道德实践中, 又希望公私兼容, 奉献与索取平衡; 他们崇尚舍生取义, 但在实际行动中,又表现为价值追求短期化、 实用化、 功利化; 在人际关系方面, 他们主张讲信修睦、 谦逊礼让, 但在实际生活中, 往往抱! 事不关已, 高高挂起∀, 以至! 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的处世态度, 个别同学甚至自私自利,以邻为壑; 在婚恋观方面, 他们向往美满纯洁的爱情和婚姻生活, 但又带有功利性、 随意性的特点, 并对婚前性行为、 情人现象持宽容心理; 绝大部分大学生有广泛兴趣, 但兴趣转移也快; 受教育是他们的迫切需要, 但自制力普遍较弱; 自我定位高远, 但他们容易导致! 理想自我∀与! 现实自我∀相冲突的矛盾心理特征二, 稳定性与波动性交织。
稳定性与波动性交织是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又一重要特征由于内在的生理因素作用和外生的客观环境影响, 大学生在心理素质上有稳定的一面, 又特别容易受外界条件的诱惑和自身情绪的影响, 遇事草率或优柔寡断, 见异思迁或一意孤行, 情绪失控的现象时有发生, 普遍存有易冲动和畏惧的心理特征三, 成熟性与不适应性共存大学生的智力因素已发展到人生的最佳时期, 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 在学习上明显呈现出成熟性的心理特点, 但在大学学习的转折点上会产生诸多的不适应, 如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 专业兴趣不浓, 人际关系处理不善等, 从而存在着成熟性与不适应性共存的心理特征特征四, 人际交往与交往障碍同在大学生人际关系除了有讲求平等、 富于理想、 注重精神、 情感色彩重等特点以外, 与一般的人际交往一样有人际吸引, 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交往障碍: 很多大学生可以与多数同学正常交往, 但因缺乏倾吐衷肠的谈吐而难觅肝胆相照的良朋知已, 有时感到孤独; 有些能与多数同学交往融洽, 但与个别同学难于相处,影响彼此情绪; 有些大学生与人相处平淡, 交往质量很低, 容易感到失落和缺少温暖; 有些感到交往困难, 渴望与人交往但效果不尽人意, 因此陷入苦恼;有些大学生患有社交恐惧症, 常有焦虑、 自卑感; 而有些大学生根本就不想交往, 自我封闭或孤芳自赏。
所以, 在人际交往方面, 大学生心理素质又明显呈现出人际交往与交往障碍同在的特征此外, 大学生在创造、 恋爱、 择业等其它行为活动和思维方式上都具有自身明显的心理特征 如果认为腐朽思想文化、 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效应和高等教育改革三个方面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素 质的外部因素, 那么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特征则 是其内部动因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正是在这 些外部因素和内部动因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相互作 用下而产生的结果,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运动、 变化、 和发展的过程, 实际上也就是这些内因与外因矛盾 运动的过程二、 防患未然: 构建大学生心理素 质教育新机制1.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是高校大学生心理素 质教育的政治保证教育离不开政治, 政治规定高校教育工作的性 质和方向邓小平曾经指出:! 学校应永远把坚定正 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江泽民从培养跨世纪优 秀建设人才的战略高度再三强调:! 坚持教育为社会 主义, 为人民服务, 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而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 因此, 也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 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感和政治鉴别 力, 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 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