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盐与中国古代炼丹术.doc
11页1中国古代食盐与炼丹术张银河 摘 要:中国古代炼丹术始于战国,兴于汉、魏、晋,盛于唐、明,终于清炼丹术源于中国道教方士,前后传承一千多年道教方士为何将黄帝、老子称为鼻祖,炼丹术中食盐怎么会成为“三要素”之一本文通过引经据典,对道教炼丹术产生的原因及理论体系,对食盐在炼丹术中所起重要作用的必然性进行了探讨关键词:食盐;中国;炼丹术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传统宗教道教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道家学说、鬼神祭祀以及占卜、谶纬、符箓、禁咒等巫术综合起来的产物因此古代《文献通考·经籍考》云:“道教之术,杂而多端” 炼丹术是道教方术之一种它始于战国,兴于汉、魏、晋,盛于唐、明,衰于清中叶道教方士将黄帝、老子并称“黄老” ,视为始祖,不外乎两方面因素:一是黄帝、老子名望辈份高;二是《黄帝内经》中的食盐养生理论、老子《道德经》中的自然理论,给炼丹术带来了诸多启示食盐在炼丹术中被广泛推广应用,是其矿物质元素对生命的必然属性所决定一、黄帝与《黄帝内经》中的食盐养生理论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生下来就神奇灵异,襁褓中就会言语,幼时聪明伶俐,成年后事事通达黄帝作为中原部落首领执政时期,位于南方的炎帝神农氏的势力已经衰落。
诸侯相互侵伐,残害百姓,炎帝却无力征讨于是黄帝时时举兵,以征讨不服管教的诸候包括最为残暴的蚩尤氏族,最终也被黄帝征服灭绝黄帝用蓍草推算历数,预测未来的节气朔望顺应天地四时的纲纪,阴阳五行的故常,死生的道理和存亡的大限种植百谷草术,德化及于鸟兽昆虫,遍布于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勤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是一张银河(1964-- ),男,河南省盐务管理局,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盐业杂志特邀编委2位德高望重的上古帝王无疑,道教方士奉黄帝为始祖,有借其名望抬高道教方士地位的目的这是其一其二, 《黄帝内经》中的食盐养生理论,不能说不是道教方士推崇的又一原因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它的内容涉及面很广,被中国中医学尊为医典后来著名的道士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吕洞宾等,都是著名的中医学家《黄帝内经》中有两点,对道教方士炼丹术影响较深首先, 《黄帝内经》讲到“五味”养生理论的地方很多,而“五味”之一的“咸” ,即指食盐许慎《说文解字》云:“盐,咸也 ”盐对后来炼丹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伤骨气,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儒,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气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腾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素问·生气通天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素问·六节脏象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脱膛而唇竭;多食甘,则骨癌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素问·五脏生成篇》)“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肉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素问·宣明五气篇》)在《黄帝内经》下卷《灵枢》“五味篇” 、 “五味论” 、 “五音五味”诸篇中,分别又论述了:五果、五谷、五畜、五菜、五色中所含天然“盐”的食用禁忌与伤人原理等通过上述这些,可以看出,食盐对人体的健康与否极为重要其次, 《黄帝内经》也不乏效法自然之理论比如在开首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穷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3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通俗地说,上古时代那些深明修养道理的人教诲普通的人们,总是告诫他们:对于四时不正的虚邪贼风,能够适时回避;同时思想上保持清静,保持虚无,使真气和顺,精神内守毫不耗散,如能这样,病又从哪里来呢?所以他们精神都很安闲,欲望不多,心境安定,没有恐惧;虽然劳作,但身体不会感到疲倦;真气平和而调畅;每人都能顺心所欲并感到满意;吃什么都觉得香甜,穿什么都感到舒服,随遇而安,互相之间从不羡慕地位的高下,人人都自然朴实所以不正当的嗜好,不会干扰他们的视听;淫乱的邪说,不能诱惑他们的心态;不论愚者、智者、贤者还是不肖者,对于物外从不动心,这就吻合养生之道了从道教方士炼丹术最终形成的炼丹原料看,食盐作用于人体,自然作用于生命,正是道家一贯倡导的哲学再者,黄帝不仅是最古老的君王,而且也是一位被神仙化的人物,有食用“金华丹”骑龙飞升成仙的神话传说流播于世二、老子与《道德经》中的自然理论司马迁《史记·老韩列传》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东)人。
曾任东周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李耳为何称老子呢?史书无明文记载晋葛洪在《神仙传》中说,他在母亲怀里整整七十二年才出生,一落下地就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头了,所以被称为“老子” 但这只是传说而已,显然十分荒谬唐代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说:“古者,称师为子” 他的著作《道德经》为何又称《老子》 ,那是源于古代人善于把一些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卓然成为一家之言的著作,通称为“子书” 由此可见,老子的名望辈份亦很高无疑,有助于提高道教地位其次,老子著作富于“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自然哲理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炼丹术中,方士们使用最多的是丹砂和食盐其一,丹砂是红色,而人的血液也是红色,因此古人认为,天然的红色丹砂是天地气血所致,是生命永恒的标致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把丹砂列为上品药之首,说丹4砂可以治“身体五脏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恶鬼,六服通神明不老 ”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里,记有很多古代“仙方” ,言述丹砂经简单浸泡,服后可以“仙道乃成” 、 “面目鬃发皆赤长生也” 。
现中医学实践证明,天然丹砂的确有养气、明目、清肝、润肺、止渴等医疗功能其二,食盐被用于炼丹术,也绝非偶然首先,食盐的味道是咸的,人体中的血汗、津液也是咸的食盐也是一种自然生成的矿物质,化学成份是氯化钠:NaCI是很早就被人类发现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调料品我国上古史书《尚书·禹贡》篇就有:“海岱惟青州,厥贡盐絺”的记载;《说命》篇云:“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可见食盐作为佐料之重要;《洪范》篇云:“水曰润下,润下作咸 ”明代李世珍在《本草纲目·金石部》说:“夫水周流于天地之间,水生咸,在人则血脉应之 ”我国第一部官制记录《周礼》 ,就有了关于“盐人”的记述殷纣王曾把盐列为八珍之一盐广称为“百味之祖” 、 “食肴之将” 其次,从保健和治病方面,盐的作用亦功不可没李世珍《本草纲目》说:“盐为百病之主,百病无不用之 ”从《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唐本草》 、 《宋本草》 、 《本草纲目》 、 《扁鹊方》 、 《圣惠方》 、 《千金方》等一系列历代史书、验方集和中医学著作中,我们知道,盐具有清热、凉血、润燥、通便、抑菌、明目、坚齿、去翳等功能盐主治感冒、咳嗽、哮喘、胃痛、呕吐、胃炎、吐血、便秘、腹泻、遗尿、遗精、皮炎、腹痛、咽痛、妇病、难产、湿疹、冻疮、麻疹、沙眼、糖尿病、烫火伤、小便不通、毒虫蜇伤等多种内外科疾病。
由此可见,丹砂、食盐做炼丹原料,既符合自然保健治病药理,也符合老子“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的哲学观点《道德经》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征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征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征乃足,复归于朴 ”老子的这些哲学观点,在公元 150 年左右,被东汉丹王魏伯阳视为化学反映规律,融入《周易参同契》中事实证明,炼丹术中所使用的多种矿物质,都含有自己不同的化学元素,这些化学元素经过加热和融合,又生成另外相异或是相同的化学元素古人不懂这些科学道理,以为这些现象十分神秘如炼5丹术中所使用的其中一种主要原料是丹砂,加热后的变化非常奇妙,红色丹砂化学成份是硫化汞:Hgs,加热后可分解出白色的水银(汞)和硫磺,水银和硫磺重新组合后,适当加热,又可复得红色的丹砂结晶如此循环往复,在方士看来正是“道”生万物,万物归“道”(即“复归于婴儿” 、 “复归于无极” 、 “复归于朴”),万物永存正是这种道理《道德经》云:“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暂且不说炼丹术功效如何,但其中有些积极意义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炼丹所要达到的目的是长生不死,羽化升天,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古代人深信人们能摆脱自然界束缚;人的幸福不是建立在来世而是建立在今生。
这种以人为本,人定胜天的精神,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思想,在鼓励炼丹活动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想象力《道德经》是老子一生学问的结晶,也是他隐退人世之前留下的惟一一部著作,作品上下五千言,但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故被列为诸子百家经典之一老子一生追求自然、归于自然的思想,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道教方士把老子奉为始祖,既有看中了他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一面,更有将老子神化的一面三、炼丹术的渊源古代炼丹术的兴起,不外乎四方面因素,一是古人受神秘好奇心理影响;二是宗教迷信思想推风助浪;三是统治阶级贪得无厌的畸形愿望;四是当时煮盐、冶炼业滥觞炼丹术产生于道教前身的一些教派组织如战国时燕齐一带,将神仙学说及方术与阴阳五行说糅合起来,形成了以追求长生不老的“方仙道” ,他们为了迎合统治阶级的心理,大力鼓吹神仙长生如战国时的“黄老道” ,假托黄帝、老子思想,形成自己的团体,其后由政治、哲学流派,转为以祭祀黄帝、老子为主的宗教组织炼丹术的诱因是中国古代的神仙说《山海经》有多条记载:“有轩辕国,不寿者乃八百岁 ”(《大荒西经》)“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 ”(《海内经》)6“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明、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 。
《海内西经》)《庄子·逍遥游》篇理想中的仙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列子·汤问篇》描写仙境道:“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旦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 ”《楚辞·远游》中写道:“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顺凯风以从游兮,至南巢而一息……仍羽人而丹丘兮,留不死之归乡” 《战国策》关于不死药的记载:“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谢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 正是这些荒诞不经,浪漫无际的异书华章,对神仙的记述和描绘,加之战国与汉时,煮盐、冶金技术已有了相当基础,让大权在握,贪得无厌的统治者想入非非;同时也为游手好闲,故弄玄虚的方士们提供了最佳的藉口战国时期,诸侯开始了大规模的求仙问药活动,其迷信之念一发而不可收拾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福)等以巨万计,终不得药……” 在遣韩众、徐市(福) 、卢生等方士携巨资带领上千人入东海求仙药无果的情况下,秦始皇一怒之下,捕来在京的儒生方士“一坑”泄其私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