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文化与古代科技研究论文 .doc
16页儒家文化与古代科技研究论文儒家文化与古代科技研究论文 摘要:儒家以求道、为学、致用最为根本儒家的“道”为“天人合一”之道,因而需要研究天地自然;儒家的“学”具有知识论倾向,并不排斥自然知识;儒家讲“致用”,也讲运用科技知识因此,儒家文化与古代科技并非对立而且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历代都有儒家学者研究自然、研究科技,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做出直接的贡献当然,研究自然、研究科技只是儒家最终把握“形而上之道”的手段,只是“小道”,必须服从于儒家的“大道”相当长一段时期,儒学被误解为科学的对立面,至少与科学无关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中国古代曾有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正如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所言,古代的中国人在科学技术的许多重要方面“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曾经“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科技是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萌芽并发展起来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不可能不起着重要的作用。
假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是一种与相科技对立的文化,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又怎么可能会有高度发展的科技?反言之,在一个科技高度发展的社会中,与科技相对立的文化又如何能够成为主流文化?一.关于“儒家”, 《汉书•艺文志》作了较为全面的概述和界定:“儒家者流,……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从这段总括性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原创儒家有三个主要的特点,这就是:求道、为学、致用首先,儒家重视求道, “于道最为高”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一生致力于求道 《论语•学而》说:“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卫灵公》说:“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论语•里仁》说:“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显然,求道是孔子一生的追求孔子的“道”,主要讲的是为人处世之道孔子说:“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又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但最重要的是“忠恕之道”,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之道,为思孟学派以及后来的《易传》所发挥,从而形成了儒家的“天人合一”之道 《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并且认为,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易传》曰:“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并且明确提出天道、地道与人道统一的“三才之道”正因为儒家讲的“道”是人道与天道的统一,是“天人合一”之道,所以,儒家又重视“天”,重视研究天地自然,从而形成了儒家的自然观,主要包括:思孟学派的阴阳五行自然观、荀子的气论自然观和《易传》的阴阳八卦自然观,充分表明儒学融合自然之道虽然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儒家的这些自然观并不能算作是科学,但是在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自然观、气论自然观以及阴阳八卦自然观一直是古代科技的思想基础,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儒家重视为学, “游文于六经之中”孔子作为教育家,要求自己和学生有广博的知识。
《论语•雍也》说:“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孔子讲“博学”,主张“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具有知识论倾向;不仅要求学习社会文化,学习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而且也包括学习自然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学生成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君子这里的“游于艺”,就是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数”实际上包括了古代的数学知识而且,孔子还要求学生“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思孟学派和荀子的著作以及《易传》等也广泛涉猎自然知识正因为儒家重学,也重视自然知识,包容科技,先秦儒家自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对于古代科技著作的研究他们所整理、研究以及撰写的著作中, 《夏小正》 、 《禹贡》 、《月令》等都是当时重要的科技著作, 《诗经》 、 《尧典》 、《周礼》等也都包含了丰富的科技知识先秦儒家把科技知识包容于儒学之中,而这些科技著作以及科技知识事实上成为后世儒家学习和研究科技的知识基础再次,儒家重致用孔子重人道、重学问,最后又落实到致用上在为政方面,孔子讲“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讲道德教化;同时也讲“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讲利民这一思想后来被孟子发展成为“仁政”孟子认为,施行仁政,首先要“制民之产”。
他说:“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因而要发展农业生产,要“不违农时”;“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在儒家看来,讲“仁政”,就要发展农业生产,当然也就离不开发展农业科技儒家讲民本,最终又要落实到发展农业,发展农业科技;与发展农业相关,又要研究天文学、地理学以及数学等等这表明儒家本身具有发展科技的内在要求,儒家文化与科技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科技体系中,农业科技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用科学发展较快,其原因概在于此二.原创儒家具有的求道、为学、致用的特点,使得儒学融合科学于一体而且,后世儒家在发展儒学的过程中,大体上继承了这个重要的传统,只是在各个时期,儒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从儒学发展史看,历代都有儒家学者研究自然、研究科技,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做出直接的贡献汉代儒家确立了儒家的经学传统,较多地发挥儒家为学包括研究科技知识的特点汉代经学家在整理和研究儒家经典时,把包含有古代科技知识的儒家著作也确立为经典按照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药学和农学五大学科的分类, 《周易》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数学知识,《诗经》 、 《尚书•尧典》 、 《大戴礼记•夏小正》 、 《礼记•月令》以及《春秋》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天文学的知识, 《尚书•禹贡》 、 《周礼•夏官司马•职方》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地理学知识, 《周易》 、 《礼记•月令》等著作中包含了与医学有关的知识, 《诗经》 、 《大戴礼记•夏小正》 、 《礼记•月令》等著作中包含有农学知识。
尤其是,汉代经学家还把春秋时期的技术著作《考工记》补入《周礼》 ,列为儒家经典汉代儒家在整理和研究儒家经典的过程中,对其中的科技知识进行注释和发挥,实际上也是一种科学研究汉代儒学包容科学,不仅表现为汉儒所确立的儒家经典中包含古代科技著作和科技知识,而且,汉代有不少儒家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甚至成为那个时代的科学家汉代儒家普遍对天文历法感兴趣,并有所研究,这不仅有其政治方面的原因,也与儒家讲“天人合一”有着密切的关系李约瑟说:“天文和历法一直是‘正统’的儒家之学 ”[]笔者以为,至少在汉代可以这么说在汉代儒家中,对天文学颇有研究的,至少有扬雄、桓谭、刘歆、贾逵等扬雄对天文学很有兴趣,主张浑天说,并提出“难盖天八事”桓谭对天文学也颇有研究,在宇宙结构问题上,反对盖天说,主张浑天说扬雄和桓谭对于浑天说取代盖天说的地位起到重要的作用后来的儒家学者刘歆修《三统历》 ,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完整的天文学著作”,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贾逵在天文学上颇有造诣,他所参与修订的东汉四分历比以往各家历法有显著的进步宋代理学确立了儒家的道学传统,较多地发挥了儒家求道包括求自然之道的特点宋代理学家在当时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至高峰的背景下,大都深入学习和研究当时的科技。
邵雍、张载、二程以及朱熹都对自然现象有过研究朱熹的“理”一开始就具有科学的内涵,它既是形而上的”太极”,又是具体事物包括自然事物的规律,因而也包括了自然规律在内;所以,朱熹理学既是心性之学,又是自然学这正是对原创儒学“天人合一”的发展此外,朱熹对于儒家“格物致知”的诠释,使之包含了格自然之物的内涵,赋予了科学的意义朱熹说:“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著逐一件与他理会过 ”可见,在朱熹广泛的格物中,也包括格自然之物朱熹非常强调研究自然现象,把握自然之理他说:“虽草木亦有理存焉一草一木,岂不可以格如麻、麦、稻、粱,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跷,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 ”“历象之学自是一家,若欲穷理,亦不可以不讲 ”“小道不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如农圃、医卜、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 ”更为重要的是,朱熹还运用“理”的概念直接研究自然、研究科学,在天文学领域取得重要的成就。
他提出了以“气”为起点的宇宙演化学说,提出了地以“气”悬空于宇宙之中的宇宙结构学说以及天有九重和天体运行轨道的思想,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明清之际,西方科学传入中国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清之际的儒家,较多地发挥了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他们或者以“格物致知”的名义融合科学、研究科学,或者打着“西学中源”的旗号学习西方科学,会通中西清代的儒学即使在最后转变成为专注于考据训诂的经学,也依然以特殊的方式研究科学当时的儒家对于西方科学虽有不同态度,但总体上持积极吸纳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近代化明清之际的儒家学者黄宗羲撰写了不少科学著作,其中天文学、数学类著作“有《授时历故》一卷, 《大统历推法》一卷, 《授时历法假如》一卷, 《西历假如》 、 《回历假如》各一卷外,尚有《气运算法》 、 《勾股图说》 、 《开方命算》 、 《测圆要义》诸书共若干卷”[];地学类著作有《今水经》 、 《四明山志》 、 《台宕纪游》 、 《匡庐游录》等;还有《律吕新义》及其它科学著作清初儒家学者李光地对天文历算有特殊的爱好,与当时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梅文鼎交往甚密在与梅文鼎的交往过程中,李光地对天文学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其天文历法类著作主要有:《历象要义》 、《历象合要》 、 《历象本要》等,主编《御定星历考原》 、《御定月令辑要》等;还有论文《记太初历》 、 《记四分历》 、《记浑仪》 、 《算法》 、 《历法》 、 《西历》等。
清代考据学大师戴震“凡天文、历算、推步之法,测望之方,宫室衣服之制,鸟兽、虫鱼、草木之名状,音和、声限古今之殊,山川、疆域、州镇、郡县相沿改革之由,少广旁要之率,钟实、管律之术,靡不悉心讨索 ”[]并且撰写了大量的科技著作,其中有天文历法类著作:《原象》 、 《续天文略》 、 《迎日推策记》 、 《九道八行说》 、 《周礼太史正岁年解》 、 《周髀北极璿玑四游解》 、 《记夏小正星象》 、 《历问》 、 《古历考》等;数学类著作:《勾股割圜记》 、 《策算》等;地学类著作:《水地记》 、 《直隶河渠书》 、 《汾州府志》等;技术类著作:《蠃旋车记》 、 《自转车记》 、 《释车》 、 《考工记图》等清代著名的汉学家焦循是与汪莱、李锐齐名的重要数学家[]《畴人传》 “续编”说:“尚之在嘉庆间,与汪君孝婴、焦君里堂齐名,时人目为谈天三友 ”[]焦循的数学著作有:《加减乘除释》 、 《天元一释》 、 《释弧》 、 《释轮》 、 《释椭》 、《开方通释》等此外,焦循还有《禹贡郑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