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主任论解析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理论体系.doc
7页班主任论文之解析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摘要:文章通过对学术界对教育技术人认识历程研究,指出在当前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中要以创新性技术和绩效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打破口,促进教育技术的开展 关键词:教育技术 理论体系 开展脉络 教育技术起源于西方国家,它从诞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伴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的开展而开展从教育技术到教育技术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开展正在逐步地构成和完善之中本文试从历史开展的角度解析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一、从领域到学科 早期的教育技术仅仅是着眼于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或称之为视听教学20世纪30年代,无线电、广播、录音技术的进步和有声电影的咨询世加快了视听教学的开展同时把视听教学从单一的视觉领域扩展到了视听领域程序教学创始于1925年,它是基于行为心理学原理创制的一种使用机器来操纵学习行为和过程的教学方法进入20世纪60年代,在视听教学的根底上,诞生了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与视听教育相比拟,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已不再仅仅是技术和设备,而是一种系统设计、施行和评价学与教的全部过程的方法因而,我们能够看到,在AECT1963年往常,教育技术不断是一个实践或应用的领域。
四十多年来,教学技术领域集思广益,定期开展自我检验,终于获得了对本人的专业化描绘”①“媒体中心”体系 这种认识能够追踪到AECT1963年定义:“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对操纵学习过程的信息进展设计和使用,包括:(1)研究在有目的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使用的图像信息和非表征性信息的独特的相对的优缺点;(2)在教育环境中利用人员和设备将信息构造化、系统化这些任务包括对整个教学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计划、制造、选择、治理和应用它的实际目的是:有效地使用每一种传播方法和媒体,以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② 这个定义说明:视听传播的学科类别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分支;视听传播以操纵学习过程的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视听传播以对操纵学习过程的信息进展设计和使用为主要研究内容;教育技术的目的是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该定义还着重指出了教育技术(视听传播)的工作领域是:学习过程中信息的设计和使用,定出了教育技术的目的是:有效地使用每一种传播方法和媒体,以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 “媒体中心论”的妨碍是深入而且广泛,在我国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注重媒体技术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电化教育在实践上主要是提供硬件技术及软件制造技术的效劳;在认识上把电化教育看作是“教学辅助手段”。
第二阶段,即注重媒体应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电化教育在实践上除了提供硬软件技术效劳外,主要是探究如何应用媒体来处理教学中的部分咨询题,如提供感性材料、显示某个知识点、处理某个教学的重点、难点等等;在认识上把电化教育看作是处理教学部分咨询题的方式方法但是仍然局限于媒体的范围,电化教育是关于媒体的技术以及应用方法,还没有涉及教与学的全过程 第三个阶段,即注重教学整体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电化教育在实践上主要探究和研究如何应用教育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综合目的、对象、内容、策略方法及评价等要素,来设计、开发和利用现代媒体;着重探究和研究电化教育对一堂课、一个单元、一门学科的教学将带来什么妨碍,对教学形式带来什么妨碍,对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带来什么妨碍,对老师的观念、知识、教学水平等带来什么妨碍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逐步应用到教育中来,以上各方面的探究和研究更是朝纵深开展与此同时,在认识上也有提高己认识到电化教育不只是应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工具,更重要的是应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方法电化教育要处理的不只是教学的部分咨询题,更重要的是将从整体上改革教学电化教育是应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现代技术的工具手段,对教育教学进展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媒体中心论”的理论体系主要是关于视听设备的性质和应用的研究这种理论研究的根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传播理论、视知觉理论、操作强化理论、联想主义者类型的学习理论 我国学者坚持这种观点的有萧树滋、南国农等从萧树滋的《电化教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到南国农和李运林的《电化教育学》(高教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都能看到“媒体中心论”的思想南国农坚持“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是我国电化教育的最大特色”,也是“建立整体电化教育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认为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的电化教育是教育史上一次具有严重意义的教育革命,并在此根底上提出了电化教育的著名的“七论”即本质论、功能论、开展论、媒体论、过程论、方法论、治理论 (二)“系统过程”体系 在确认并发表94年的教育技术新定义之前,AECT从1970年-1977年正式公布的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中,根本上都把教育技术定位在一个“系统”或“过程”中,因而相应的理论体系也是“系统过程”体系其中比拟典型的是1977年定义:“教育技术是一个分析咨询题,并对处理咨询题的方法进展设计、施行、评价和治理的综合的、有机的过程,它涉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等各个方面,与人类学习的所有方面都有关系”。
③ 该定义认为教育技术只是一个“过程”,是处理教学咨询题的一个综合的、有机的过程该过程包括与人类学习有关的各种要素(例如人和设备,思想和方法等);“过程”是指人们将先进的技术设备、思想方法应用于教育、教学并使之优化的过程,这里强调的是先进技术手段与方法的应用过程,在这里人们只是把教育技术看作是先进技术手段与方法的应用,而没有把它看作是一门独立的有本身理论体系的学科;它指出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学习,认为教育技术是包含与人类学习诸要素有关的过程,涉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等各方面 图1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 其理论根底主要是认知学习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教育传播理论等 (三)AECT94定义“五领域”体系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发表了西尔斯(Seels)与里奇(Richey)合写的专著:“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在这个专著里,构成了一个定义这一定义是如此的:“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治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从这一定义能够看到,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应当包括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治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因而能够将设计、开发、使用、治理和评价等五个领域当作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的根本框架。
其理论根底涉及到心理学、工程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和教育学等领域,在这些理论根底中,新的理论观点的典型代表是建构主义心理学图2当代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的根本架构(张建伟) (四)张建伟之当代教育技术学的根本架构 年轻的学者张建伟在《当代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的根本架构》中指出,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学科,其研究领域能够分为根底性探究和应用性探究两个层次在根底性探究层面主要有三个方面:教学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创新性技术研究以及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文化研究教育技术学的应用领域能够划分为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和在学校以外的企业培训、终身学习中的应用(如图2所示)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指出的是张建伟提出了在我国并没有引起更多关注的两个内容,一是面向教育需求的创新性技术研究,二是面向企业培训的绩效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关于理论体系,各国学者对此还有不同的见解英国学者D米切尔1978年认为,教育技术学应包括五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技术;2.教育信息和传播技术;3.教育治理技术;4.教育系统技术,即教育系统工程;5.教育计划技术日本学者坂元昂(1971年)认为,应包括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利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的成果,提高教学效率;2.利用心理科学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3.利用人类工程学的知识,开辟便于为教育现场使用的设备、设备和教材、教具等。
而我国的顾明远则认为是“要素组合”体系:“传统教育的教育过程根本上是由老师、学生、教育内容三个要素构成但是,随着教育内容的复杂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开展,现代教育的教育过程已经不是由上述三个要素构成,必须增加教育技术这个要素”引自教育技术学专业教材序文) 三、开展脉络:资源-教学-学习-绩效 从这些众多的纷繁的说法中,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个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开展的线索或开展脉络呢?答案是确信的巴巴拉西尔斯和丽塔里齐在《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中文版序文中也指出“从历史上看,教学技术领域的重点几经迁移,从强调资源,到强调教学,然后强调学习非常可能下一个定义会指向绩效,而不是学习”这句话正指出了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开展的脉络,那确实是“资源-教学-学习-绩效”(如图3所示)而现代教学系统设计和绩效技术则要从社会大环境变革与转型、从学校教育改革或企业开展提出的总体要求着眼,高屋建瓴,依照上述系统要求进展整体改革,跳出现有系统的边界来考虑和寻求处理方案采纳这种思维方式开展工作,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成效会更加明显”我们认为在当前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中要以创新性技术和绩效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教育技术学改革的打破口,接着注重资源和环境的建立,接着注重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利用、治理和评价,如此才能使得教育技术学向前开展。
参考文献 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著.乌美娜,刘雍潜等译《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①25页、②38页、③42页、④17页). 何克抗.《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中国电化教育》,1996年第一期. 张建伟.《当代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的根本架构》,《教育研究》2002. 张祖忻.《从教学设计到绩效技术》.《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第七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