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具体数学--2007.ppt

52页
  • 卖家[上传人]:今***
  • 文档编号:112396526
  • 上传时间:2019-11-0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963.50KB
  • / 5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具体数学 Concrete Mathematics 主 讲: 顾 乃 杰 教授 单 位: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时 间: 2007 (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Date1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教 材 课 本 《Concrete Mathematics 》 Second Edition 《具体数学》 第2版 作者: R. L. Graham D. E. Knuth O. Patashnik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8 Date2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评 分 原 则 n平时:40 % 作业:20 % 学习报告:20 % n期未考试:60 % 书面考试,开卷 Date3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第一章 递归问题 在这一章中,通过研究三个例子来得到对递归问题的感 性认识它们有两个共同的特点: n它们都是数学家们一直反复研究的问题; n它们的解都使用了递归的概念,即将问题求解转化为相同 问题的更小实例的求解。

      Date4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1.1 汉诺塔 首先让我们看一个称为“汉诺塔”的智力问题该问 题是法国数学家Edouard Lucas在1883年提出的给定一个 由八个大小不同的圆盘组成的塔,最初圆盘按尺寸递减的 次序自底而上地堆放到三根杆中的一根上: Date5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汉诺塔--目标和求解 n目标是把整个塔移到另一根杆上,其过程要求一次只能移 动一个圆盘,而且在移动过程中大的盘子不能移到比它小 的盘子上面 n很难一下子看出这个问题有解,但是稍加思索之后(或者 是以前曾经见过这个问题)可以确信它有一个解现在的 问题是:怎样做才最好?也就是说,为了完成这个任务, 多少次移动是必要而且充分的? n处理这类问题的最好方法是把它一般化一点婆罗门塔有 64个圆盘,而汉诺塔只有8个;我们可以考虑任意 n 个圆盘 的情况 Date6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汉诺塔—小规模情况 n一般化的一个好处是可以把问题的规模大大降低,而实际 上先注意小规模的情况是有利于问题求解 。

      n很容易看出如何转移一个仅包含一个或者两个圆盘的塔, 而且用少量实验就能说明如何转移包含三个圆盘的塔 n设Tn 为在 Lucas规则下将 n 个盘子从一根杆转移到另一根 杆的最小移动次数 n很明显, T0=0,T1=1,T2 = 3 Date7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汉诺塔— n个盘子情形 n转移n个盘子的一般思路: n先把 n-1个小的盘子转移到一根不同的杆上(需要Tn-1 次移动), n然后移动最大的盘(要求一次移动),最后再把n-1个盘 转移到最大的盘上(也需要Tn-1次移动)因此,最多移 动 2Tn-1+1 次就能转移 n 个盘(其中n 0) n n上述公式没有使用‘=’,而使用了‘≤’,因为上述构造方法 仅仅能证明 2Tn-1 +1 次移动是充分的,并没有说明 2 Tn-1+1次移动是必要的 Date8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汉诺塔— n个盘子情形(续) n转移n个盘子的一般思路(续): n有更好的方法吗?实际上没有 n必须在某个时刻移动最大的盘,当移动最大盘时,n-1 个最小的盘一定在一根杆上,而且至少用了Tn-1次移动 来把这些盘子放到那根杆上。

      n如果不太注意的话,移动最大盘的次数可能会大于一次 但是在最后一次移动最大盘之后,还必须把n-1个最 小盘(一定还在一根杆上)转移回最大盘上,这同样需要 Tn-1 次移动 n Date9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汉诺塔—递归方程 n将前面两个不等式和 n=0 的平凡情况结合在一起,可得: (1.1) n类似于式(1.1)的等式称为一个递归方程它给出了一个边 界值以及根据前面的值来表示一般值的一个方程 n严格来说,递归方程需要有边界值才算是完整的,有时也 把单独一个方程称为一个递归方程 Date10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汉诺塔—递归方程求解 n可以通过递归方程来计算任何 n 值下的 Tn但是当 n 比较 大的时候,没有人真正愿意用递归方程来计算,因为耗时 太长 n递归方程仅仅给出了间接的“局部”信息,而递归方程的解 会让我们满意得多也就是说,我们希望有 Tn 的一个简洁 良好的“闭形式”,即使是在 n 很大的情况下,也能迅速地 计算出它的值通过闭形式,能够了解 Tn 的真正意义。

      n如何求解递归方程呢?一种方法是猜测正确的解,然后证 明猜想是正确的最有希望猜测出解的方法就是观察数目 小的情况 Date11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汉诺塔—递归方程求解(续) n因此我们接连计算出T3 = 2·3 + 1 = 7;T4 = 2·7 + 1 = 15;T5 = 2·15 + 1 = 31;T6 = 2·31 + 1 = 63啊 哈!解好像应该是这样的: (1.2) n至少这个公式对于n≤6都是成立的 Date12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汉诺塔—递归方程求解(续) n数学归纳法是用来证明某个命题对于所有大于等 于 的整数n都成立的一般方法首先我们证明 了当n为最小值 时命题成立,这称为归纳基础 然后我们假设对于包含在 和n–1之间的所有 值,命题均成立,在此假设上证明命题对于满足 n 的整数n成立这种方法称为归纳法这种证 明方法仅用有限的步骤就能产生无限多结果 Date13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汉诺塔—递归方程求解(续) n递归方程是数学归纳法的理想应用。

      例如在我们讨论的情 况中,很容易从式(1.1)得到式(1.2):因为 ,所以基础是平凡的若假设用n – 1来代 替n时式(1.2)成立,且对于n>0的情况归纳如下: 因此对于n,式(1.2)同样成立好!我们成功得到了 Date14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汉诺塔—递归方程求解(续) n在各种应用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中,汉诺塔递归问题具 有代表性在寻找像 这个有趣结果的闭形式的表达 式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三个阶段: 1. 观察数目小的情况这样能让我们深入了解问题 ,并在第二和第三阶段帮助我们 2.寻找并证明重要变量的数学表达式对于汉诺塔, 就是递归方程(1.1),通过它,我们可以根据给定 的方式来计算对于任何n值的 3.寻找并证明我们的数学表达式的闭形式对于汉诺 塔,就是递归方程的解(1.2) Date15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汉诺塔—递归方程求解(续) n我们对于汉诺塔的分析得到了正确的答案,但是它要 求“归纳跳跃”,我们依赖于对于答案的侥幸猜中 本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说明在不依赖对答案敏锐的 洞察力时,如何解决递归问题。

      例如,我们将看到递 归式(1.1)能通过在方程两边都加上1来进行简化: 如果令 ,我们得到 (1.3) 发现这个递归方程的解是 ,因此 Date16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1.2 平面中的直线 n我们的第二个例题有几何味道:平面中的n条直线确定的最 大区域数Ln是多少?瑞士数学家Jacob Steiner[338]在 1826年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 n我们还是先来观察小的情况,记住从最小的情况开始没 有直线的平面具有一个区域;有一条直线的平面具有两个 区域;而有两条直线的平面具有四个区域(每条直线都在 两个方向上无限延伸): Date17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平面中的直线-目标和求解 n我们当然可以认为 = 2n,也就是每次添加一条新的直线只是让 区域数目加倍但很不幸,这是错误的如果第n条直线把每个 原来的区域切割成两个,那么整个区域数目会加倍;因为每个原 来的区域都是凸的,因此第n条直线能把原来的区域切割成两部 分。

      一条直线至多能把一个凸区域切割为两个新区域,新区域 也是凸的但是当我们添加第三条直线的时候,我们马上发现 ,无论如何放置前两条直线,第三条直线都至多能切割到三个原 来的区域 Date18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平面中的直线-目标和求解 n经过思考,我们适当地进行一般化当且仅当第n条直线( n 0)切割了k个原来的区域时,增加的区域数目才为k 而当且仅当第n条直线在k – 1个不同的位置与原先的直线 相交,它才能切割k个原来的区域两条直线最多相交到一 点因此新的直线最多与n – 1 条原来的直线相交于n – 1个不同点,而且一定有k≤n,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上界 Date19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平面中的直线-目标和求解 n此外,用归纳法很容易取到这个公式中的等式我们 只要使第n条直线不平行于任何一条其他的直线(因此 它和每条直线都相交),而且让它不经过任何已经存 在的交点(因此它和其他任何直线都相交于不同的位 置)这种情况下的递归方程为: (1.4) n已知值 , 和 都完全符合这个递归方程,因此我 们接受这个方程。

      Date20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平面中的直线-递归方程求解 n现在我们需要闭形式的解我们可以再做一次猜测,但是 我们并不熟悉1,2,4,7,11,16,…中的规律,所以让 我们改变一下策略我们通常把递归式“展开”或者“摊 开”到底来了解它,如下所示: n换句话说, 是前n个正整数的和 加上1 Date21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平面中的直线-递归方程求解 n量Sn经常会出现,所以值得把它的小值做成一个表这样 下一次我们遇到这些数的时候,就能更容易地分辨出来 n这些值也被称为三角形数,因为Sn是n行三角形阵中圆孔的 个数譬如普通的四行阵 有 = 10个圆孔 Date22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平面中的直线-递归方程求解 n为了计算Sn,我们可以利用据说是Gauss在1786年提出的技 巧,也就是在他九岁的时候[88](也可以参考Euler[114, 第1部分,§415]): n我们仅仅需要把 和自身颠倒相加,这样右边n列的每一列 之和的值都为n+1。

      化简得到: (1.5) Date23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平面中的直线-递归方程求解 n这样就得到了结果: (1.6) n根据经验,我们可能满足于这个推导,并且认为这就是证 明,尽管在进行展开和考虑的时候我们不够严格。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新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五讲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初步形成(秦汉时期)-2025年版.pptx 2023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绪论.docx 新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一讲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2025年版.pptx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年版)资料第四章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 副本.docx 2023版教学设计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本课件.docx 新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二讲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2025年版.pptx 第六讲践行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讲稿-2025秋形势与政策讲稿.docx 2023版教学设计第四章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本课件.docx 新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十六讲文明新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2025年版.pptx 第四讲阔步迈向农业强国讲稿-2025秋形势与政策讲稿.docx 2023版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教学设计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本课件.docx 2023版教学设计第二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本课件.docx 微机原理及单片机应用技术概述.ppt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结构-塑料成型工艺基础.ppt 市场营销学(第2版)市场营销管理.ppt 税收筹划(第2版)课件:跨国税收筹划问题.ppt 微机原理及单片机应用技术-初识STM32.ppt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第7版)课件:政府会计的基本概念.pptx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第7版)课件:政府单位会计概述.pptx 银行会计课件:无形资产与其他资产的核算.ppt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