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狄更斯.ppt
11页第四节 狄更斯,一、生平与创作 (1812-1870)英国伟大的小说家,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生于朴茨茅斯一个平民家庭母亲生养众多,不能给孩子们更多的抚爱和教育狄更斯7岁上学,9岁时全家搬到伦敦由于父亲挥霍无度,他们先是住在郊区最贫困的街区,后来干脆住进了债务监狱11岁中断学业,12岁进鞋油厂当童工1824年,祖母去世,他家得到250镑遗产,狄更斯得以又读了3年书 1827年春,15岁的狄更斯正式踏入社会,开始了谋生之路他先后在律师事务所和法庭当职员,后因发奋自学,于1831年担任了驻议院辩论会的专职记者,很快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不断地来往于监狱和法庭之间,奔波于法院和城乡之际,目睹了法律的荒谬、议员的愚蠢残忍和广大人民的极度贫困,加深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强化了他人道主义改良社会的强烈愿望 1833年,以“博兹”为笔名,将伦敦各阶层的风尚、趣事,写成了一组滑稽特写,后于1836年结集为《博兹特写集》出版,受到欢迎1837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一举成名从此开始专职作家的生涯到40年代初,已成了一名享誉世界的大作家曾受到维多利亚女王、美国两届总统以及各政要名流的招见与邀请。
狄更斯肖像 狄更斯故居,狄更斯一生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20余篇中篇小说、数百篇短篇小说和散文,此外还写有一部随笔、两部游记、一部英国史等作品 狄更斯的创作可以分为3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30年代至40年代初,主要作品有《博兹特写集》、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奥立弗•退斯特》(1838)、《尼古拉斯•尼克尔贝》(1839)、《老古玩店》(1841)、历史小说《巴纳比•拉奇》(1841)这一时期主要用流浪汉小说形式,以幽默、讽刺手法,描写底层小人物的悲惨处境,揭露法庭、监狱、慈善机构和学校教育的种种黑暗 《老古玩店》写屈兰特老人与善良天真的外孙女小耐儿相依为命,开了一个古玩店为生;因店门偏僻,无人光顾,老人铤而走险,希望借赌博战胜“恶运”,结果却输给了凶恶的高利贷者奎尔普,祖孙二人被迫流浪他乡,历经磨难,最后悲惨死去;恶人奎尔普也落水而死,终得恶报作品歌颂了小耐儿天使一般的美德,希望唤起人们的仁爱、怜悯之心第二个时期:4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马丁•朱述尔维特》(1844)、《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这时期的作品描写令人失望的金钱社会,揭露资产阶级的残酷自私,但仍寄希望于道德感化。
在艺术上,这时作家抛弃了流浪汉小说形式,以浓郁的象征手法、复杂清晰的情节结构来反映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作家艺术上的成熟期 《董贝父子》揭露“商品观念”和“利润事业”对人性的异化董贝是作家笔下最成功的资产者典型之一他认为自己拥有大商行,当然就是世界主宰,天地日月、包括他的妻子儿女都是为了他的公司而存在,否则,没有任何价值与意义妻子的全部功能就是为公司生个继承人,她的死不过是等于公司失掉了一件日用品儿子惟一的存在价值和目的就是做公司的继承人儿子之死,他认为这是对公司计划的打击,因此为了挽回经济损失,他有必要再结婚,再生继承人在作家笔下,董贝竟成了一个遍体结霜的人,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温度下降冷酷的商业主义使他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直到破产惨败之后,他才知道仁爱高于一切在董贝身上,作者已写出了人为外物所奴役的异化主题 《大卫•科波菲尔》是自传体小说是作家的代表作之一第三个时期,50一60年代,创作高峰期此时作品描写的生活画面极其广阔,着力描写小人物的善良、温情和道德感化力量的同时,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表现出了彻底绝望的态度,艺术上则以典型细节、巧妙的结构和独特的象征手法表现人物特征和时代特征主要作品有《荒凉山庄》(1853)、《艰难时世》(1854)、《小杜丽》(1857)、《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我们共同的朋友》(1865)等长篇小说。
《荒凉山庄》写一对青年男女争夺遗产的诉讼案,由于司法人员从中做梗,竟拖了整整20年,跨过了3代人,仅诉讼费就把遗产全部花光,结果与此案有关的人死的死,疯的疯作品不仅揭露了律师的贪婪,而且触目惊心地写出了法律机器本身的荒谬性司法机关本来是为了解决社会纠纷和捍卫“人权的合理性”而设立的,然而它本身却在无休止地制造着各种矛盾和悲剧,直到把所有的一切,诸如遗产、活人,都统统吞食殆尽为止作品达到了对资本主义法律体系本身进行本质透视的高度,是一部“研究法律哲学”的杰作二《艰难时世》赏析 是作家的代表作之一,主要揭露资产阶级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罪恶,反映劳资矛盾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两个资产者典型一个是精神统治者葛擂硬,他坚信人从生到死的每件事都是“隔着柜台的现金买卖”的人生哲学,为人处事都从“二加二等于四,不等于更多的”原则出发,把万事万物都归结为“简单的算术问题”,至于情感、幻想、娱乐嗜好和仁爱精神则毫无价值,应该统统“连根拔掉”为此,他口袋里经常装着尺子,天平和乘法表,以便随时准确地计算出“人性任何部分”的分量和数量,确定它在交易中的作用和价值为了推行他的功利主义的理性哲学,他还办了学校他将他的人生哲学完全彻底贯彻在家庭教育上。
他用“数字、概念、科学标本”等种种“事实”塞满5个孩子的头脑,扼杀他们的美好天性与生活热情最后他把女儿露易莎教育成了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把儿子汤姆教育成了一个麻木不仁、卑鄙自私、纵情享乐的“恶魔” 小说中的另一个资产者是经济统治者庞得贝他是一个兼营银行、商业和工厂的大资本家他把工人看成是工具和“加法中的数字”进行残酷的压榨为了迷惑工人,他伪造发迹史,胡说自己是一个弃儿,靠个人奋斗才有了今天他甚至“劝导”工人“最明智之举莫过于默默地驯服地饿死”他是一个冷酷残忍、厚颜无耻的大资产阶级掠夺者典型《艰难时世》还塑造了两个与资产者对立的人物形象一个人是美好天性象征的西丝,她是马戏团小丑的女儿为了改变她流浪卖艺的命运,父亲送她到葛擂硬的学校读书她的顽强的生命力和纯洁的天性,战胜了资产阶级利己主义人生哲学的驯化她不仅无微不至地关心着露易莎,而且还感化了心肠僵死的葛擂硬,使他接受了基督教的“信仰、希望和仁爱”的精神另一个是仁爱象征的斯蒂芬他是一个敦厚诚实的熟练织工,长年累月地辛苦劳作,仍然改变不了一贫如洗的处境他痛恨庞得贝的欺凌压榨,但又不同意工人们的“强硬手段”对于社会悲剧、家庭悲剧,他始终以基督教“宽恕、忍让、博爱”的思想来对待,直至最后死去。
《艰难时世》大胆地描写了劳资之间激烈紧张的阶级对抗,反映了广大工人阶级贫穷悲苦、毫无权力的生活地位,揭露、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压迫剥削和自私自利的人生观作家希望借助人的温情和慈爱精神,来陶冶干枯的心灵,解除阶级间的仇恨与冲突,从而建立一个人生幸福、社会和谐、文化健康的新生活 狄更斯的全部创作,展现了一个既充满罪恶、痛苦又富有柔情、幻想的艺术世界狄更斯的创作始终贯穿着一种思想,那就是仁爱战胜邪恶他把爱看作改良社会惟一可行的伟大力量加以颂扬因此,狄更斯被高尔基誉为“出奇地精通最难的艺术——热爱人类的艺术”的大师三《双城记》赏析 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作家创作此书的目的,在于借古醒今19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经济全面繁荣掩盖着日益加剧的阶级冲突与贫富悬殊作者希望以历史教训警醒当时的英国统治者及早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以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 小说故事发生在“巴黎”和“伦敦”两大都市梅尼特是一位善良正直的医生,因给大臣写信控告厄弗里蒙地侯爵残害农民而被投进巴士底狱18年后,他被仆人得伐石和友人搭救出狱,接到英国,在女儿露茜精心抚慰之下终于恢复记忆力这时,有两位青年成了他们的朋友,一个是代尔那,他是厄弗里蒙地侯爵的侄子,但与家族断绝了关系,来到英国过自食其力的教书生活,后与露茜结婚;另一个是卡尔登,他暗恋着露茜。
1789年法国爆发革命,代尔那的老仆人被无辜抓入监狱为救老仆,代尔那毅然回到巴黎,却被侯爵当年所害农夫的女儿得伐石夫人关进监狱梅尼特一家闻讯赶到巴黎营救未成,卡尔登利用相貌相似暗中换出代尔那,为露茜的幸福献出生命得伐石夫人为斩草除根,要杀死露茜母女,却于混乱中手枪走火自毙《双城记》首先全面地暴露了法国贵族阶级专制暴虐统治所犯下的历史性罪恶揭示了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书中的厄弗里蒙地侯爵就是反动贵族的典型代表他把佃农视为家奴,任意搜刮,恣意凌辱他强奸农民的妻子,刺死她的丈夫、弟弟和老父,还凭借专制机器将敢于仗义直言的梅尼特投入巴士底狱他纵车外游,将农民的儿子辗死,只从车内丢出一个金币了事封建贵族们已到了权力无边、罪恶滔滔的地步,他们将社会推进了悲剧的深渊,种下了历史恶性循环的恶果 其次,作品生动地描写了法国大革命的演进过程作品揭示了人民起而反抗、争取自由的合理性、正义性,表现了作家进步的民主主义立场 最后,作品深刻地总结了历史运动的规律和教训狄更斯认为法国大革命是一场悲剧性的运动它是法国贵族暴虐统治种下的恶果在人民群众身上积累了几个世纪的仇恨积久势大,一旦爆发,就会把人民群众引向一个盲目杀戳的悲剧。
作家在作品中着重描写了这场革命的盲目性、破坏性随着革命的进展,革命很快蜕变为暴政全国陷入了一个头颅遍野的恐怖暗夜之中,到处都是疯狂转动的磨石和遮天蔽日的刀枪,毁灭之潮横扫一切在拉逢斯监狱,1100名政治犯未经审讯,全部杀光狄更斯既否定统治阶级的暴政,也否定暴力革命 的斗争方式,只希望通过“公正、法制、和平”的改良方式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谐与爱的幸福在一个疯狂仇恨的世界上,人该怎么办?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作家塑造了两类人物一类是“仁爱者”其中,梅尼特是一个“宽恕”的象征在封建专制时代,他身陷囹圄,家破人亡,自己几乎成了一个废人在大革命的风暴中,他的家庭几乎又遭灭顶之灾,但他除了在监狱中曾产生过强烈的报复欲之外,对一切都抱着宽恕的态度他没有因父及子地把仇恨转嫁到代尔那身上,更不同意革命群众滥杀无辜在作家看来,他是一个超越了个人恩怨和阶级褊狭仇恨的人代尔那则是一个“自新者”代表他凭着一颗向善之心,从中超拔了出来,并以正直高尚的品格赢得了人生的幸福而卡尔登则是一个因爱而使其生命得到升华的人他在庸俗无聊的环境中染上了忧郁绝望的时代病,但他在舍己献身中最终找到了人生崇高的价值与意义至于露茜则是美与爱的化身。
她以其温柔纯洁不仅使老父焕然一新,使代尔那找到了幸福的归宿,而且也使卡尔登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她把周围的一切都聚合成了一个欢乐与爱的和谐整体另一类则是“仇恨者”,得伐石夫人是其代表得伐石夫人苦大仇深,在大革命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镇静机警、坚定不移、勇敢果决的非凡品质,但也具有疯狂报复、残酷杀戳的可怖心理,她甚至连露茜母女也要斩尽杀光,最终得到了“仇恨”的应有惩罚通过这一形象,作家意在告诫人们,即使灾难深重,也不要失去爱心和理智,否则将会自食其果、害人害已,“仁爱”与“和谐”应是个人和社会的最高标准与尺度《双城记》不以人物取胜,而以精妙的结构和新颖的手法夺人 《双城记》主要线索有两条,一条是梅尼特及其家人在大革命前后的遭遇,一条是得伐石夫人在大革命中的斗争表现;前者揭示历史运动在个人身上所造成的影响和个人对历史事件应持的态度,后者表现历史变动的过程和规律性两条主线既分又合,相辅相成,将全书复杂的情节、人物和问题串联成一个整体在结构处理上,作家匠心独运,不是按时空先后顺序来安排,而是采用场景切换和倒叙、插叙混用的方式,使故事在巴黎与伦敦、过去与未来之间不停地变换跌宕所有故事的起因又都不直接点明,而是随故事的进展一点点揭出,尤其是梅尼特入狱的原因直到全书快结束时才真相大白,使故事充满了强烈的悬念感和戏剧性。
《双城记》中大量运用了象征幻觉、预兆暗示、哲理议论以及富有灵性的景物描写等手法,使整个作品在动人的故事中添加了浓郁的诗意和哲理韵味,往往把读者引到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