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年度青海省政法干警 公安之公安基础知识综合检测试卷A卷含答案.docx
53页2024-2025年度青海省政法干警 公安之公安基础知识综合检测试卷A卷含答案一单选题(共80题)1、公安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公安民警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调整公安民警职务、级别、工资以及辞退、奖励、培训的依据下列选项中属于给予公安民警奖励的是:A.通报表扬B.嘉奖C.晋升警衔D.晋升职务【答案】 B2、守法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利(权力)、履行义务(职责)的活动,既包括消极、被动守法,还包括根据授权性法律规范积极、主动行使自已的权利(权力)以下行为中,符合守法要求的是:A.某纺织厂自行组织本厂数十名工人上街游行争取权益B.陈某(16周岁)要求参加选区人大代表选举行使公民权利C.某超市保安扣押有盗窃嫌疑顾客的随身携带物品D.乙派出所将传唤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周某的原因和处所及时通知周某的亲属【答案】 D3、李道德是某历史学教授,为因组织因会表演而被起诉的苏某担任辩护人,他在法庭上依据自己对刑法某条款的理解发表的辩护意见属于:A.司法解释B.学理解释C.任意解释D.正式解释【答案】 C4、孙某欲开办旅馆,向县公安局申请《旅馆业特种行业许可证》,民警在审查材料时发现孙某提供虚假材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规定,公安机关的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不予受理孙某申请B.对孙某作出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的决定C.不予行政许可并对孙某给予警告D.对孙某给予警告【答案】 C5、2016年11月15日,派出所民警接病人家属求助赶赴现场,发现一名疑似精神病人在小区车棚顶上大声叫喊,情绪激动并用砖头砸人,已有两名群众受伤,受伤群众与精神病人家属相互抱怨、推搡,引发大量群众围观造成现场秩序混乱民警立即疏散围观群众,协调消防部门利用长梯予以救助街坊杨某开车帮助病人家属将其送至精神病院杨某在人行道上临时停车,交警以《XX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规定对杨某予以200元处罚的决定A.宪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法律B.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C.宪法、法律、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D.宪法、地方性法规、法律、行政法规【答案】 B6、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 )个月内公安机关没有发现的,不再处罚A.3B.6C.9D.12【答案】 B7、某公安机关接到李某报警,称其孩子不慎走失请求帮忙寻找对此求助,公安机关正确的做法是( )A.告知李某自行寻找B.告知李某警力不够,无法帮助寻找C.因李某曾谎报警情,对其求助不予理睬D.立即派员核实情况并组织警力帮助寻找【答案】 D8、在多发的网购刷单诈骗案件中,犯罪分子通过网络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以承诺高额报酬为诱饵,套用网购刷单流程诱骗受害人,民警在互联上调查网购刷单诈偏案件时,不应采取的收集相关信息的做法是:A.借助黑客工具进入招聘网站后台收集信息B.在本地热点论坛招聘栏目收集信息C.利用搜索引擎检索相关链接收集信息D.加入兼职招聘群收集信息【答案】 A9、甲是一在校大学生,一天在寝室门缝里看到一张无抵押贷款的广告卡片,便找到广告卡片上联系人乙借钱,双方口头约定,甲向乙借款1万元。
按月付息500元,借款期限一年,甲向乙提供了家庭成员、老师、同学、朋友的联系方式,两天后乙向甲银行卡转款人民币1万元,甲向乙支付了两个月利息后便停止了,乙找到甲索要款项无果,便要求甲找某融资公司借款还债,甲认为融资公司利息太高不愿意,乙则告知如果不愿意便要找人“修理他”,并把其欠债之事告知其家长、老师、同学,甲担心挨打也顾及情面,被迫签下书面协议,向融资公司借款人民币5万元,每月付息1万元,款项全部用于支付对乙欠款及违约金,一个月后,加无法向融资公司支付利息,融资公司员工丙和丁把甲带到一出租屋索要钱款,不给钱不准离开,两天后老师同学报警,甲才得以离开,公安机关决定刑事立案调查,初查发现乙丙丁同属融资公司股东A.口头约定不属于民事合同行为B.利息太高的借款行为不受法律保护C.借款及还款约定是在平等地位上达成的一致D.口头约定完成即表明二者之间的借款民事法律关系成立【答案】 B10、2017年6月,某派出所民警张某、王某在驾车巡逻过程中,遇到群众李某求助,称其母亲突然晕倒在路边且情况不明,需立即送往治疗,但一时拦不到车辆,希望警车能提供帮助对其求助,民警以下做法不妥当的是:( )A.告知其拨打120或帮其联系120救护车到场B.告知其警车无紧急医疗救治条件,说明情况讲清责任C.可直接将丙人背上警车,立即送医院救治D.协助李某将其母亲扶上警车【答案】 B11、( )是指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行使行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时,由国家承担的赔偿。
A.公安行政赔偿B.公安刑事赔偿C.国家赔偿D.政府赔偿【答案】 A12、犯罪嫌疑人赵某一个月时间内12次往返于甲乙两市(两地间隔71公里)入室盗窃,作案时间均为凌晨1:00-1:30之间,其中8次案件中被盗物品的经济价值在500元以下,根据以上信息分析,赵某往返于甲乙两地最有可能选择的交通工具是( )A.大巴车B.火车C.租用车D.自用私家车【答案】 B13、边防警察实行()A.聘任兵役制B.义务兵役制C.职业兵役制D.志愿兵役制【答案】 C14、为了提高办理刑事案件的质量和效率,各地区( )之间应当互相协作和配合A.公安机关B.检察机关C.人民法院D.公检法【答案】 A15、民警接到群众举报, 称连某 (女, 17 岁) 在某宾馆卖淫, 达到现场后, 连某称 自己与李某 (男) 为男女朋友关系, 上有两人吃饭的照片, 民警查看后发 现照片为当天拍摄 对此两人解释是一见钟情, 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做法 是( )A.连某和李某行为不违法, 不予处理B.连某和李某行为不违法, 但应当对其进行批评教育C.不能确定连某和李某行为是否违法, 将连某和李某带回公安机关调查询问D.连某和李某行为违法, 在查清违法事实后, 当场处理【答案】 C16、某日深夜,武某持匕首抢劫下夜班的文某,文某一脚踢倒武某,致武某昏迷,匕首掉落一旁,文某仍气愤难平,捡起匕首往武某心脏部位猛刺数下,致武某当场死亡。
文某用匕首刺死武某的行为是( )A.正当防卫B.防卫过当C.假想防卫D.事后防卫【答案】 D17、事前监督,是指监督主体在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实施( )依法进行的监督,如上级公安机关对下级公安机关执法工作方案事前的审核、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提请逮捕犯罪嫌疑人的审查批准等A.执法行为B.履行职务行为之前C.行使警察权之前D.执法行为之前【答案】 D18、对拒绝接受教育或不服从管理的被收容教育人员,可以延长收容教育期限但延长收容教育期限的,实际执行的收容教育期限最长不得超过( )A.3年B.2年C.1年D.半年【答案】 B19、地球陆地上淡水资源多数储存在()A.冰川B.地下C.江河D.湖泊【答案】 A20、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 )A.没有专门的警察机关B.有专门的警察机关C.没有警察D.有专职的警察队伍【答案】 A21、公安机关自觉践行执法为民理念应当做到: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倡导和注重理性文明执法、切实做到便民利民下列做法未能体现上述要求的是( )A.建立专门负责接待群众咨询及求助的“值日警官制度”B.通过网上“一站式”服务为群众办理护照C.出台民警行为规范,规范执法语言和动作D.仅用开展执法满意度调查【答案】 D22、王某与李某分别住在一个单元四楼和三楼。
5月24日(周六),王某的儿子过18岁生日,遂邀请8位同学到家一起祝贺期间大家喝酒唱歌玩的很晚,并且声音很大三楼的李某在家复习正准备参加考试,被打扰不能安心学习,于是到四楼王某家提出意见,王某儿子及其朋友不听,认为周末在家吃饭娱乐是自己的权力,别人无权干涉李某先后三次上楼交涉,王某儿子不予理会,第三次因言语不和,二人动起手来,相互造成轻微伤王某拨打“110”报警A.维护现场秩序,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B.进行现场调查取证,登记知情群众的基本信息C.将事情的处理过程发布在朋友圈中,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D.向110指挥中心报告警情处理结果【答案】 C23、民警在城市森林公园辖区巡逻时,发现母女二人在路边惊恐啼哭并不时用纸巾擦拭腿上的血迹,经了解得知,母女二人刚才被一条烈性犬咬伤,无人看管的烈性犬就在前方不远处趴卧并露出凶相,随时有可能攻击行人,行人见状纷纷躲避民警以下措施不正确的是:A.立即通知120急救中心送母女二人救治B.通知林业部门处理C.捕获烈性犬D.经请示后可以将烈性犬处死【答案】 B24、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是警察产生的( )A.政治条件B.文化条件C.经济条件D.社会条件【答案】 D25、所谓国家安全,不包括( )。
A.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不受侵犯B.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受侵犯C.我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侵犯D.我国的公民权利不受侵犯【答案】 D26、近日,甲市公安局爱民派出所温馨社区民警小王,连续接到以下关于辖区富华宾馆有人涉嫌以推销保健品为名诈骗老年人的线素:A.①④③②B.③②④①C.③④①②D.④③①②【答案】 C27、以下近代警察与古代警察的区别正确的是( )A.近代警察没有专门的组织,古代警察有专职的警察队伍B.近代警察的职能是独立的,古代警察的职能尚未集中于一个统一的专门机关C.古代警察建立及其体制和职权均以宪法或法律为依据D.近代警察没有统一的制式服装,古代警察则有专门的服装【答案】 B28、县政府决定在禁毒日进行禁毒宣传活动,为了保证宣传效果,领导指示由你负责此项工作,要求组织一些人员认真筹备,务必做好落实A.2016年的主题是“无毒青春健康生活”B.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C.刑法规定,15周岁的人制造毒品的应当负刑事责任D.3年内吸食过毒品的,不能申请驾驶证【答案】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