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4课《苏武传》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4.ppt
55页苏武传,,知识和能力要求: 1.了解《汉书》传记 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掌握文中的主要文言实词和虚词;,知识和能力要求:,3.掌握并会翻译一般的文言句式; 4.培养阅读传记文言文的能力; 5.学习《汉书》精妙的艺术手法,过程和方法:,1.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2.质疑学习,培养质疑能力,过程和方法:,a.养成对文言字词句的质疑能力,并初步解决问题 b.逐步培养对文章内容的探究质疑能力,形成个性化阅读,过程和方法:,3.计划用三至四 课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苏武牧羊的历史,感受苏武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评价其积极意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在学习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第一课时:,1.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对字词句探究质疑,并初步解决问题第一课时:,2.教师作为者,参与学生的学习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引导学习进行深入本课教学理念:,1.以学生为主体,组成积极的学习活动,转变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的教学模式, 2.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本课教学理念:,3.学生小组合作,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质疑,激发学习的兴趣, 4.教师对质疑,课堂上师生互动,让课堂绽放出活力和生命力。
第二课时:,一.总结文中的主要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方式:学生总结,小组发言,教师补充,学生针对总结可以质疑提问,让质疑探究深入,对文本的理解加深,1.通假字(小组一代表),畔主背亲 “ 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 “旃” 通“毡”,毛织的毡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 通“弆 ” ,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 通“无”,没有 请毕今日之驩 “驩 ” 通“欢”,欢聚 因泣下霑衿 “霑 ” 通“沾”,打湿;“衿”通“襟”,衣襟 与武决去 “决” 通“诀”,诀别 (教师评价,补充,鼓励),2古今异义词(组二代表),单音节: 古义 今义 兄弟并为郎 郎,官职,侍从 对某种人的称呼 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 假,临时担任 与“真”相对,虚假 置币遗单于 币,财物,礼品 货币 因厚赂单于 赂,赠送财物 贿赂 因泣下霑衿 泣,眼泪 哭泣 双音节 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栽培,提拔 事业上取得的成就 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明年,第二年 今年的后一年 (教师评价,补充,鼓励),3一词多义(小组三代表),使:数通使相窥观 名词,使者 单于使使晓武 动词,派 使(之)牧羝 使令动词,让 发:虞常等七十人欲发 动词,起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动词,发出,派出 恐前语发 动词,(被)揭发 当:汉亦留之以相当 动词,对等,相当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动词,判罪 副有罪,当相坐 副词,应当,相:虚心欲相待 动作偏指一方 相当于“你” 欲令两国相攻 副词,互相 以:少以父任 介词,因为 以货物与常 介词,把 何以汝为见? 介词,凭,凭借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 介词,凭……身份 何面目以归汉 连词,相当于“而”,来 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副词,已经 (教师评价,补充,鼓励),4.词类活用:(小组四代表),使动用法: 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投降 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肥沃 反欲斗两主 斗,使……争斗 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受苦 蹈其背以出血 出,使……流出 胜、惠共止之 止,使……止,阻止 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认为……壮烈,名词活用为动词:,天雨雪 雨、雪,下雨,下雪 羝乳乃得归 乳,生育,生子 武能网纺缴 网,结网 檠弓弩 檠,矫正 杖汉节牧羊 杖,柱着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祭祀 惠等哭,舆归营 舆,抬着 爵通侯 封爵位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流下,名词作状语:,其一人夜亡 夜,在夜里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向上 朝夕遣人侯问武, 朝夕,早晚,形容词作名词:,兄弟亲近 亲近,亲近之臣 (教师评价,补充,鼓励),文言文特殊句式(小组五代表),省略句式;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乃幽武置(之于)大窖中 匈奴以(之)为神 推堕驸马(于)河中,判断句:,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缑王者,昆邪王自也 非汉所望也,被动句:,见犯乃死,重负国 见,被 皆为陛下所成就 为……所,被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夷灭,被消灭 胜闻之,恐前语发 被揭发,定语后置句:,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送(留在汉)匈奴使者,定语后置标志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罪夷灭者)大 臣数十家者,定语后置标志,宾语前置:,何以汝为见? 以何见汝为? 子卿尚复谁为乎? 子卿尚复为谁乎? 何以复加? 以何复加? 何以过陵? 以何过陵?,介词结构后置:,为降虏于蛮夷 于蛮夷为降虏 (教师评价,补充,鼓励),本环节教学理念,学生小组讨论、总结,代表展示,突出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
二.疏通文意(小组六代表),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 小组提出标题,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最佳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小标题例子:,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汉匈和亲,请还苏武.8.历尽艰难,发白归汉总结《汉书》叙事艺术特点:,结构严谨,情节曲折, 详略得当,本课教学理念:,1.主要体现教学模式的改变 在以往的古文教学中,总结由教师进行,教师是古文教学的权威,学生只是被动的记录者, 这节课是学生小组之间开展交流,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进程中来,实现资源、知识的共享,,本课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讲解、交流能力,极大地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更突出他们是学习的主动者、主体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由讲师对各小组进行评价,鼓励第三课时:,1.结合背景材料,深入理解人物特征(学生展示自己了解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 2.了解汉朝和匈奴的战争纷争: 3.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汉匈战争中的汉朝名将,卫青曾带兵杀到匈奴的一个据点“龙城”,又斩获七百匈奴首级而归。
飞将军李广骁勇善战 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匈奴中也是如入无人之境,曾经封狼居胥,禅姑衍,临瀚海,耀武扬威而还 张骞肩负使命出使西域,后征战匈奴,被封为名副其实的“博望侯” 苏武出使匈奴,被滞留十九年,不改爱国情操等,卫律其人的情况:,《汉书》“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卫律为丁灵王,皆贵用事卫律者,父本长水胡人律生长汉,善协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荐言律使匈奴使还,会延年家收,律惧并诛,亡还降匈奴匈奴爱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李陵其人的情况:,(?~公元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现在的中国中西部陕西静宁南边)人,是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的著名将军长大后,李陵做了皇帝卫队的军官,擅长骑马和射箭,对士兵非常爱护李陵其人的情况:,1.李陵带兵和匈奴作战的情形 2.李陵投降后的反应 武帝大怒 群臣责备 司马迁等人为他辩解,李陵其人的情况:,匈奴如何对待李陵的: 匈奴单于得到李陵后,因李家世代为将的声望,以及与之交战时李陵英勇的表现,对他非常佩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陵,并加似重用,封为右校王卫律和李陵对表现苏武的作用,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气,光明磊落,卫律和李陵对表现苏武的作用,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 无悔,总结艺术手法一,对比映衬凸现人物鲜明的个性,赏析苏武性格化的语言,请同学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言分析,赏析其对人物的表现作用 例:“事如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大难当头,以国为重,不愿国家蒙羞)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国家的荣誉至上,以死保全国家的荣誉),赏析苏武性格化的语言,“女为人臣,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怒斥叛贼,忠于国家)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忠于国君,忠于国家,死无遗憾),总结苏武的性格特征:,(学生发言,讨论,总结)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总结艺术手法二,个性化的语言彰显人物个性,本课教学理念:,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挖掘探究,培养独立的鉴赏能力,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以鉴赏为契机,培养民族精神,传成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个人素质.,第四课时:,1.课堂小测验:检测十个实词的意思(包括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听“苏武牧羊”的民歌,体会苏武精神在民间的传诵,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解读苏武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用现代的眼光解读苏武,品味中华民族精神: 苏武精神就是一种民族精神 苏武精神在历史上的流传发扬:(学生举例),解读苏武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如:岳飞抗金 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决不屈服壮烈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 杨靖宇在东北寒天雪地中坚持抗日 民族精神在各个国家的体现,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的作用:抗战八年,爱国的精神不倒,终于赶走侵略者,解读苏武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其他国家民族精神的体现: 苏联在卫国战争中,打败希特勒的强劲 进攻,保住了国家 日本公司对员工精神的培养:忠于公司 南韩在国家经济危机的时候,主妇捐出自己的首饰,帮助国家等,苏武精神现实意义:,(学生发言) “海龟派”回国创业(学生自己找事例) 等 苏武精神将永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会继续发扬下去理论阐述:,结合文章从“十九年,北海牧羊,守节不变”的事情中,选取角度,概括观点,阐述它的现实意义 学生范例交流,品评,本课教学理念:,加强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放课堂,让现代视角与历史视角融合; 学生在古典文本的解读中注入现代的意识,去体现出时代意识和创新精神; 让优秀的文化在新世纪绽放出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