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风无衣》(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4页《秦风无衣》(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秦风无衣》(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秦风无衣》 艾青中学 范昌济 教学目标 这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诵 教学思路 抓住“岂曰无衣” 一句分析“我”与“子”的关系,然后要求学生分析判断当时的情形,借此把握诗歌内容,并进一步理解诗歌表现的主题和塑造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氓》是通过回忆的形式记叙了女子被遗弃的遭遇,大家预习了《无衣》,知道这首诗是采用哪一种方式来展开的吗?(对话) 2、谁与谁的对话?(“我”与“子”) 3、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抓住“岂曰无衣”一句分析,是平级关系) 二、内容把握(要结合说话背景,在什么情况下有了这一些对话?)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三、内容分析(各章侧重点)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四、特点(先找异同) 1、朗读《无衣》这首诗,思考三章的异同点,并回答其原因 同: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异:每章仅三字不同 原因:属重章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 2、重章复唱 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 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同仇”:一起抗击敌人;“偕作”:一起行动起来;“偕行”:一起上战场:共同仇敌,而共同行动,最终一齐奔赴战场 三方面连贯起来,内容更具体,战斗力更强当劳动人民在强敌压境、外族入侵时,大家同仇敌忾,保卫家园,争取和平生活,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3、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五、主题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六、补充: 问:诗中在与“子”相对上用了一个“我”字,每一章中又省去两处“我”字,体味一下“我”的妙处,并运用想象,创造“我”的形象 明确:“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卫家园的爱国者形象 每章首句均用反问句开头,更突出主人公的爱国精神 开头反问,后以“我”的行为(“同”和“修”)书写正义参军歌,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 【《秦风无衣》(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