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王与崇霸并行不悖.docx
4页尊王与崇霸并行不悖《左传》的思想倾向刘兴林摘要:《左传》传《春秋》,思想倾向与《春秋》有一致之处,但也存在着重大的区别《左传》和《春秋》 一样主张尊王重礼,但实质内容与《春秋》颇有不同《左传》的尊王与崇霸并行不悖,尊王只是表面文章,崇霸 才是实质内容只有崇霸才能维护周王室的地位,霸主也只有尊王才符合正常的政治伦理重礼不是以为维护周礼 为永恒的教条,而是讲究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行为规范《左传》的尊王与重礼适应社会的发展,肯定并赞赏春秋 霸主的事业则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左传》保存了大量的神秘文化,明显存在天命观,但始终坚持敬天保民,将 人和民置于主导地位,《左传》的民本思想与儒家体系保持高度的一致关键词:尊王;重礼;崇霸;敬天;保民《左传》的内容丰富庞杂,以反映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为主,全面反映了春秋时期由奴隶制向封 建制转化的历史进程,以及宗教祭祀、典章制度、礼仪风俗、鬼神妖梦、祸福预言等文化状况,同时还保存了西周 以前的历史和远古的传说《左传》是一部儒家史传和经典,思想倾向与《春秋》有一致性,也不尽相同在尊奉 王权、维护礼制和敬天保民等方面与《春秋》基本一致,而进步的历史观与《春秋》存在着重大的区别。
与《公羊 传》、《穀梁传》牵强附会地挖掘微言褒贬相比,《左传》更具有高屋建瓴地宏观历史的眼光《左传》虽然保存 了一些神秘文化,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天命观,但从总体上根本上强调人事的作用,认为人类的活动才是推动历史前 进的动力一、《左传》的尊王与重礼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周王朝及诸侯各国普遍经历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以周天子为中心的 宗主制趋于瓦解,政权下移到新兴的诸侯国,诸侯国内部政权又下移到大夫或陪臣手中宗法制度下的价值观念发 生动摇,整个社会呈现出“礼崩乐坏”的特征为争夺周天子之位,周王室庶孽之祸连绵不断桓公十八年有王子克之乱,庄公十九年至二^一年有王子颓之 乱,僖公十一年至二十五年有王子带之乱,昭公二十二年至定公五年有王子朝之乱《左传》记载四王子之乱,交 待前因后果,明确揭示致乱的根源是违背礼制王室违礼致乱,导致诸侯强国对王室权威的轻视宣公三年,楚庄 王率师伐戎之后陈兵于周郊,周定王派遣王孙满慰劳,楚成王问“周鼎之大小轻重”鼎是权力地位的象征,问周 鼎意味着藐视和窥探周王室,不仅是“无礼”,而且是“大逆无道”,这也从侧面说明周王朝威信扫地诸侯各国内部的权位斗争发生在国君、公族、卿大夫之间,表现为弑君弑父层出不穷。
如桓公二年宋华父督弑 宋殇公,庄公八年齐公孙无知弑齐襄公,庄公十二年宋万弑齐闵公,文公元年楚世子商臣弑父楚成王,文公十六年 宋公子鲍弑宋昭公,宣公元年赵盾弑晋灵公,宣公十年夏征舒弑陈灵公,成公十八年晋栾书与中行偃弑晋厉公,襄 公二十五年齐崔杼弑齐庄公,哀公十五年陈成子弑齐简公等正如《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春秋之中,弑君 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针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春秋》的宗旨是“大一统”,提倡“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室”,宣 扬“尊王攘夷”安内攘外都以“尊王”为核心,尊奉王室权威,维护天下统一如何尊王?周初制定的礼制是封 建宗主制的保障,礼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宗法社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用以维护上下尊卑等级尊王必须重礼《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周王朝及诸侯各国的政治演变、军事斗争和外交活动,从国君废立、公卿任免、宗庙祭祀、 外交往来、军事行动等,到车骑舆服、婚丧嫁娶、饮食起居、言行举止等,总是要给予“礼”或“非礼”的评判, 用具体史实诠释《春秋》“大一统”的宗旨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在《左传》中开宗明义,兆示了整个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特征郑庄公蓄意助 养其弟共叔段的叛志,待其反叛,一举歼灭;与母交恶,发誓不及黄泉永不相见,调和之后“母子如初”,其实貌 合神离。
作者的叙事态度、对《春秋》书法的解释和文末“君子曰”都表现出对当事人的批判表彰颍考叔的孝道, 意在维护礼制郑国与周王室血缘亲近,武公、庄公相继为王朝卿士,在周王朝颇有特权因为权利之争,周、郑 之间由交质发展到交恶郑庄公率领王师、虢师,以王命伐卫、伐宋,又割取周之获、麦,侵占周之农田桓公五 年秋,周天子亲率诸侯之师伐郑,郑国大败王师,祝聃射王中肩当晚,郑庄公右派人慰劳天子及其左右,赔礼道 歉礼崩乐坏”由家到国,蔓延天下,《左传》作者时时处处维护着礼制《左传》揭露郑庄公的“无礼”,也揭露周天子的“无礼”,有时还肯定郑庄公的“有礼”隐公十年,鲁、 齐、郑联合攻宋,郑师攻取郜、防二邑,随即交给鲁国《左传》引君子曰:“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矣以王命讨 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隐公十一年,鲁、齐、郑联合伐许,得到许国,鲁让齐,齐让郑,郑庄公 将许君安置到许国的东鄙,打算今后归还许国《左传》引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 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当时的天子、诸侯、大夫几乎都有破坏礼制的行为,《左传》的评价坚持“对事不对人”。
东周王朝虽然衰败,但诸侯必须尊重周天子的名义权威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实际上成为霸主, 仍献捷于周襄王,周襄王封晋文公为侯伯,赐以象征身份地位的器物,命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左传》充分肯定晋文公尊重天子权威的举动昭公九年,周大夫与晋大夫发生争田纠纷,晋率戎族伐颍,周王使 詹桓伯辞于晋,阐述周有天下而建诸侯,目的在于维护王朝,周之于晋,如同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 之有谋主晋国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目无天子,戎狄就更为猖獗了晋大夫叔向也说,晋文公称霸, 不敢更改礼制,而是辅佐天子,奉为共主,“自文以来,世有衰德而暴灭宗周,以宣示其侈,诸侯之贰,不亦宜乎?” 晋从其言,礼而归之,与周修好《左传》认为这是明智明礼的做法大一统思想还体现在“尊王攘夷”,所有诸侯国都有权力讨伐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僖公四年,齐桓公率 诸侯之师侵蔡,这次不义战争显然会降低霸主的威信,蔡溃,遂伐楚楚国是南蛮,讨伐南蛮就能恢复和提高霸主 的威信僖公十一年,周王朝附近各戎族联合攻打京师,秦、晋伐戎以救周,二国由此在诸侯中取得很高的政治地 位这些表明“尊王攘夷”的行动在当时具有足够的正义性。
今天看来,“尊王攘夷”是一种恃强凌弱的“大汉族 主义”或“大华夏主义”,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利于维护周王朝的统治,维护比较先进的文化,维护天下的安 定和谐,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二、《左传》进步的历史观《左传》承认历史的发展变化,具有进步的历史观肯定和赞扬霸主的事业,倾力描述诸侯争霸的成败及其原 因,是《左传》思想的又一个亮点《左传》热情赞扬有作为的霸主,书中描述最精彩的文字大多是霸主的事迹 春秋时期周天子名存实亡,诸侯中霸主迭起齐桓公、晋文公以维护周王室为旗号,先后平定王室的祸乱,并在礼 节上表现出对王室权威的尊重,实际取代了周天子的权威秦穆公曾先后以武力支持晋惠公、晋文公归国执政,僖 公三十三年崤之战被晋国打败,终究只成为西戎霸主楚庄王公然藐视周王室,敢于问鼎于周郊宋襄公逆天害理 而沽名钓誉,意欲图霸而不知其难春秋晚期,吴王阖闾入郢,越王夫差灭吴,先后成为南方的霸主此外,还出 现过一些短暂或局部的小霸主,如郑庄公小霸、晋襄公继霸、晋悼公复霸等《左传》充分肯定春秋霸主的事业,认为周室衰微,诸侯称霸有利于维护大一统,表现出重礼与崇霸并立昭 公十六年,齐景公伐徐,逞欲而还,叔孙昭子感叹:“诸侯之无伯,害哉!齐军无道也,兴师而伐远方,会之有成 而还,莫之亢也。
无霸也夫!《诗》曰:'宗周既灭,靡所止戾正大夫离居,莫知我肄'其是之谓乎!”中原小 国遭受欺凌,由衷地期盼霸主,率领诸侯主持公道南方的楚、吴、越国僭号称“王”,周王室无可奈何,《春秋》笔法不能容忍,坚持称其为“子”《左传》 或沿《春秋》称“子”,或承认事实称“王”齐国、晋国与楚国交战,始终不以去掉“王”号作为理由,说明对 僭称“王”号已经默认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以“苞茅不入”和“昭王南征而不复”为借口,却不提让楚王去掉 “王”号,似乎僭号称“王”已经不足以作为讨伐的理由春秋后期诸侯各国内部政权普遍下移昭公五年,鲁国三桓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分公室、四分公室;定 公五年,季孙氏的家臣阳虎囚禁了季桓子,强与之盟;定公六年,阳虎又盟鲁定公及三桓于周社,形成“陪臣执国 政”的局面齐国的田氏、晋国的六卿、郑国的七穆,实际上逐渐掌握了军政大权这种局面对于周代礼制来说是 无可奈何的衰落,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在孔子看来这些都是天下无道《论语•八佾》说到季孙氏,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舞蹈八人一行为佾,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是天子欣赏的舞蹈季孙氏也欣赏八佾,孔子认为最不可忍受。
礼制规定 天子祭泰山,季孙氏也祭泰山,孔子便让冉求去阻止齐国的田成子弑杀了齐简公,孔子沐浴而朝,请求鲁哀公发 兵讨伐田成子《春秋》笔伐乱臣贼子,《左传》则不以为然昭公三十二年,赵简子问于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何也?” 史墨回答说:“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 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 于今为庶高山变为深谷,深谷变为山陵,社稷没有固定的祭奉,君臣没有固定的地位,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 人民服从谁,谁就可以为君;人民忘记谁,谁就被废除《左传》进步的历史观十分经典《左传》借卜、祝、师、史之口,讲述了周代以前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全面反映了周代以前的社会状况和 政治得失,目的是为春秋时期提供借鉴宣公三年王孙满回应楚子的问鼎,历数夏、商、周三代的兴衰得失襄公 四年魏绛谏晋悼公,详叙夏衰之后,后羿取代夏政及其失败的教训昭公元年,叔向与子产交谈,引出关于高辛氏、 金天氏子孙的传说昭公二十九年,蔡墨给魏献子讲述豢龙氏、御龙氏的传说等这些记载都是相当珍贵的史料。
有关周代的历史,以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告于诸侯的一番言论最为详细,他历数周代的治乱兴衰,从武王、成 王、康王、夷王、厉王、宣王、幽王,一直说到当朝的敬王昭公九年詹桓伯对晋国谈周代最初疆域的布局,定工 四年卫祝佗对苌弘讲述周朝分封的史事,都反映了周初分封制的情况《左传》贯穿着强烈的历史借鉴意识,总结 和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表现出史家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左传》中有不少关于星象、卜筮、鬼神、妖梦、灾异和祸福预言的记载,保存了春秋以前的神秘文化作者 强调人为的力量推动社会的前进,但并不否认存在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呈现出迷信与反迷信的共存庄公二十三年 “田氏代姜”的卜辞就表现出宿命论:“凤皇于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 之后,莫之与京从整体上来看,历史人物行事并不依赖于天命鬼神,人与神的地位并不悬殊,近似孔子的“敬 鬼神而远之”三、《左传》的敬天保民春秋时期,随着王室权威的衰落和政治危机的加深,敬天尊神的传统观念也发生了动摇这种动摇并不是破除 迷信,而是人与神的地位发生变化桓公十一年,楚国决定抗击几个小国的联合进攻,莫敖有所担忧,提出占卜问神以决吉凶,斗廉则认为“卜以 决疑,不疑何卜? ”分析敌情,成竹在胸,精心策划,战胜了敌军。
庄公十四年,避难在外的郑厉公攻入郑国,杀 郑子初,内蛇与外蛇斗于郑南门中,内蛇死六年而厉公入鲁庄公就此事询问申繻:“犹有妖乎? ”申繻 回答说:“妖由人兴也人无衅焉,妖不自作人弃常,则妖兴没有否定妖,但强调人为的作用《春秋•僖公十六年》经云:“陨石于宋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