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精美教学论文范文 在生活中汲取 在生活中应用-----浅谈数学教学的创新.doc
4页在生活中汲取 在生活中应用——浅谈数学教学的创新内容摘要: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 程标准更多强调学生要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那么一句话:只有教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学数学的人才能 被数学的魅力而深深打动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乐园,处处充满魅力,让人着迷因此数学应引导学 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 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作出大胆的创新在创新 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关键伺】贴近生活 创设情景 想象力 创造性力 积累感悟华罗根曾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憧的印象主要的原因就是数学与现实生活相脱离新课 程标准更多强调学生要用数学的眼光从实际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 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I大]为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有那么一句话:只有教数学的人 才能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学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而深深打动。
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乐园, 处处充满魅力,让人肴迷显然,传统力教学理念迷无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有所突破,有所创造可怎 样才能使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呢?怎样给数学课堂插上翅 膀,使学生的思维飞跃起来,让学生乘着数学的翅膀在生活中翱翔呢?依据个人教学的一点经验,我觉得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作出大胆•的创新在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 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一、贴近生活,了解数学生活经验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尊里和承认〃生活经验是儿童数学学习的至要资源〃,可以有效 地帮助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的学生有他们自J的生活经验,教 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贴近生活、热爱生活、广泛接触和体验校园生活及家庭生活 和社会生活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 题,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学习中,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美丽的校园如诗如画,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校园中到处充满着数学知识。
比如:我们在学习“游园”时,同学们利用周长的含义 求出黑板的周长、课桌桌面的周长、各种教科书封面的周长以及书包表面的周长等,他们在实践中初步感 受了生活中数学的奥妙,而后又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测量教室的边长,同学们的积极性高涨,最后同学们 积极探讨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体会生活中如何运用数学,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 我们的生活中整节课,学生们“玩”的很开心,“大课堂”气氛很活跃,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动式 课堂,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学习中去,学习热情很高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整节 课的学习任务二、 收集信息,丰富经验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为培养学生数学思考、数学发现的意识与能力,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让 数学日记成为学生倾吐数学学习心声的一方天空!数学日记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形式是不拘一格的,写 作范围也是十分广泛的可以是自己数学学习课堂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做题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同 学们讨论的过程中发生的数学小故事,以及自己平时生活中比如超市-中,菜市场中的数学问题,数学故事 还可以介绍在书上看到的数学知识,包括趣味数学、数学故事、数学笑话、数学家的介绍,数学游戏的玩 法等等。
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他们自己的 情感态度、遇到的困难或感兴趣之处教师则可以通过数学日记来进一步了解学生,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 评语中了解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进一步肯定自己或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通过实践,数学tl记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确具有独特的功能,它有助于学生倾吐数学学习的心声, 阐释数学学习的生命意义;有助于学生反思数学学习的过程,促进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展示 数学学习的成果,构建数学发展性评价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 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成功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三、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也有句古话:“知之 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 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 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是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生动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 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可见,培养兴趣是开发智力和能力的前提和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对 于教学更具有特殊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曾说:“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能的不足,持久的兴趣会导 致发明创造叶圣陶老先生曾言:“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 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设计数学活 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生活竟然包含着丰富的数 学知识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先给学生讲一段“喜羊羊和懒羊羊分饼”的故事他们两人去外 地旅游,他们跋涉千里十分饥渴,刚好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懒洋洋谗得 直流口水,可是他们的盘缠也用光了老爷爷见状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 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他又拿出两个月饼问:“两 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得儿个? ”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儿个? ” 喜洋洋和懒洋洋P1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喜洋洋和懒洋洋。
这里 利用学生们喜爱的动画片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又如在讲授小学三年级数学《购物》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超市购物”把全班 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扮演顾客和营业员,看哪位营业员收钱、找钱既对又快,哪位顾客最会计划用钱,买 到自己最需要的物品(事先准备好商品及标价)在计算商品总价时,有的用加法计算,有的用口算乘法 的方式,有的用笔算乘法的方式计算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熟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基础上学会笔算 乘法,因此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这样的数学课堂,让同 学们深刻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旦离的很近,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增 强了同学们主动学习的愿望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湎血,让数学贴近生活,在组织学生活动 中,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我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为学生 在生活中寻找探索新知识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探索问题四、开发想象力,提高创造力想象是创造活动中不町缺少的因素,是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力的重要支柱的助 推器。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里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血想象是包括他界上的f切,并且是知识 进化的源泉教师要及时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小学生从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突然进入严肃的学校,难免产 生压力经过长期的校规校纪的教育,他们在思想行为方面也往往不敢“放肆”这就无形中给他们的思 想套上一•把“枷锁”因此,教师要及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各种场合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机会其次, 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心理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 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一旦有了 “异想夭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可能很多老师会告诉孩子说:“别 再胡闹了”;也可能有的教师会很高兴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气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 的,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山”的勇气,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里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 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生的创造思 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比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具以及创造良好课堂氛围。
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 案例”打开学生的创造之门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 点拔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 促发学生的自悟,启动学生的创造潜能五、触动积累,深化感悟感悟是-•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先有所感,方有所悟触动生活积累,在体验中使学生自 悟自得,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生活经验积累学生有了 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血有所感悟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和感悟数学,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学发展服务; 才能给我们的所有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暗;一双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副为 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肠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I大I此,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要,要学生 领悟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学会自觉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使学 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及其魅力,逐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数 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年[2] 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