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芬兰民俗学50年——以芬兰民俗学代表人物劳里·航柯的理论贡献为主.pdf
12页··2014 年 4 期 劳里 · 航柯 (Lauri Honko, 1932耀2002) 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国际知名学者他 1959 年在芬 兰赫尔辛基大学芬兰语和比较民俗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1961 年受聘成为图尔库大学第一 位比较宗教学和民俗学专业讲师, 1963 年被评为教授和民俗学系主任1956 至 1963 年, 他 作为芬兰著名民俗学学者马尔蒂 · 哈维奥 (Martti Haavio) 的学术助手长达 7 年时间, 涉足多 项研究领域, 为他日后他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学者奠定了坚实基础 航柯积极组织国际合作项目, 重视实践的、 经验主义的研究方向, 特别重视收集大量的 实证资料, 以经验性的观察提出深刻理论问题航柯早期曾关注研究民间医药和民间信仰, 他于 1959 年出版博士论文 《植入疾病: 对疾病原因的初民解释研究》 淤, 这篇论文体现出许多 芬兰民俗学 50 年 ———以芬兰民俗学代表人物劳里 · 航柯的理论贡献为主 〔芬兰〕佩卡 · 哈卡梅耶斯安涅丽 · 航柯撰 唐超译董晓萍校 内容提要: 世界民俗学大本营芬兰近 50 年的民俗学理论发展为世人所瞩 目, 而这些发展主要与芬兰民俗学代表人物劳里 · 航柯的民俗学学说紧密联系在一 起。
他的理论贡献表现在六个方面, 即民俗学理论、 意义研究、 信仰、 经验和叙事、 功 能主义和民俗生态学、 比较史诗研究、 芬兰—乌戈尔人神话和丧歌研究他基于国 际化比较的视角, 重视民俗学田野作业的经验研究和理论实践, 对芬兰学派的历史 地理方法提出反思并加以发展他提出的一些重要的理论方法和分析框架对当今 的民俗学者仍然有重要价值, 如民俗过程、 民俗的超级意义、 短篇叙事、 传统的适应 性、 精神文本、 文本化、 以传统为导向的史诗等 他还是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 质文化遗产项目实践的唯一一位世界级民俗学者 关 键 词: 芬兰民俗学五十年劳里 · 航柯 淤 Lauri Honko, Krankheitsprojektile. Untersuchung 俟ber eine urt俟mliche Krankheitserkl覿rung, FF Commu原 nications 178, Helsinki, 1959. 98 典型的 “航柯式” 学术观点和特征 他关注当地人的主位视角, 对外部因素影响使人致病的观 念颇感兴趣, 挖掘治疗仪式功能中的民间医药观 航柯重视功能主义理论, 这契合了他的研究方向。
芬兰民众学派的核心理论特别关注起 源和发展, 也是民间信仰研究的核心, 但他对此并不感兴趣, 他热衷于研究此时此地发生的 民俗事象, 关注民俗承担者个人生活中的传统 1962 年, 航柯出版了国际知名的著作 《英格里亚的精灵信仰》 淤, 表明他共时研究的方 向欧蒂 · 莱迪普罗 (Outi Lehtipuro) 在 《芬兰民俗学走向》 于一文中, 比较了 《英格里亚的精灵 信仰》 和马尔蒂 · 哈维奥的 《芬兰的房屋守护精灵》 盂, 讨论了他们在使用基本材料上的区别: “航柯使用的核心文本是回忆, 而不是传说他紧密关注 19 世纪晚期至 20 世纪早期的英格 里亚 (Ingria) 的历时和地理研究 《芬兰的房屋守护精灵》 代表了在航柯之前芬兰学派的研究 方向, 核心视角是传统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功能性分析, 研究方法是文本细读分析, 即是当下 谈论的精读法 航柯遵循结构主义的调查原则, 围绕这一主题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 他不仅积极 介绍民俗学研究的理论方法, 还建议应单独出版民俗学方法论著作 其设想在若干年后终于 实现, 1972 年, 航柯将这些文章集结成册出版 《比较宗教学的研究方法》 榆, 在芬兰民俗学的 教科书中介绍大量理论观点和科学研究方法论。
比较宗教学兴起于 20 世纪早期, 直到成为一个独立学科之前, 它在芬兰还是民俗学的 一个分支航柯在 1960 年代成为图尔库大学比较宗教学与民俗学专业的第一位讲师, 很快 被评为教授航柯的前辈, 乌诺 · 哈尔瓦 (Uno Harva) 在图尔库大学从事民间宗教研究, 而他 的正式身份却是社会学系教授 赫尔辛基大学的比较宗教学专业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还隶属于民俗学,官方名称 是 “芬兰语和比较民俗学研究” 航柯在图尔库大学研究和讲授民俗学和比较宗教学两个学 科, 不需要考虑代表哪个学科, 20 世纪 90 年代早期, 图尔库大学的民俗学和比较宗教学分 家, 航柯必须决定去哪个专业继续做教授, 并最终选择了比较宗教学专业1994 年, 安妮琪 · 凯渥拉 · 布赖根霍 (Annikki Kaivola-Bregenh覬j) 成为他的学术助手 航柯在图尔库大学只做了一段时间教授1958 年, 北欧民俗学会在哥本哈根成立, 1971 淤 Lauri Honko, Geisterglaube in Ingermanland, erster Teil, FF Communications 185, Helsinki, 1962. 于 Outi Lehtipuro,‘Trends in Finnish folkloristics’in Pentti Leino, Annikki Kaivola-Bregenh覬j, Urpo Vento (eds), Finnish Folkloristics, Studia Fennica 18, Helsinki, 1974. 盂 Martti Haavio, Suomalaiset kodinhaltiat, Porvoo, 1942. 榆 Lauri Honko, Uskontotieteen n覿k觟kulmia, Porvoo, 1972. 芬兰民俗学 50 年 99 ··2014 年 4 期 年学会的各种活动转移到芬兰图尔库大学, 航柯是兼职主管。
他从 1975 年开始在芬兰科学 院做科研教授, 1978 年辞职后在北欧民俗学会做专职主管, 20 世纪 90 年代辞去大学教职, 回到芬兰科学院工作他是图尔库学术界的领袖, 出席学术活动, 但不参与日常教学和行政 工作 沃拉 (V觟yri) 是西部芬兰语和瑞典语地区的语言边界, 1965 年, 航柯在沃拉组织北欧民 族学和民俗学间的合作项目, 主题讨论跨学科的田野作业 这标志着芬兰民俗学重要的历史 地理学传统逐渐衰落, 民俗学从重视文本转移到对表演者和讲述人的关注 航柯为芬兰和北欧民俗学界带来功能主义的新视角, 他是北欧国家 “新民俗学” 的先驱 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 他的兴趣从研究传统文本转移到研究文本的生产者、 表演者和观众, 1970 年, 航柯与尤哈 · 本迪凯宁 (Juha Pentik覿inen) 合写芬兰语 《文化人类学概论》 淤, 同一时期 有大量的人类学和田野作业理论从美国传到欧洲学术界,他将新的民俗学理论介绍给芬兰 学者和学生 1963 年至 2000 年, 航柯开始研究闪米人 (S佗mi) 的民间信仰在他的推动下, 许多田野 调查小组来到位于芬兰北部拉普兰地区的达尔瓦达斯 (Talvadas) , 他们访谈当地居民, 调查 闪米人的民间信仰。
虽然现在学者们的研究兴趣已经改变, 但长期集中于一个地区民间信仰 的田野调查在民俗学界是独一无二的 航柯很早就关注史诗传统和 《卡勒瓦拉》 (Kalevala) 研究20 世纪 30 年代, 美国荷马史 诗专家米尔曼 · 帕里 (Milman Parry) 和阿尔伯特 · 洛德 (Albert Lord) 在巴尔干地区调查活态史 诗传统, 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验证假设, 讨论荷马和他的两部史诗的关系航柯决定以他们 为榜样, 去寻找一个活态的神话史诗传统 经历了在中国和印度的田野之旅, 航柯最终在印度南部西海岸的卡纳塔克邦 (Karnata原 ka) 建立了田野基地1985 年, 航柯受邀到印度的乌杜皮县 (Udupi) , 在一个节日研讨会上比 较图鲁纳德 (Tulunadu) 和芬兰民族史诗, 讲座题目是 “芬兰民族史诗起源” 于 1989 年 2 月, 在 乌杜皮和达尔玛斯撒拉 (Dharmasthala) 组织了 “芬兰 · 挪威 · 印度” 的国际民俗学田野作业训 练课, 图鲁语 (Tulu) 地区居民有丰富的活态史诗传统, 他由此结识西里史诗 (Siri Epic) 演唱 者戈帕拉 · 奈卡 (Gopala Naika) 。
学者们在观察活态口头史诗后提出很多新的理论问题, 例如, 语境对文本内容变异性的 淤 Lauri Honko and Juha Pentik覿inen, Kulttuuriantropologia, Tiedon portaat 8, Helsinki, 1970. 于 Lauri Honko,‘The birth of the Finnish national epic’in U. P. Upadhyaya (ed.), Folk Epics of Tulunad: Papers Presented in the Seminar on the Eve of the Kalevala Festival at Udupi 12-10-1985. Udupi: The Regional Resources Centre for Folk Performing Arts, 1986. 100 作用, 记忆和口述的问题, 口头叙事和编辑书写的区别, 演唱和口述过程中的文本变异性, 演 唱者在传统社区和社会权力结构中的角色 变异性是口头史诗的一大特点, 这意味着没有绝 对 “正确的” 文本 前人是如何将这样富于变化的材料整理成单独的史诗文本出版的呢? 航柯 试图回答这些隐藏在口头史诗编辑整理者内部工作中的诸多问题。
航柯与印度本地学者合作研究口头史诗的文本化过程,图鲁纳德口头史诗为这一设想 提供了可能, 在口头史诗的编辑和文本化过程中, 既可以对当地史诗演唱者做田野访谈, 又 可以观察编辑者们的工作实践 20 世纪 90 年代,航柯组织了一系列比较史诗学术研讨会,组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 70 多位史诗研究者参与的学术网络 一些研讨会安排在重要的国际学术年会上, 例如 1995 年, 在印度迈索尔 (Mysore) 举办的第 11 届国际民间叙事学研究会上, 就设立了题为 “口头和半 文本史诗” 的平行会议1999 年 8 月, 在芬兰图尔库举办的第 5 届国际民俗学者暑期学校, 设立了 “ 《卡勒瓦拉》 和世界传统史诗” 课程 1996 年, 来自世界各地的比较宗教学专家学者参加图尔库研讨会, 讨论传统史诗、 丝绸 之路上的史诗、 史诗表演的模式、 口头史诗的文本化等话题 世界顶尖的史诗学者定期聚会, 与 《民俗学者通讯》 (FFC) 合作出版了大量前沿学术著作 航柯希望在印度找到并澄清史诗研究的理论问题, 通过印度经验推进史诗研究 他根据 篇幅长度和表现形式, 将史诗区分为两种类型, 分别是长篇史诗和短篇史诗。
其中, 短篇史诗 最多只有一千行, 可以通过记忆背诵根据帕里和洛德的研究, 成千上万行的长篇史诗要求 技艺高超的讲述人不仅要学习和牢记内容,还在表演过程中根据不同大纲随时创编文本 2000 年, 航柯提出俄罗斯卡累利阿北部的 《卡勒瓦拉》 类型史诗曾经也是长篇史诗, 在 19 世 纪记录到最长版本的文本, 后被人为地缩减到 500 行以内 1990 至 2000 年, 航柯的学术重心集中到神话史诗研究, 随着在印度南部田野调查的日 益深入,他的学术重心转移到对理论和概念的关注他研究不同的长篇史诗表演的共同特 征, 提出 “精神文本”(mental text) 概念航柯认为 “精神文本” 可以描述长篇史诗演唱者头脑 中的史诗整体 西里史诗演唱者戈帕拉 · 奈卡的 “精神文本” 就是一例, 在史诗的主线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