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的模板.docx
4页1 .教育的概念 (辨析题、简答题)答: 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2 .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答: 第一, 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 第二, 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第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答: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答:第一,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第三,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5 .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答: ① 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 ② 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 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 学科开设的顺序、 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 ③ 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④ 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作用) 。
6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与作用答: ①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②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③ 是教材编写、 教学、 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作用) 7 .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答: ① 科学思想性教科书的编写内容上要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② 基础性教科书的编 写要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③ 实用性教科书的编写要注意实用性; ④ 统一性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与教学法要求统一; ⑤ 表达确切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⑥ 联系性要兼顾各个学科的关系和各个年级的衔接8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答:第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第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第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第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四个统一】9 .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答: 第一,备课这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第二,上课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第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第四,课外第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0 . 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答: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直观启发巩固性,因材系统又量力,理论一定联实际,科学思想要统一】11 . 简述影响遗忘的的因素答: 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程度的大小;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识记的方法;时间因素;情绪和动机(态度)12 . 如何增强记忆效果?答: ① 动机 — 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② 意义—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③ 加工—对材料进行深度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④ 适当过度学习;⑤ 记忆术— 合理使用记忆术;⑥ 复习—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⑦ 应用—拓展知识的联系机会,提供知识的实践机会13 . 如何进行有效复习 ?答:深度加工材料、运用记忆术、组块化编码、及时复习14 .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 ① 问题的特征(问题表征的方式) ; ② 已有的知识经验(个体的知识与认知结构) ;③ 思维定势(心理定势) ; ④ 功能固着; ⑤ 原型启发; ⑥ 动机的强度; ⑦ 迁移; ⑧ 个性 差异15 .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答: ①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② 注重创设个性的塑造;③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16 .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的目标、自我效能感、明确的期望、明确的反馈和适当的表扬。
17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答: ① 吸引力 — 增加学习内容本身的吸引力;② 动机水平 —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③ 归因—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④ 反馈—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18 . 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答: ① 学习任务的相似性; ② 原有的认知结构; ③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④ 学习的指导19 . 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答: ① 学生角度 — 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② 教学角度 — 精心设置教学环节;③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20 .简述艾里斯的合理情绪疗法答:艾里斯的合理情绪疗法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方法, A 是诱发性事件, B 是个体对该事件的看法,C是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艾里斯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 而是由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 人们持有的不合理信念总结起来有三个特征: 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通过改变不合理信念调整自己的认知, 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21 .简述性格与气质的主要区别 答: ① 气质受生理影响较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 ② 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③ 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 ④ 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22 .简述基本的气质类型及其主要特点 答: ① 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好冲动,但暴躁易怒,脾气急,热情忽高忽低,喜欢新环境带来刺激的学习;② 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注意力易转移,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③ 黏液质安静稳重踏实,反映性地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性格坚韧) ,话少,适于从事细心、程序化的学习,表现出内倾性;④ 抑郁质行为孤独,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应迟缓、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23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答: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四个关键词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在此基础上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① 感知运算阶段( 0~2 岁) 思维开始萌芽并获得客体永久性;② 前运算阶段( 2~7 岁) ,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性;③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 ,去自我中心的到发展,获得守恒概念;④ 形式运算阶段(11~16 岁) ,思维发展接近成人24 .简述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答: 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 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 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状态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使得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 “最近发展 区 ” 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25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26 ① 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 2~5 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② 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 5~8 岁:儿童的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故也称为服从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和权威阶段③ 可逆性阶段 (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 8~10 岁: 公正感不再以 “服从 ”为特征而是以 “平等 观念为特征,有了自律的萌芽,开始表现出合作互惠的精神④ 公正阶段(公正道德阶段) 10~12 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26 .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答: 第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第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第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第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27 .简述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答: 方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把握方向,疏导为主;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影响要一致,理论实践要统一;严格尊重相结合,正面约束定规则;集体个别共存活】28 .简述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答: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 、实际练习法(实践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指导实践法、锻炼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 、品德评价法29 .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答: ① 家庭教养方式; ② 社会风气; ③ 同伴群体; ④ 道德认知; ⑤ 态度定势; ⑥ 认知失调30 .简述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方法 答: ① 有效说服; ② 树立榜样; ③ 群体约定; ④ 价值辨析; ⑤ 恰当的奖励与惩罚31 .简述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 答: ① 教师的领导风格; ② 班级规模; ③ 班级的性质; ④ 对教师的期望32 .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
答: ①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② 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③ 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④ 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⑤ 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33 .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答: ( 1 )同理心这是与学生沟通的前提 2 )真诚自由的表达真正的自己,表现出开放与诚实,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感;( 3 )接纳与尊重学生,但不对学生进行无理性的溺爱和迁就34 .简述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③ 组织教学的能力;答: ① 了解学生能力; ② 言语表达能力;④ 教学研究能力; ⑤ 教学设计能力;教育原则 : 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 5. 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8.量力性原则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2.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下载本 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 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