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石林诗话》的自然观和品性导向的诗歌批评.docx
15页论《石林诗话》的“自然”观和品性导向的诗歌批评 摘 要: 《石林诗话》集中体现了叶梦得在北宋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之下,对诗歌创作与接受的认知与观点所谓“自然”观,一方面强调造化天成之美,一方面强调浑然天成之美的诗歌批评理念,是对道家哲学术语“自然”和刘勰等人天然与雕琢并存的文论术语“自然”的继承和发挥,更是叶梦得针对现实创作生硬怪奇、矫揉造作等弊端提出的指导性批评品性导向的诗歌批评则是他在前代人格品评对文学批评影响的基础之上继承与整合而来的批评理论此中兼容并包的“自然”观及品性导向的诗歌批评,突出反映了北宋以来诗歌发展对诗人主体的学问、才力及人格修养的重视,是叶梦得对历史文论的合理运用,对现实及未来创作活动科学评价和引导Key: 叶梦得;石林诗话;自然观;品性;诗歌批评: I206 : A : 2096-8264(2020)03-0014-06诗话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理论著作的一种特有的体裁,自北宋欧阳修首次以“诗话”命名个人诗论起,这一诗论体裁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出现了随笔漫谈和体系井然的两种诗话著作类型宋代文人叶梦得所著《石林诗话》即是一部随笔漫谈式的诗论著作,其内容丰富而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
它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叶梦得关于诗歌创作与诗歌批评的理论主张,对前人或同时代人的点评,对诗歌创作和接受的批评与方法论指导,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认识从《石林诗话》的思想论说中还可以窥见宋代诗话“从以论事为主向兼及文辞”发展的演变痕迹,以及宋代文学发展过程所呈现的特殊趋势一、天然与人力交织的“自然”观“自然”一词最早是属于先秦道家的哲学术语,“其本义为‘自然而然’,指向一种不受外力强致的顺应自身发展的状态”,而当“自然”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诗论术语时,它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随着诗歌理论的发展,在不同的诗人和理论家的笔下,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意蕴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所表露出的“自然”观,是对内容与形式的双重要求,既体现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也体现在诗歌的审美风格他所追求的“自然”,不仅仅是一种“造化天成”、不加修饰的风格,也是指一种圆融流畅,不生硬、不怪奇的技巧、功力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特征,实则是叶梦得兼容并包的诗学思想的反映,更是诗歌发展到宋代,与宋代的文化环境相结合的产物以下笔者将对《石林诗话》中叶梦得“自然”观的两个重要特征进行分析、阐释一)造化天成的“自然”《石林诗话》中造化天成的“自然”观集中体现在卷中第三十条及卷下第七条、第十七条。
其中卷中第三十条:“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世多不解此语为工,盖欲以奇求之耳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所能到诗家妙处,当须以此为根本,而思苦言难者,往往不悟……叶梦得以为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千古名句的妙处正在于诗人心无所念,突然与生机勃勃的春景相逢,呈现在他的眼前是自然天成的诗境,诗人的心灵和感官为之动容,由此萌发的诗句纯是自然景语,无须修饰加工,脱口成章便是绝佳对于这种诗歌生成的机制,叶梦得亦引用钟嵘《诗品》中的“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自然英旨,罕遇其人”进行再次佐证和强调,将直寻自然英旨看作是诗家妙处的根本所在此外,叶梦得对汤惠休给予谢灵运诗歌的评价颇为称赞,认为“初日芙蕖”道出了灵运得来于自然造化的精妙诗句的要处所在,再次强调了“非人力所能为”的浑然天成的诗歌创作境况而与叶梦得对此类诗歌的评价极为相似的是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对“自然”这一风格的定义: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即是说“自然”风格的诗歌,其意境和诗句的形成就像是弯腰捡拾一般自然,无须到别处去追寻,循着事物本身的模样和发展变化去描摹,便能创造出美妙的诗歌境界。
真实的感悟与兴会,不会轻易丧失,而强行求取反而会显得枯槁贫瘠司空图与叶梦得均描述了一种无须刻意的人力干预,自然兴会的诗歌创造过程,以及本真自然的美学风格由此,综合以上两条论说和司空图对“自然”风格的理解,笔者对叶梦得自然天成的“自然”观做出一定的阐释和总结首先,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出发,叶梦得充分肯定并赞扬了“与景相遇,自然成章”的造化天成的诗歌生成机制,在此情景中的诗人似乎只是自然之境的直接陈述者,无须更多的主动创造其次,从诗歌风格的角度出发,他认为这类诗歌不见雕琢之迹,充盈着天生造化的自然精妙简言之,叶梦得主张诗歌创作中更多的“自然参与”,避免刻意的人力修饰,由此呈现出一种造化天成的自然美在大力赞扬造化天成的“自然”型诗歌的同时,叶梦得也多次强调了这类诗歌的罕见,“故非常情所能到”“罕遇其人”“可以当此者亦无几”,他在卷中第三十条的末尾写到:自唐以后,既变以律体,固不能无拘窘,然茍大手笔,亦自不妨削鐻于神志之间,斫轮于甘苦之外也叶梦得认识到在相对于律体更为自由的古体诗歌中,流出于天然造化的诗歌创作都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在唐以后以律体为盛的诗歌创作风潮中,无可避免會出现创作的窘境与难处,但这并不意味着诗歌不再具有他所称赞的“自然”风格。
因此,他提出了大手笔之说,主张“削鐻于神志之间,斫轮于甘苦之外”,推崇自然工妙、恰如其分的人力,也即是笔者所要讨论的《石林诗话》中第二种“自然”观二)浑然天成的“自然”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所提出的第二种“自然”观,是他对文学发展的一种正确认识,也是对前代文学理论的继承与发扬以下笔者将通过对《石林诗话》中具体论说的分析,来概括出叶梦得诗论的另一种“自然”观如卷上第六条: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此条是叶梦得对王安石诗歌的评论,他认为王安石晚年诗歌具有如下特征:诗律精严,工于造语用字,浑然天成的诗风事实上诗律及语词的使用,以及言与意的浑融一体,都属于诗法功力的锤炼,属于一种技巧性的创造,因此最终所形成浑然天成的诗风,实际上是在人力圆熟臻于自然的境界下产生的而这种圆熟自然的境界,使人读之而不觉人力痕迹,也即是叶梦得所谓“大手笔”之效果又如卷下第七条中“诗语固忌用巧太过”一句,叶梦得再次表明了他的观点,应追求“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的诗歌创作境界,并指出这种境界的形成与缘情体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叶梦得对杜甫诗句的分析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杜甫体物之深切,以及对事物情态的精准把握,正因如此他才能细致入微地描写出事物的神韵,给人以浑然天成的阅读感受。
此外,叶梦得还举出晚唐诗人之句与杜甫之句进行了对比,显现出了刻意雕琢与人力工妙的鲜明反差根据以上两条论说,笔者以为叶梦得在对唐以来的诗人诗作进行评价的时候,更多是以浑然天成的“自然”观为批评标准,肯定了功力圆熟臻于自然的诗歌创作及其所呈现出的浑成圆转的诗歌风格而对于这类诗歌创作,叶梦得还有一些具体的评价内容,包括言意浑融,声韵和谐,语词、用事精当这在《石林诗话》中多有体现经粗略统计,《石林诗话》中共有四条论说,涉及诗歌的使事用典此则论说较具代表性,它反映出叶梦得基于其浑然天成的“自然”诗学追求,对诗歌用事所提出的要求,结合其余三条论说概而言之,即不可牵强,精巧贴合卷中第十五条:诗人以一字之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不穷,殆不可以形迹捕……此皆工妙至到,人力不可及,而此老独雍容闲肆,出于自然,略不见其用力处叶梦得以杜甫为例,对诗歌的炼字用语进行了具体说明,指出杜甫用字工妙,在于其主观情思与客观物境的融会,语言贴切,合乎法度换言之,仍是在追求自然无痕的审美效果的前提之下,主张缘情体物的语言锤炼其余相关论说如:“荆公诗用法甚严,尤精于对偶故用事宁与出处语小异而意同,不可尽牵出处语而意不显也。
提出精于对偶、用事须意显的要求,这些要求都是以浑然天成的“自然”为最终目标综合以上分析,《石林诗话》中还存在着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观,它以人力为主,强调诗人功力技巧的圆熟浑成而达到的“自然”境界,讲究人力雕琢的度这种“自然”观,表现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对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协调,也表现在圆转灵活如天成的审美感受,是对诗人的学识和才力的双重要求,象征着成熟的诗歌创作和审美应有的境界至此,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所展现出的“自然”观的具体内涵已经明了不同于钟嵘、司空图等批评家的单一主张本真天然的“自然”观,叶梦得依据《庄子》的哲学阐释将“自然”的内涵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扩展自然”,不再仅仅是指一种天然而绝少人力加工的事实状态,也成为了一种艺术加工的境界的表达前者具有偶然和罕见的性质,而后者具有极为高深的才学要求叶梦得造化天成和浑然天成的“自然”观,将天然与人力巧妙、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得诗歌创作不仅仅是注重被动地吟咏兴发,也充分肯定了主动贴合地创造描摹,具有兼容并蓄的科学的批评精神二、品性导向的诗歌批评叶梦得《石林诗话》中品性导向的诗歌批评,即是指以诗歌创作主体的品格性情为主对诗歌作品进行评价而根据童庆炳先生的理论主张,以诗歌作品为中心进行评价,意味着诗歌批评的主要对象是诗歌作品,也就意味着与诗歌创作、和诗歌接受密切相关。
这种相关性使得诗歌批评将会关注到“诗歌创作的现状和走向以及作品的存在价值和社会影响”,并与诗歌创作形成良性的双向促进关系同时也会要求诗歌批评建立在对诗歌的基本内容、审美内涵等的理解基础之上,属于一种更具社会性、指导性的诗歌接受一)品性导向与诗歌创作诗歌批评在诗歌创作这一层面所关注的内容,它不仅包括对具体的诗人诗歌的创作的分析,也反映出某一时期诗歌创作的特征和趋势,并由此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反过来促进诗歌的发展《石林诗话》中体现出品性导向的诗歌创作批评的论说共十四条,亦可按照其表现的方式不同分为三类第一类即直接以诗人的人品、性格来评价其诗作,此类最为明确地体现了叶梦得诗歌批评的品性导向如卷上第十七条:“外祖晁君诚善诗,苏子瞻为集序,所谓:‘温厚静深如其为人’者也此条借苏轼之口肯定了以品性论诗风的评价方式另外有卷上第一条及卷下第十八条以刘贡父、王中甫两人滑稽谐诨、“博学善讥谑”来指出其诗作善諷刺的特点概括言之,第一类是以创作主体的品性为参考,评价不同诗人的诗歌创作在内容与风格上的特征,这是属于对具体的诗歌创作的批评第二类即直接以“气格”为具体标准,进行诗歌批评逯铭昕在《石林诗话注》中对“气格”的注解为:“诗歌的气韵骨骼。
它根植于诗人的人格修养同时他在专论叶梦得“气格”的文章中指出“诗歌的气格不仅体现在语言形式上,更重要的是与诗人的精神人格紧密联系他指出欧阳修诗歌语言的平易,更有利于透过诗歌看到诗人的精神气质和人格修养因此,《石林诗话》中另外三条直接提及“气格”的论说,叶梦得所称赞的气格并无定式,而是因人而异、因意而异即是说,叶梦得所肯定的是欧阳修、杜甫等人通过诗句所表现出的精神气质,这在《石林诗话》中有时被称作“意”第二类的“气格”之说是叶梦得在个人的诗歌价值取向基础之上,通过对众多的诗人创作的分析,所概括出的诗论术语,它透露出叶梦得对此时期诗歌创作一个基本看法,也反映出此时诗歌创作的趋势,即对主体的品格修养的关注与表现因此,这是从整体来对某一时期的创作进行了批评,并试图以“气格”来引导诗歌的创作的风向第三类即传统的“诗言志”的批评表现司马光在《始至洛中言怀》一诗中表达了自己清白无私,忠心国君,身退无怨的精神气度叶梦得评价其为人“出处大节”是不容争辩的,即颇为赞许其出仕与隐退都胸怀宽广,能识大体的人格品性在这一条论说中,叶梦得先举出司马光的言怀诗,通过这首诗所展现的诗人的人格形象,给予了诗人诗作积极的评价。
又如卷中第三十三条论及张方平意气豪举,先描绘其行为举动,再举出两首诗作对他的品性不凡进行充分的展示这一部分既包括了对具体的诗人诗作的评价,也包括对某一类型的诗歌创作的批评在上述论说中,叶梦得强调“诗言志”这一诗歌创作传统,而所谓的“诗言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