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营管理]三洋能源环境管理手册.docx
41页三洋能源(天津)有限公司环境管理手册(依据 GB/T 24001-2004 / ISO 14001:2004)文件编号:SANYO/EM版 次:A版编 制:审 核:批 准:实施日期:2005 年受控状态:受控号:编号:SANYO/EM环境管理手册章节:0.1目 录页码:1-1颁布/修改日期:2005/04/15版次/修改状态:A0章节号内容0」目录0.2企业概况0.3任命书0.4环境方针发布令0.5环境管理手册及体系文件批准令0.6环境管理手册使用说明0.7环境管理手册修改记录表1.0环境管理体系要素构成一览表1.1环境方针2.1环境因素2.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2.3目标、指标和方案3.1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3.2能力、培训与意识3.3信息交流3.4文件3.5文件控制3.6运行控制3.7应急准备和响应4.1监测和测量4.2合规性评价4.3不符合,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4.4记录控制4.5内部审核5」管理评审编号:SANYO/EM环境管理手册章节:0.2公司概况贝码:1-1颁布/修改日期:2005/04/15版次/修改状态:A0三洋能源(天津)有限公司(SANYO Energy ( Tianjin ) Co., Ltd)是在天津新 技术产业园区华苑产业区注册的外商独资经营企业,成立于1999年3月。
三洋能源(天津)有限公司从日本三洋电机株式会社引进数条全自动单体繰氢电 池生产线和组合电池生产线生产線氢电池的单体电池和氢繰电池、锂离子电池、锂聚 合物电池及其他锂电池的组电池,公司还从事于使用上述产品的各种应用制品和充电器 及相关部品的开发、制造、销售、售后服务、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公司以“不断正确的扌巴握客户需求,提供安全和高品质的技术、产品与服务;达 到所有客户和合作伙伴满意,进行品质管理体系维护并持续改善为品质宗旨于2001 年6月通过了 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秉承SANYO的"致力于人、技术、环境的最 佳和谐、保护地球、挚爱地球”的环境方针于2001年12月通过了 IS014001环境管理 体系认证公司产品涉及移动、摄像仪、笔记本电脑、家用电器等领域编号:SANYO/EM环境管理手册章节:0.3任命书页码:1-1颁布/修改日期:2005/04/15版次/修改状态:A0根据公司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需要,现任命 白洁 为环境管理者代表,并授权他完成以下方面的工作:1. 确保按照GB/T24001-2004/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的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并负责其有效实施与保持。
2. 向公司最高管理者汇报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以供评审,并为环境管理体系 的改进提供依据3. 负责组织处理与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重大问题并做出相应决定总经理(手签):二OO五年四月十五日编号:SANYO/EM环境管理手册章节:0.4环境方针发布令页码:1-1 颁布/修改日期:2005/04/15 版次/修改状态:A0环境方针“保护地球、挚爱地球”是公司的行为准则我们将努力控制和逐步减少活动、 产品或服务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绿色环保电池时向全社会郑重 承诺:一、 遵守各项有关环境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要求同时在技术、经济可能的 情况下致力于环境危害管理二、 加強内部环境管理,不断努力减少并预防各类污染的产生,保障环境行为的 持续改进三、 对公司产生的各种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置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四、 有效利用能源和资源包括保护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尽可能优先使用可 再生的能源;购买和使用可回收的材料,使用可回收的包装材料和其它材料 以保护自然资源五、 伴随环境开支的出现,追求高效率的环境经营六、 开展环境教育及有关活动,以提高相关人员(方)环境意识,为社会做出贡 献七、 此环境方针传达到公司全体员工及代表公司工作的人员,并对外公布于众, 可被相关方获取。
总经理(手签):二OO五年四月十五日编号:SANYO/EM环境管理手册章节:0.5环境管理手册及体系文件批准令页码:1-1颁布/修改日期:2005/04/15版次/修改状态:A0公司按照GB/T24001-2004/IS0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 南》的要求,秉承“保护地球、热爱地球”的宗旨,修改了环境管理手册,这 是整个体系建立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其框架内又衍生出相应的程序文件和作 业指导书,所有这些文件是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的基础,现在正式确认其 有效性并予以发布,要求有关责任部门(组)按照环境管理手册及相关程序文 件和作业指导书的要求,积极参与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与实施工作,实现公司 对社会的环保承诺总经理(手签):二OO五年四月十五日编号:SANYO/EM环境管理手册章节:0.6环境管理手册使用说明页码:2-1颁布/修改日期:2005/04/15版次/修改状态:A01 编制依据本手册是依据GB/T24001-2004/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 南》,结合公司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现状及要求编制而成2 目的通过编制本“环境管理手册”,为在公司内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提供最基本依据, 并满足ISO 14001国际标准的要求。
3 适用范围本手册及作为支持文件的程序、作业指导书和相关记录适用于本公司环境管理 体系建立与运行的全过程在地理范围上,主要应用于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华苑产业区榕苑路12号厂区部 分,同时通过以产品为纽带的合同或服务关系,使体系在空间上延伸,主要针 对公司能够控制或影响的环境问题4 职责4.1 本手册由环境管理者代表授权体系运行管理组负责组织编写;4.2 环境管理者代表负责手册审核;4.3 最高管理者(总经理)批准确认;4.4 环境管理者代表、体系运行管理组负责贯彻、实施、监督、检查、改进等相关 工作4.5 公司全体员工及代表公司工作的人员应遵照本手册及相关文件的规定5 手册修改与换版5.1 “环境管理手册”的修改须经环境管理者代表批准,并按照“文件控制程序” 的规定执行5.2 “环境管理手册”的换版须经最高管理者批准,并按照“文件控制程序”的规 定执行5.3 本手册的非受控版在修改与换版时不进行追踪6 手册发放与管理编号:SANYO/EM环境管理手册章节:0.6环境管理手册使用说明页码:2-2颁布/修改日期:2005/04/15版次/修改状态:A06.1 手册发放按照“文件控制程序”规定进行;6.2 向公司外相关方提供本手册应经环境管理者代表批准;6.3 本手册的受控版本由领用的相关责任部门(组)负责体系运行的人员负责保管。
7 相关责任部门(组)责任7.1 负责落实本手册中有关职责规定;7.2 根据“文件控制程序”的规定,在必要时对手册进行修改与换版,保证手册处 在受控状态;7.3 责任部门(组)内负责体系运行人员因岗位调离或不再负责该部门(组)体系 运行工作等原因时,要做好手册的交接工作;在责任部门(组)删减时,由删 减责任部门(组)办理手册的退还手续8 相关文件8.1 文件控制程序编号:SANYO/EM环境管理手册章节:0.7环境管理手册修改记录表页码:1-1颁布/修改日期:2005/04/15版次/修改状态:A0序号日期修改位置及修改方式内容说明修改人审核人注:修改方式可包括更换页、或在原文上直接修订(应有受控章确认)编号:SANYO/EM环境管理手册章节:1.0环境管理体系要素构成一览表贝码:1-1颁布/修改日期:2005/04/15 版次/修改状态:A0标准序号要素名称支持程序章节号4.2环境方针无1」4.3.1环境因素有2」4.3.2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有2.24.3.3目标、指标和方案无2.34.4.1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无3.14.4.2能力、培训与意识有3.24.4.3信息交流有3.34.4.4文件无3.44.4.5文件控制有3.54.4.6运行控制有3.64.4.7应急准备和响应有3.74.5.1监测和测量有4.14.5.2合规性评价有4.24.5.3不符合、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有4.34.5.4记录控制有4.44.5.5内部审核有4.54.6管理评审无5」说明:GB/T24001-2004/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在“环境 管理体系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需要满足的17项要素要求, 分成了 5个阶段:4.2环境方针(亦要素),4.3策划,4.4实施与运行,4.5检 查,4.6管理评审(亦要素)。
环境管理体系的成功运行是以落实这5个阶段(含17个要素)为基本前提, 本手册从1.1至5.1对此进行专门论述其中有程序支持的要素意味着有下一 级支持文件编号:SANYO/EM环境管理手册章节:1.1环境方针页码:2-1颁布/修改日期:2005/04/15版次/修改状态:A01 目的环境方针来自最高管理者的环境承诺,确定公司环境保护工作总的指导方向和 行动原则,为相关职责和环境目标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对环境绩效提出了最基 本要求,充分体现了自身定位和价值观2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对环境方针的建立、实施和保持的过程3 职责3.1 最高管理者最高管理者(总经理)制定并监督环境方针的实施,负责环境方针的修改,承 诺在体系建立过程中提供力所能及的各种投入3.2 环境管理者代表环境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落实环境方针的贯彻3.3 公司全体员工及代表公司工作的人员了解环境方针的内容,并结合自身职能贯彻落实4 要求4.1 方针制定4.1.1体系开始建立,应由最高管理者组织制定环境方针环境方针应充分结合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特点,考虑在“活动”(一一与 生产直接相关的各项运行、管理过程)、“产品”(——所需的原料和销售 的产品)、“服务”(一一外方对本公司提供的服务和公司对外提供的服务)中 环境影响的特点,包括其性质、规模等。
4.1.2 在体系开始建立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初始环境评审关于与公司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