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国开电大作业范文-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研究.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追***
  • 文档编号:267646611
  • 上传时间:2022-03-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4.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文摘要:德育工作有效性缺乏是制约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做好德育工作的主要障碍,其成因既有社会转型期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影响,也有重“技”轻“德”的观念误区以及德育主体自身的问题要增强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就必须针对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实施明确目标、完善课程模式、优化校园环境、提升德育工作者素养等策略  关键词: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困境;制约因素;策略  2009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召开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仍面临许多困难,究其根源,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不足是制约德育工作有序开展的“瓶颈”之一实践表明,增强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为针对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职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纪律教育等提供思路与方法,有利于培养出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迫切需要的新型农民、职业农民和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技术与管理人员  一、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一)德育工作“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的矛盾突出  德育工作的“应然”状态是指德育工作应该放在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位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而“实然”状态是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德育让位于智育或者技能培养的现象仍然存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以德为先的方针,加强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富有针对性地开展、增强其实效性是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涉农中等职业学校从管理者到一线教师、从家长到学生,大多对德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德育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口号与行动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口号中重要、行动中不要”是部分学校管理者与德育工作者的“德育思想”另外,一部分家长与学生错误地认为,涉农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类型,对“德行”的要求远远低于技术与技能可见,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存在着明显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并已成为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一大“顽疾”  (二)德育内容与农村、农业、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脱节  《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

      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应适应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加强爱岗敬业的职业思想教育、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教育、文明规范的职业纪律教育等,特别是教育学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懂得生产足够数量粮食的重要性,懂得在各种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有效防止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和科学选择食品添加剂的必要性等等但是,现实与理想往往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学校德育的时空仅局限在学生受教育期间,德育内容仅局限在德育课等教科书中”这方面的问题,在涉农中等职业学校表现得更为突出德育工作仅仅是围绕德育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而开展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德育理论的宣读等,严重脱离了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学生的思想与生活实际此外,德育效果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德育无用论”这一观点的形成持这一观点的人们认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因此,学校还不如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  (三)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不高  “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德育育人模式”必然要求学校的德育工作者不仅包括德育课教师,还应包括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社团工作者,以及受聘兼职的各类相关人员。

      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和条件,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其中德育课教师对学生进行直接的思想品德教学,促进学生品质和道德的养成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文化课、专业课教师等其他德育工作者对学生施加一种间接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在:文化课、专业课的德育渗透、党团活动对学生的熏陶与感染,以及德育工作者的示范、引领等等因此,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品德状况、职业道德素质与业务水平的高低,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者不仅总量缺乏,而且结构不够合理,“全员”的德育育人模式任重而道远;此外,涉农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因工作地点、薪酬、生活环境等条件,缺乏一定的职业幸福感与工作满意度,马虎应对、敷衍塞责显而易见,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不高是当前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中面临的重大困境    二、制约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转型期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实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现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的确立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

      但由于思想观念和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城乡二元制度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社会转型的后期效应正在影响着农村社会的改革以及农民思想道德的建设  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瓜农无限制的给西瓜注射生长剂,最后导致西瓜“爆炸”透过现象看本质,瓜农之所以做出这种损人又损己的事情,是因为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潜伏着不和谐的因素——道德危机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农民身上也有体现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传统道德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而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制约着农村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重“技”轻“德”观念的误区  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一般本质属性,即职业性与技术性涉农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培养从事种植、养殖等传统农业类型的从业人员,更应该适应现代农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懂销售、会经营的现代农民农业产业化的趋势下,锤炼农民的经营销售能力、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首先要从思想道德教育入手诚实守信、勤俭致富、珍爱耕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其次,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应该以加强农林牧渔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为契机,努力实现“乡风文明”的总体要求,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然而,目前许多涉农中等职业学校仍然过分强调学生技能的养成,重“技”轻“德”观念的误区严重影响了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导致了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面临一种“被孤立”的境地  (三)德育主体自身的原因  按照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小不同,德育主体主要包括施加主体和接受主体两类前者是指教师、学校管理者、家长、社会等,后者即是学生教师职业素质的高低,学校管理者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其接受水平等,都影响着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并制约着其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发挥现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教师的职业素质有待提高,这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成效;二是学校管理者的德育思想与观念有待进一步端正,这是德育工作有序开展、顺利实施的思想基础;三是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三者彼此分离甚至抵消,应当认识到它们有着各自不可替代的功能,必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形成德育合力,共同促使受教育者品德的养成与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四是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较差,思想道德现状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现象,自制能力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等一系列状况制约着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发挥。

           三、增强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策略  (一)明确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  德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活动因此,增强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有效性首先要明确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对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具体要求,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根据涉农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促进农民“学农、爱农、守农”思想的形成;二是继承艰苦奋斗、质朴善良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成为爱党、爱国的新型农民、职业农民和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技术与管理人员  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已逐步深入新农村的建设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对涉农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系到涉农中等职业教育“量的提升”与“质的实现”其中,“质的实现”应该是涉农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统一培养学生渴望学习农业相关知识与技能,热爱农村、愿意留守农村并服务新农村的建设,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树立学生献身农业的理想,是涉农中等职业教育“质的实现”的途径之一传统农民的艰苦奋斗、质朴善良等美德在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冲击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在农村社会开始蔓延起来为此,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诚信守法教育、爱岗敬业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  (二)完善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模式  德育课程是德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中介和载体《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其中,必修课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等四门课;另外,各地区、各专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选修课的内容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德育目标,建立并完善具有校本性、活动性、生活性的模块化德育课程模块化的德育课程设置应包含职业能力模块、职业素质模块、职业心理模块、职业生活模块以及公民教育模块显而易见,模块化的德育课程应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基础,以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为目标,通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生活教育、公民教育来实现完善涉农中等职业学校模块化的德育课程是增强德育效果的途径之一,在涉农专业本质属性的要求下,有利于根据新型农民、职业农民和现代农业技术与管理人员的生涯发展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习惯等。

        (三)优化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环境  优化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环境,就是建立一种具有“职教特质、区域特色、农村气息”的校园文化和氛围职教特质”着眼于涉农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其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即校园文化的建设应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来办事;“区域特色”是基于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的角度,涉农职业学校依托各地区的特色资源、迥异的地域文化等构建具有区域性的校园文化环境;“农村气息”是指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环境建设不仅要体现出区域特色,反映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面貌与实际情境,还应集中体现在办学目标、管理理念、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着重展示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农艺技术、观光农业经营等专业的风格、风貌涉农中等职业学校一般都设在农村地区,既是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又为新农村建设及现代农业发展培养一大批实用技术人员,是新型农民、职业农民的摇篮校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因素,间接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形成及素质的提升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熏陶、感染学生,使其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四)提升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者的素养  提升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