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儿科学_复习重点.pdf
9页《颅囟经》:最早儿科专著,提出“纯阳”观点扁鹊: 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淳于意: 西汉,最早记录儿科医案的医家 巢元方 及《诸病源候论》 :隋代,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正确的小儿养育观 钱乙 及《小儿药证直诀》 :北宋, “儿科之圣”钱乙: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脏腑柔弱, 易虚易实, 易寒易热” 万全 : 《育婴家秘》、 《幼科发挥》倡导“育婴四法” ,即“预养、胎养、蓐养、鞠养”,提出了“三有余, 四不足”治疗方面提出“首重保护胃气” 吴瑭 :清代《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稍呆则滞,稍重则 伤的用药特点 一、绪论 1、最早儿科专著《颅囟经》唐代 2、北宋钱乙是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史上有杰出贡献的医家,由其弟子阎孝忠收集整理的《小儿药证直诀》首 创儿科五脏辩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五脏辨证体系 3、明代儿科世家万全,系统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 不足,即“三有余, 四不足” 的儿科生理病理学说,治疗方面 “首重保护胃气” , “五脏有病, 或泄或补, 慎勿伤胃气。
4、小儿年龄的分期:胎儿期:从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断脐 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 天 婴儿期:出生28 天至一周岁 幼儿期: 1~3岁 学龄前期: 3~7 周岁,也称幼童期学龄期: 7 周岁至青春期来临(一般女12 岁,男 13 岁) 青春期:一般女孩自11~12 岁到 17~18 岁,男孩自13~14 至 18~20岁 5、体重: <6 个月体重( kg)=3+0.7 x月龄; 7~12 个月体重( kg)=7+0.5 x (月龄 -6)1 岁以上体重( kg)=8+2 x 年龄 6、身高:出生时约50cm ,出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约25cm,其中前三个月增长约12cm ,第二年身长增 长速度减慢,约10cm,2~12 岁身高 =70+7 x 年龄 7、囟门:后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2~4 个月闭合;前囟在12~18个月闭合8、头围: 2 岁前儿童头围大于胸围;2 岁后头围小于胸围 9、牙齿:乳牙20 颗,恒牙 32 颗, 6 岁左右萌出第1 颗恒牙 10、呼吸脉搏:年龄越小越快年龄呼吸脉搏呼吸 : 脉搏 新生儿45~40 140~120 1 : 3 ≤1 岁40~30 130~110 1: (3~4) 1~3 岁30~25 120~100 1: (3~4) 3~7 岁25~20 100~80 1 : 4 7~14 岁20~18 90~70 1 : 4 11、血压:收缩压(mmHg )=80+2 x 年龄,舒张压 =收缩压 x 2/3 (mmHg/7.5=kPa) 二、生理病理特点 1、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 · 稚阴稚阳:清代吴鞠通将小儿生理特点概括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阴:指机体的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质 阳:指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稚:指幼嫩而未臻成熟稚阳包括了机体柔嫩、气血未盛、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 筋骨未坚等特点形体和生理功能都不足 · 《颅囟经脉法》: “凡孩子 3 岁以下呼为纯阳” ,将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概括为“纯阳” 2、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器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不足,心常有余,肝常有余 ·脾常不足: A.发育不足: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因而易于因家长喂养不当、小儿饮食 失节,出现受纳、腐熟、精微化生传输等方面异常B.小儿处于生长发育之节,脾胃负担较重,故常患病:小儿之体处于快速发育阶段,脾胃后 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需为小儿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其脾胃功能状态与其快速生长发育的需求常不 相适应三、诊法概要 1、指纹: 3 岁以下,风气命三关:自虎口向指端,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到命关,到指透关射甲是病情重2、脉诊:一指定三关,主要有浮、沉、迟、数、有力、没力6 种 (病脉:结、代、细、弦、滑、不整) 四、治法概要 1、 用药剂量: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 乳婴儿用成人量的1/3 幼儿用成人量的1/2 学龄儿童用成人量的2/3 或接近成人用量。
2、捏脊疗法:调和阴阳,疏理经络,恢复脏腑功能 3、针刺四缝:清热除烦,通畅百脉,调和脏腑常用来治疗疳证和厌食五、儿童保健 ·喂养方式: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 二、肺系疾病 1、感冒 :小儿感冒的特点:感冒夹痰、感冒夹滞、感冒夹惊 (辩证:主证: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 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 时邪感冒—清热解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 兼证:夹痰—辛温解表,宣肺化痰—三拗汤、二陈汤(荆防败毒散) 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桑菊饮(银翘散) 夹滞—解表兼以消食导滞—加用保和丸 夹惊—解表兼以清热镇静—加用镇惊丸2、乳蛾乳蛾是指咽部喉核(腭扁桃体)肿大或伴红肿疼痛甚至溃烂为主症的肺系疾病因喉核肿大,状如乳头或 蚕蛾,故名乳蛾;急性喉核肿大溃烂化脓者,名烂乳蛾根据病重长短,有急、慢性之分本病相当于 西医学的扁桃体炎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症状轻重不一,与年龄、病原和机体抵抗力不同有关病因病机: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外邪犯肺,必经咽喉,或素体胃热炽盛,复感外邪,致肺胃受病,热 伏肺胃,上冲咽喉而致1.风热搏结风热邪毒从口鼻而人,咽喉首当其冲,热毒搏结于喉,气血壅滞导致本病。
2.热毒炽盛邪热入里, 或素体肺胃热盛, 复感外邪, 循经上攻, 搏结喉核, 热毒炽盛, 血败肉腐成脓3.肺胃阴虚小儿稚阴未长,热病伤阴,或素体阴虚者,均可致肺胃阴虚,虚火上炎,则喉核肿大,日久 不消 本病病位在肺胃,病机为火热之毒壅聚咽喉初起以邪实为主;病久邪热伤阴,多为虚证;反复发作 者易出现虚实夹杂证候 治疗原则:本病以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为基本治则急性期风热搏结者,治以疏风清热,利咽消肿;热 毒炽盛者, 治以清热泻火解毒;肠腑不通者配以通腑泻火;乳蛾肉腐成脓者, 治以泻火解毒合并消痈排脓; 慢性期治以养阴或益气,佐以祛邪利咽 分证论治 1.风热搏结(急性期) 证候: 喉核赤肿,尚未化脓,咽喉疼痛,咽痒不适有异物感,吞咽不利, 发热重,微恶寒,可伴鼻塞流涕,头痛身痛,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指纹紫 分析: 风热犯肺,循经上逆,搏结喉核──则喉核赤肿疼痛,咽痒不适,吞咽不利; 肺失清宣,卫阳遏郁──则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涕,头痛身痛 辨证要点: 喉核赤肿疼痛,尚未化脓,兼风热表证 治法: 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主方: 银翘马勃散加减( 《温病条辨》) 银翘马勃射干牛蒡汤) 2.热毒炽盛 证候: 喉核赤肿明显,甚至溃烂化脓,吞咽困难,壮热不退,口干口臭,大便干燥,小便黄少,舌质红, 苔黄厚,脉数,指纹青紫。
分析: 邪热入里.或素体肺胃热盛,复感外邪,循经上攻,搏结喉核,热毒炽盛──故见喉核赤肿明显, 血败肉腐成脓;热毒炽盛,充斥气分──则壮热不退,口干口臭,大便干燥,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厚,脉数, 指纹青紫 辨证要点: 喉核赤肿掀红,溃烂化脓,壮热不退,舌质红,苔黄厚 治法: 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主方: 牛蒡甘桔汤《外科正宗》) 加减 3.肺胃阴虚 证候: 喉核肿大色暗红,咽干喉燥,日久不愈,干咳少痰,大便干燥,小便黄少,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指纹青紫分析 :邪热炽盛日久,肺胃阴伤,虚火上炎──则喉核肿色暗红;咽喉干燥或瘙痒; 肺阴不足,宣发失司──则干咳少痰; 肺阴不足,累及大肠,传导失司──则大便干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为阴虚之象 辨证要点: 喉核肿大暗红,咽干喉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养阴清肺,利咽散结 主方: 养阴清肺汤 ( 《重楼玉钥》 ) 加减 2、肺炎喘嗽 :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临床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可 见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症相当于西医的小儿肺炎 病机: 邪热闭肺 典型症状:“热、咳、痰、喘”病初多有表证,但在表为时短暂,很快入里化热,主要特点为咳嗽、气喘、 发热。
治疗原则: 开肺化痰,止咳平喘 辩证: A. 常证: ①风寒闭肺: 症候:恶寒发热,无汗,呛咳不爽,呼吸气急,痰白而稀,口不渴,咽 不红,舌质不红,舌苔薄白或百腻,脉浮紧,指纹浮红 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方药:华盖散:麻黄、杏仁、甘草、桑白皮、紫苏子、赤茯苓、陈皮 临证加减:恶寒身痛重:加桂枝、白芷,温散表寒 痰多、苔白腻:加半夏、莱菔子,化痰止咳 寒邪外束,内有郁热,证见呛咳痰白、发热口渴、面赤心烦、苔白、脉数者,则宜用大青龙汤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桂枝、生姜、大枣),表里双解②风热闭肺: 症候:初期症候稍轻,发热恶风,咳嗽气急,痰多,痰粘稠或黄,口渴咽红,舌红,苔薄白 或黄,脉浮数重证则见高热烦躁,咳嗽微喘,气急鼻煽,喉中痰鸣,面色红赤,便干尿黄,舌红苔黄, 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 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穗、牛蒡子、薄荷、豆豉、甘草、桔梗、芦根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临证加减:发热、头痛、咽痛:加牛蒡子、蝉蜕、板蓝根,清热利咽 咳嗽剧烈,痰多:加瓜蒌皮、浙贝母、天竺黄,清热化痰热重:加黄芩、栀子、鱼腥草,清肺泄热 ③痰热闭肺: 症候:发热烦躁,咳嗽喘促,呼吸困难,气急鼻煽,喉间痰鸣,口唇紫绀,面赤口渴,胸闷 胀满,泛吐痰涎,舌质红,舌苔黄,脉象弦滑 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 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桑白皮、细茶&葶苈子、大枣 临证加减:热甚:加栀子、虎杖,清泄肺热 热生便秘,痰壅喘急:加生大黄,或用牛黄夺命散(白牵牛、黑牵牛、大黄、槟榔) 涤痰泻火痰盛:加浙贝母、天竺黄、鲜竹沥,清化痰热 喘促而面唇青紫:加紫丹参、赤芍,活血化瘀 ④毒热闭肺 :症候:高热持续,咳嗽剧烈,气急鼻煽,甚至喘憋,涕泪俱无,鼻孔干燥如烟煤,面赤唇红, 烦躁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而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方药: 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黄连、黄柏、黄芩、栀子&麻黄、杏仁、甘草 临证加减: 热毒重:加虎杖、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便秘腹胀:加生大黄、玄明粉,通腑泄热 口干鼻燥,涕泪俱无:加生地、玄参、脉动,润肺生津 咳重:加前胡、款冬花,宣肺止咳 烦躁不宁:加白芍、钩藤,清心宁神⑤阴虚肺热: 症候:病程较长,低热盗汗,干咳无痰,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舌苔花剥、苔少或无苔,脉 细数 治法: 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方药: 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甘草、天花粉、白扁豆 临证加减: 余邪留恋,低热反复:加地骨皮、知母、黄芩、鳖甲,滋阴退热 久咳:加百部、百合、枇杷叶、诃子,敛肺止咳 汗多:煅龙骨、煅牡蛎、酸枣仁、五味子,敛阴止汗⑥肺脾气虚: 症候:低热起伏不定,面白少华,动则汗出,咳嗽无力,纳差便溏,神疲乏力,舌质偏淡, 舌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 补肺健脾,益气化痰 方药: 人参五味子汤:人参、五味子、白术、茯苓、麦冬、甘草临证加减: 咳嗽痰多:去五味子,加半夏、陈皮、杏仁,化痰止咳咳嗽重者:加紫菀、款冬花,宣肺止咳 虚汗多,动则汗出:加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固表止汗 汗出不温:加桂枝、白芍,温卫和营 大便不实:加淮山药、炒扁豆,健脾益气 纳差:加焦山楂、焦神曲,和胃消食 B. 变证: ①心阳虚衰 :症候:骤然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呼吸苦难或呼吸浅促,额汗不温,四肢厥冷,虚烦不安或 神萎淡漠,右胁下出现痞块并逐渐增大,舌质略紫,苔薄白,脉细弱而数,指纹青紫,而达命关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人参、附子、龙骨、牡蛎、白芍、炙甘草 临证加减: 气阳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