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docx
25页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摘要:红色旅游具有共生发展属性,探索红色 旅游共生发展空间特征是一个揭示其本质特征的基础 性工作,学术价值明显,实践意义重大本文运用集 聚水平和联系水平两大指标描述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 空间特征,结合其实际情况,引入密度权数和品质权 数、交通线的通达性权数,定义质量集聚度指数和通 达性指数,形成一套多元主体空间特征的描述方案 长株潭地区红色旅游发展水平高,各类旅游资源丰富, 在发展中共生共荣,运用该方案对长株潭红色旅游共 生发展多元主体的空间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总体上长株潭地区红色旅游共生发展呈现集聚分布特 点,其中又以炎陵县、宁乡县、长沙县集聚程度最高; 长沙、株洲、湘潭的质量集聚度存在差异,长沙各类 旅游区的质量集聚度大于湘潭,湘潭的大于株洲的; 县域之间交通网络的连接度和通达度较好,但旅游区 层面连接度处于中等水平,通达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红色旅游共生发展应该注意:(1)突出优势资源打造 旅游区主体功能;(2)加强建设宣传提升旅游区品质 水平;(3)注重旅游道路建设便捷旅游交通体系;(4) 促成要素集聚铸造和谐旅游共生关系;(5)形成共生发展示范带动相关区域发展。
关键词:空间特征;旅游区;长株潭1问题的提出与研究价值《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 颁发,红色旅游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在开发模式上更 强调融合的共生发展客观上,特定区域的旅游资源 具有多样性,旅游开发总表现着综合性从红色旅游 开发实践来看,与绿色旅游、古色旅游、蓝色旅游等 结合发展的成功例子很多从空间层面来理解红色旅 游共生发展,是指红色旅游空间单元之间及其与其他 旅游类型空间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与 共享,产生正向综合效应的空间关系然而,当前不 少红色旅游区与其他旅游区结合不紧密,红色旅游共 生发展的空间特征还远未达到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的 境界优化红色旅游与各类旅游形式融合发展的空间 组织,促使红色旅游共生发展、提升综合效益,已经 成为革命老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努力方向,理论结合 实际的深入研究十分必要旅游地理学十分关注旅游空间特征的归纳20世 纪30年代美国的旅游土地利用问题的研究就是基于 旅游空间特征的,渐渐发展成系统的旅游地理学理论 体系城市旅游发展的空间规律探索,如休假者向城 市外部旅行时形成的扩展范围问题(Christaller, 1964), 城市旅游发展对城市滨水区的再开发影响(Gospodini, 2001);区域旅游业空间结构探索,如基于复杂性理论 对新西兰旅游空间结构的探讨(Zahra, Ryan, 2007); 旅游企业空间结构研究,如住宿业的空间结构(Cornelissen, 2005);我国学者旅游空间特征的研究 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成就包括:旅游资源空间 结构与旅游区划研究,分析旅游发展条件的差异性得 到区划结果,其后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系统分析,发 现空间局限,致力解决问题(章锦河,赵勇,2004), 如西安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赵现红,等,2005)o旅 游景区空间结构的研究,突出对A级景区空间结构的 分析,探索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空间组织方案,如北京 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毛小岗,等,2011),福建 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黄远水, 等,2010)o旅游流空间结构研究,找寻旅游行为的空 间规律,如城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丁正山,2004); 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研究,致力构建旅游系统空间结构 模型、探究空间形态、揭示演化机理、提出优化方案, 如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区、节点、区内路径、人口 通道和客源地市场等6要素空间结构的研究(黄金火, 吴必虎,,2005),旅游城市的空间形态特征(王晨, 2012),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化机理(吴国清, 2008),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化模式(陈志军,2008), 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方案的研究(卞显红,王苏洁,2002 )。
旅游空间共生研究,从旅游景区群落的概念,并从水 平、垂直、集群结构3个方面探讨了旅游景区群落空 间结构的优化问题(方世敏,廖珍杰,2009 )o从共生 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古村落的共生演化模式,提出了 居住主导型、保护主导型和开发主导型3种过渡模式(冯淑华,2013)国内外旅游空间特征研究成果丰富, 从区域差异描述落实区划起步,到空间结构的形成机 理揭示谋划优化方案,愈益深入精细但是,空间结 构特征描述表现出矛盾的状态,多元地理要素的空间 特征采用质性描述,单一地理要素的空间特征则量化 表现,在处理复杂要素构成的研究对象的空间结构特 征时,显得方法缺失红色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共生发展,结合当 地的所有资源,通过融合路径,创造新业态,形成综 合效益长株潭地区的红色旅游发展基础好、条件好, 最主要的是与红色旅游资源相伴而生,有大量的“绿 色” “古色”旅游资源,它们在空间上交互渗透,在开 发过程中共组共存,在业态发育中共生共荣从根基 上讲,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是一个多种旅 游资源融合开发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的应用问 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基于已有研究基础,寻求一套多 元主体空间特征描述方案,并就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 发展做出空间特征的描述,探索共生发展的空间规律。
2研究思路与设计2.1研究思路考察红色旅游的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事实上是 考察已经开发的红色旅游区与各种旅游资源融合开发 的空间特征,采用集聚水平和联系水平指标描述很合 适基于人文地理学对集聚水平、联系水平的测算研 究成果,结合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实际,引入景区的 密度权数和品质权数,定义质量集聚度指数,来测算 旅游区各种发展要素在空间上的集中程度;采用主体 之间的连接程度以及通达程度的B指数、Y指数、通 达性指数来测算联系水平,勾画主体之间的内部联系, 形成一套多元主体空间特征的描述方案在此基础上 进行特征值的比较,全面解释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 间特征,并提出理性发展的思路2.2研究设计2.2.1集聚水平的测定方案 旅游业空间集聚是产生共生能量,促进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组织形式 借鉴最邻近点指数,构建旅游区之间集聚水平的测定 方案最邻近点指数是实际最邻近距离与理论最邻近 距离之比,即R=rl/rEo其中,池表示旅游区之间的平 均距离,即每个旅游区与其最近旅游区之间的距离相 加后除以n的值;rE为理论最邻近距离,即当区域中 的点状分布为随机型时,其理论上的最邻近距离可用 公式表示为:rE=l/2n/A,其中,A为区域面积,n为 旅游区的数量。
RJ表示点状事物的分布为随机型, R1则趋于均匀分布;R=0表示完全集中最邻近指数的测算,不考虑测算点的规模、级别 及其影响力大小,只能表征测算点的空间集聚状况 在大尺度空间范围内测定旅游景观的空间集聚状况, 测算点以旅游区为单位测算最邻近指数比较合适,但 是旅游区是一个拥有数量不等的景点集合的空间组织 单元,旅游区将景点有效地组织为开发单元作为一 个红色旅游区,不仅包含多个景点,而且包含红色、 绿色、古色、蓝色等多种类型的景点,形成红色旅游 的共生开发组织单元,旅游区的规模、影响力不同, 对集聚水平的贡献存在明显差距为客观反映这种特 定的空间特征,需要改进最邻近指数的计算方案首先,建立旅游区密度权数就是对旅游区内的 景点密集度,也就是规模实施评分,按照得分来确定 测算点的数量旅游区密度权数的赋值范围为1分〜 10分,以旅游区内景点密集度为评分依据,综合旅游 区面积和景点数量获得最终得分具体评分规则为: 以平方千米为单位,即旅游区内每平方千米景点数为 1〜2个得1分;3〜4个得2分;5〜6个得3分;7〜 8个得4分;9〜10个得5分;11〜12个得6分;13〜 14个得7分;15〜16个得8分;17〜18个得9分; 大于等于19个得10分;面积不足1平方千米的旅游 区视为旅游点,以其景点的实际个数计算。
采用最邻近指数计算得出旅游区在地理空间上集 中程度其次,建立旅游区品质权数(P)旅游区品质综 合考虑旅游区的地位等级及市场影响力,适当兼顾旅 游区的知名度采用景区质量等级、国家级景区名誉 等表征景区等级水平,以百度指数来衡定旅游区的市 场影响力,设定旅游区品质权数的赋值范围为1分〜 10分具体评分规则为:百度指数为(含)前20%且 为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区得8分〜10分;百度指数 为前20%〜50% (含50%)且为国家3A级及以上旅游 区得5分〜7分,拥有国家级景区荣誉可以适度上浮; 百度指数为前50%〜70% (含70%)且旅游区拥有等 级荣誉的得3分〜4分,拥有国家级景区荣誉的可得5 分;百度指数处在后20%,根据旅游区的荣誉等级可 以得1分〜4分,拥有国家级景区荣誉的新旅游区, 考虑其发展势头可得5分再次,定义质量集聚度(Z),质量集聚度定义为 区域内旅游区品质权数的均值与同区域根据密度权数 计算出来的最邻近指数的倒数的乘积,公式表示为: z=p-?l/R,它反映了一定区域内旅游区在空间上的质 量集聚效应,值越大,区域中旅游区质量越高,越集 中;值越小,质量越低,越趋于均匀分布。
2.2.2联系水平的测定方案旅游区之间联系的紧密、方便程度影响旅游区之 间物质、信息及能量的传递,是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空 间特征的另一重要维度从尺度关联的视角,从县域 间、县域内、区域3个层面立体呈现红色旅游共生发 展的联系水平借鉴B指数、Y指数,构建联系水平的测定方案 B指数测量的是网络连接性,其公式为:3=L/P;式 中:L表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即两节点间的直接连 接数目,P表示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即节点数一 般来讲,B的范围处于0〜3之间,在这个范围内,B 值越大,表明网络的连接性就越好丫指数用于反映 区域交通网络中交通线路的连通发达程度具体的方 法是度量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连线的观察数和连线的 最大限度数目的比率,公式为:Y=L/3 (P-2);式中: L、P(同B指数公式中意义)Y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 1, Y取下限0,表示网络中无连线,即各节点毫不相 连;Y取上限1,则表示网络中每一节点都同其他节 点有连线,即网络最大连通连接度的测算,分析了两节点间有无连线,即有 无交通线连接;没有考虑两节点之间转移的难易程度 在现实的情况中,两地之间因其连接的交通线的类型、 等级和数量的不同,转移的难易程度也不同,因此, 需要改进连接度的测算方案。
首先,建立通达性权数即对连接两节点不同类 型、不同等级的交通线进行通达性赋值考虑到速度 是影响通达性的关键因素,因此,把交通线的限速作 为衡量交通线通达性的指标把速度v作为标准1, 即限速为v的交通线的通达性权数为1,那么限速为 vl的交通线通达性权数为V1/V;限速为v2的交通线 通达性权数为v2/v;以此类推其次,定义通达性指数(T)通达性指数反映的 是区域网络中,两节点之间连通的难易程度,通过B 指数的计算公式改良而来,具体是度量赋值后节点之 间所有连线的总和与节点数之间的比率,公式为:T=vv?nl+vlv?n2+v2v?n3+v3v?n4+ P式中:T代表通达性指数;v为作为基准的速度; nl表示限速为v的交通线的总观察数;vl/v表示限速 为vl的交通线通达性权数,n2则表示限速vl的交通 线的总观察数;v2/v表示限速为v2的交通线通达性权 数,n3则表示限速为v2的交通线的总观察数;以此 类推;P表示交通网中的节点数T指数的变化范围为 0, 3?vmaxv,如果网络中无连线,即各节点毫不相连, 则T取下限0;如果网络中每一节点都有3条限速最 大的交通线与其他节点相连,即网络最大通达性时,T 取上限3?vmaxv;在这个范围内,T值越大,代表网络 通达性越好。
2.3研究区域的基本特征长株潭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建设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