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二讲 中西伦理观念比较.ppt

61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2482897
  • 上传时间:2018-08-22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43KB
  • / 6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二讲 中西伦理观念比较一. 伦理的概念 1.概念《辞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 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 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这个定义存在“中国式片面” (1)将伦理仅仅或主要理解为人们的行为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2)将行为规范仅仅理解为人际 关系规范古代汉语中的“伦理”: “伦”为同类、同辈之义,“伦理”指事物 的条理,尤其特指作为人际关系准则的“ 人伦”西文中的“伦理”:ethics,尤指某种职业的规矩;“道德” 作moral ,尤指能辨别是非、合乎道义、 正直的精神,主要具有一种精神的、心理 的意义3)这个定义忽略了伦理的根本 性质问题至善与德目3.我们的定义:伦理乃是人们对 于人生最高价值的判断以及 基于这种判断而产生的思想 和行为准则二、伦理观念方面的基本分野1.感性主义与理性主义 (1)感性主义的伦理观:将人的个体 生命本身视为最高价值,因此认为人 生的最大的幸福在于个人感性需求的 满足,这包括肉体快乐和精神快乐例: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 (2)理性主义伦理观:人生的最高价值在于服从一种高 于、超越于个人感性需求的准则 ,为此个人的感性需求必须有所 克制。

      例:“克己复礼”、“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3)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伦理观 的相通之处:o感性主义伦理观作为一种自 觉的主张,本身即是一种理 性原则;理性主义也未必绝 对排斥人们的感性需求2.自由论与必然论Ø(1)自由论的伦理观:人的道德观念和行 为是由自己决定的,而不是由外部世界决定 的 Ø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Ø -―《论语·子罕》 Ø(2)必然论的伦理观: Ø人在道德行为问题上是不自主的,要受到外 部条件的限制,甚至完全是由外部条件所决 定 例:“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3. 动机论和效果论Ø(1)动机论的伦理观:评判一个伦理行 为的性质是否有德,标准在于动机而不 在于效果Ø(2)效果论的伦理观:评判一个伦理行 为的性质是否有德,标准在于效果而不 在于动机Ø(3)存在着双重标准论 Ø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则天下少 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则 世上无完人 二.中国与西方对于“人”的 不同设计(一)西方文化对于人的设计1.人是肉体与灵魂(body与spirit)的统一体。

      2.Body:身体、肉体、尸体不强调它的有机性 ,而是认为它系由一些粗糙的物质所做成(体现 其机能的“欲望”被认为属于灵魂)3.Spirit:精神、灵魂、人格由理智、意志、欲 望等“成分”所组成,它们是能思、能断、能欲 的素质4.人是个体:Body是可分的物质,spirit 的具体内容每人各不同,体现了不同的个人素质o5.个体人观念的表现: 严格区分人的自我和社会角色 西方存在主义者认为,“一个人只有从所有 的社会角色着中撤出,并且以‘自我’作 为一个基地,对这些外烁的角色作出内省 式的再考虑时,他的‘存在’才开始出现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 (一)中国文化对于人的设计1.人是“身”与“心”的统一体2.“身”是有机体,与父母祖先之间存在割 不断的血缘联系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经》欲望是“身”的机能,“身”是自私的3.“心”作为人之精神的本质,是一个为天 下人共有的共同体心”不是纯个人的, 其主要内容是对他人的感情;相反,欲望和 喜、怒、哀、乐、忧、思等纯个人的“情” ,被视为是与动物相同的东西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礼记·中庸》 无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孟子·离娄下》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 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滕文公下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 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为天下 贵也 ――《荀子·王制》 4.人是群体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 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 胞;物,吾与也――张载:《西铭》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 ,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 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 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 ”――程颢:《识仁篇》5.群体人观念的表现o不区分人的自我和社会角色o“成人”“做人”之说三.西方的个人主义伦理观(一)个人主义伦理观的内涵 1.将Individual理解为损人利已是一种误解 个人一语,入中国未三四年,号称识时 之士,多引以为大诟,苟被其谥,与民贼同 意者未遑深知明察,而迷误为害人利己之 义也欤?夷考其实,至不然矣--鲁迅《文化偏至论》(1907年) 2.西方个人主义的基本内涵 在于肯定个人作为宇宙间个独立实体的价值,尊崇人的个体性和独特性。

      3.西方个人主义伦理观的根本特 点:至善是完美个人的投射 (二)感性主义的伦理观1.根本特点:个人感性欲望的满足是至善2.代表人物: (1)〔希腊〕伊壁鸠鲁(B.C341-240); (2)〔英〕边沁(1748-1831); (3)〔英〕葛德文(1758-1836); (4)〔英〕约翰·穆勒(1806-1873)3.基本观点:个人快乐是至善 伊壁鸠鲁:“我们认为幸福生活 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 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 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 触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周辅成编:《西方伦理 学名著选集辑》上卷葛德文:“善是一个一般的名词 ,包括快乐和取得快乐的手段” 边沁:“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个至 上的主人--苦与乐--的统治 之下只有它们两个才能指出我们 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决定我们将 要怎样做――《西方伦理学名著选 集辑》下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 版4.与纵欲主义的差别:推崇人的精神快乐伊壁鸠鲁将人的欲望区分为“自然的”和“ 非自然的”;“自然的欲望”又区分为“必 要的”和“非必要的”伊壁鸠鲁追求的快乐是一种生活的美感,“ 与友人交,风趣优雅,体贴入微;日常生活 ,舒适惬意,安排得所”;“身处恬静中, 为自己创造自我享受的幸福,超脱世俗,与 世无争”。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5.对人与他人、与群体关系的看法:(1)个人是根本边沁:“社会是一种虚构的团体,由被认作其 成员的个人所组成”,所谓“社会利益”,“就 是组成社会之所有单个成员的利益之总和” 不了解个人利益是什么,而侈谈社会利益,是无 益的”――《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 (2)强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一致性 葛德文认为,使人倾向于公共利益的道德会给个 人带来三个方面的好处:第一,它会使个人得到 精神快乐和满足;第二,它会使人得到别人的敬 重和好感;第三,它是人“在社会上走向顺境和 成就的最可靠的道路” 边沁说,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最高 道德 穆勒说:功利主义是最大幸福主义,就是求最大 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6.感性主义的德目:属个人素质 伊壁鸠鲁推崇希腊四德目:智慧、勇敢、节制、 公正 (三)理性主义伦理观 1.基本观点:认为至善在于服从于一种外在的 、一般的道德准则 2.基督教的伦理观 (1)认为“上帝是至善”2)德目:A.爱和宽恕“上帝就是爱――《圣经》当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他替刽子手们 祈祷说:“父啊,赦免他们吧!因为他们 所做的,他们不晓得――《圣经》耶酥训示说:“我告诉你们:不要抵抗损 害。

      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脸,你便连左脸也 转过来由他打;如果有人来与你打官司, 要得你的内衣,那么,你便连外衣也由他 拿去B.平等“奴隶是人,他们的天性和其它人相同; 奴隶的灵魂中,同样赋有其它人所具有的 自豪、荣誉、勇敢和高尚那些品性,不管 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斯多葛学派的观点 C:禁欲人的本性在于从上帝处分有了圣灵,“叫人活着 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凡属基督耶酥的 人,是已经把肉体、连肉体的邪情私欲,一同钉 在十字架上了我的国不属这世界――《圣经》 3.康德的伦理思想(1)基本观点:人的道德 生活必须服从于一种非感 性的原则,但这种原则不 是存在于人之外(如上帝 、逻各斯),而存在于人 的理性之内 (2)哲学观点:A.经验世界和本体世界,前者是必然的, 每一个现象都不由自主,都是被决定的; 后者是自由的、自主的B.人是双重存在,作为感性存在者,属于 经验世界,受自己欲望支配追求幸福,受 必然性支配,只具有相对价值;作为理性 存在者,属于本体世界,是自由的,具有 绝对价值,体现了人的本质C.人类的精神力量,使人能够成为宇宙和 内心世界的主人人应为自己立法,成为 自己的主人;这样才能为自然立法,成为 自然的主人。

      3)先天的道德律――“绝 对命令”A.人的道德行为服从理性命令 B.理性命令分为“相对命令”和“绝对命令” C.依照“相对命令”所做出的行 为,不具有道德性质;真正具有 道德性质的行为是依据“绝对命 令”做出的 “相对命令”是一种有条件的、以人 的感性需求为基础的理性命令,其含 义是:“如果立意要得到某一东西,或 至少要以此为目的,那就必须做某 一件事”;“绝对命令”是一种无条件的、不以 人的任何经验需求和目标为原因的 理性规则,其含义是:“某一行为 ,本身或客观上,就是必须作的, 不设计任何别的目的”D.“绝对命令”是抽象的, 但却是可能的有些行为,也许从来就没有人 做过,这在以经验为依据的人 们看来,其可能性是大可怀疑 的,但理性仍然要坚定地命令 ,说这些行为是应该作的比 如,也许世间没有过真正的朋 友,但人们总是要求一种无私 的友谊” E.“绝对命令”的特点――具有 普遍性,适用于一切人,为一切 有理性者所共有 “不论作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 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 立法原理你一定要这样作:无论对自己或对别人 ,你始终都要把人看成是目的,而不要把 他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

      每一个有理性者,都有一个制定普遍规 律的意志 4.西方理性主义伦理观并不 全然否定人的感性需求苏格拉底:“我告诉你 们,金钱并不能带来美 德,美德却可以给人带 来金钱,以及个人和国 家的其他一切好事 四. 中国传统的群体主义伦理观(一)基本特点在共性人观念的基础上,将道德的具体内 容视为人际关系问题关于公德与私德的两种理解: 1、将处理群己关系的原则理解为公德,将 处理人我关系的原则理解为私德;2、将处理人我关系的原则理解我公德,将 人己关系原则之外的个人素质理解我私德 二)理性主义伦理观1.基本特点:认为至善在于服从于一种以群体 和谐为基本内容的理性原则例A:仁、礼、天理、公、三纲五常等等;克已 复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大公无私、无私 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例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 至善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父止 于慈,为人子止于孝,与国人交止于信 ――《礼记·大学》2.积极意义: 有利于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3.消极性:(1)扼杀个性,包括个人的物质生 命和个性(独立精神、创造精神等 )例A:“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 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 非之”(2)反对人格平等,因此导致奴 性、公益观念和法治精神的缺乏 。

      例A:儒家主张“尊尊”、“亲亲”、“ 爱有差等”例B: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例C:巫马子语墨子:“我不能兼爱我 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 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 家人,爱我身于吾亲――《墨子·耕柱》中国人的面子:(1)虚荣礼”文化中的 出人头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