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思考近代中国.pdf
1页2017 年12月10日 星期日 主编/蔡辉 编辑/李枫 首席美编/曲嫣 校对/危卓会客厅· 听讲座北京晨报A12在中国近代史领域,这一问题也同样存在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巨大冲击, 何谓中国、中国历史有无一以贯之的延续性、 近代民族主义及其符号该如何理解……凡此种种, 2 0年来成为引起纷纷议论、否定性答案层出不穷的议题而在这些问题当中, “中华民族” 这一在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中影响巨大的称谓之形成过程与具体意涵, 实为理解中国古今有何延续性的关键所在在《重塑中华: 近代中国 “中华民族” 观念研究》 (黄兴涛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里, 作者试图 “对近代中国的 ‘中华民族’观念问题,作一整体的历史性考察, 并给予那些为这一观念的形成、 传播、演化发挥过作用的人们及其相关‘文本’ ,以一种历史的彰显揭示《重塑中华: 近代中国 “中华民族” 观念研究》分析了清代以来统治者与士大夫对“中国” 观念的理解、 接受与阐释, 清末 “中华民族” 观念的出现及其传播; 民国建立之后不同力量对“中华民族” 、 “五族共和” 等观念的取舍与宣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国歌的歌词意义;五四运动中随着新思潮的传播,不同思想流派的知识分子如何进一步阐释 “中华民族” 观念; “九一八” 事变之后, 在国难当头时代背景下, 各方政治力量如何在 “中华民族” 观念的影响力之下进行整合各民族的努力, “中华民族复兴”这一具有巨大感召力与动员力的口号如何流行开来; “七七事变” 之后, 伴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 “中国民族”观念大为普及的历史过程, 以及关于如何定义 “中华民族” 所引起的学术与思想论争。
如何理解 “ 中华民族”建设是近代中国所面临的严峻时代课题作者通过对“民族” 、 “国族” 、 “中国民 族” 、 “中华民族”等概念在历史进程中的产生、 流变、 传播、 消长, 分析清末民初之际, “中华民族” 的观念如何逐渐形成, 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并为大多数立志于救亡图存事业的知识分子所共同认可其基本内涵,大体上有着两个方面的核心内容:一是中国境内各民族构成一个大的“中华民族” 共同体, 携手发展, 共同进步,并朝着进一步深化融合的方向努力二是要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一致对外, 争取此一大 “中华民族” 共同体的独立、解放和现代化发展,并维护自身各方面的权利和尊严诚如斯言, “中华民族” 观念所涵盖的,不仅仅是作为具有数千年文化传承的中国, 而是在近代列强叩关、 国势倾颓之际,中国一方面需要整合各种社会力量,振兴国力, 摆脱时代危机在这一过程里,将广大民众塑造成为近代民族国家中具有政治意识的“国民” ,是一个同步的历史进程在这个意义上,“中华民族” 观念的出现, 是一件富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中华民族”是一件具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此外,本书同样聚焦于清末至抗战期间,各集团对 “中华民族” 观念的接纳与宣传过程。
特别是注意到了清末官方关于本国历史的教科书中多以 “中国历史” 命名, 彰显了清廷颇为努力的宣传近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认同民国肇建,将北京皇城的正南门更名为“中华门” , 在反对外蒙分离运动中使用与宣传“中华民族” 的观念, 创办 “五族国民促进会” , 这些对于此一观念的确立与早期传播意义重大本书分析了1 9 3 0年代在公共领域里关于 “民族英雄” 的讨论、 对 “汉奸” 的定义与论辩、 各种历史教科书中如何论述 “中华民族” 的具体历史变革, 这对于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角度俯览 “中华民族” 观念的历史流衍, 无疑极有助益社会对 “ 中华民族”的接受怎样思考近代中国在铁路出现以前的世界里, 不论远近,只要踏上旅程就意味着一场艰巨的冒险即便是法国或英国等领土面积较小的国家,国内的旅行时间也可长达7天;而想要横跨美国、 中国或俄罗斯等大国, 则可能需要数月之久流动性的缺乏成为阻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与丰收之地相隔仅几百公里,人们却有可能因为交通不畅而遭受饥荒;易腐食品无法在缓慢的马拉小车或运河船只中得以保存;寄送国内信件需耗时数日,报纸上刊登的消息实则都是旧闻 战争时期, 人们往往在几个月之后才能收到亲人的消息, 发生在邻近地区重大事件的传播速度也极为缓慢。
旅行的受限还转化成社会意识的局限性 由于鲜有机会结识村子以外的适龄青年, 人们选择配偶的范围小得可怜 当时的时间概念也完全不同于今日,人们遵循着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规律, 即使两个村庄相距仅数千米, 但东西方位差异将会导致其采用的作息时间各不相同铁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一切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时间,列车时刻表将会一片混乱,各国被迫开始实施国内和国际时间的标准化或许因此之故,才诞生了作为当今世界通用标准的格林尼治时间而美国四大时区的划分也同样受此影响 尽管通往符拉迪沃斯托克(原名海参崴)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横跨了7个时区,但这条世界上最长的线路仍然按照莫斯科时间运行无论是在铁路运营还是生活的各个方面, 准时和守时都变得极为重要铁路出现以前, 白天的时长为1 0个小时,而它的到来定义了今天8小时的标准时间结构, 换言之, 正是铁路创造了 “朝九晚五” 的常规生活铁路推翻了关于距离和时间的一切固有概念, 引发了社会的剧变铁路使得远距离工作成为可能, 人们不再依附于土地生活,封建遗迹被清除殆尽工人按照标准时间工作并取得相应报酬, 因此, 资本主义的壮大与铁路的扩张齐头并进工作范围的扩大也促进了城市和乡镇的空前发展。
常被人们认为是汽车时代产物的郊区扩张现象,其实是通勤线路发展的结果铁路同样使战争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军队补给仅靠抢掠维持, 一旦物资消耗殆尽, 军队只能被迫转移 随着铁路的兴起,军队不再需要频繁地搬移驻地, 其食物和弹药补给均可由近的军需车站解决铁路的出现掀起了改革的热潮铁路公司依赖银行资金支持其扩张线路, 反过来, 银行也发现这些野心勃勃的巨无霸公司是他们的最佳客户由此看来, 铁路公司与银行能够成为推动1 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的两大驱动力绝非巧合铁路的故事不仅仅只关乎火车和科学技术这本《钢铁之路: 技术、资本、战略的2 0 0年铁路史》 (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著, 中信出版社出版)将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下, 为读者讲述它丰富而悠久的历史闲话书事钢铁如何 改变人类克里斯蒂安 · 沃尔玛尔作者通过回溯近代中国 “中华民族” 观念的历史,认为: “如果没有历史上各族人民生活在同一块地域范围的制约因素, 没有政治经济上广泛深入的联系和血缘上长久而复杂的交流,以及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熏陶,这一概念和相应观念的形成与认同是根本无法想象的因此 “中华民族” 的观念 “不妨说乃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欺压之下, 在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传入和直接影响之下, 在 ‘现代民族国家’ 的现实运动之中, 对于其当下和未来的共同命运、 前途、 利益的感知和体验过程; 更是其对彼此之间长期形成的历史联系和一体性演化趋势不断自觉和深化认识的过程。
这种 “过程” , 绝非 “建构论” 所言的那样, 只是一种人为主观制造的 “想象” 这一点在笔者看来, 无疑是本书对于理解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方面的巨大贡献 王锐 ( 华东师大历史系)/ 文“ 中华民族”并非想象的共同体王锐复旦大学历史系博 士, 现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学术史, 特别是章太炎的生平与思想, 出版了《章太炎晚年学术思想研究》等著作在傅斯年那一辈史学家看来, 历史研 究的关键是 “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 材料”,材料越丰富,历史研究越能体现 “ 科 学性”诚然,在历史研究当中,史料的搜集 与整理至为重要 但却仅限于此吗? 沃特金斯在 《 意识形态的时代》一书中 认为, 近代世界历史的发展深受各种意识 形态之影响并且为了彼此争胜,意识形态 因素无孔不入地渗入历史论述当中, 借此 来寻求合法性 正因为近代历史乃各种意识形态竞 逐、斗争的时代,历史研究中即便史料搜集 尽可能完备, 许多关键问题恐怕也难以给 出能说服价值观相左的人的论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中华民族复兴”理论也就成为近代中国不同政治与文化派别的共识李大钊、 梁漱溟, 虽然政治与文化立场颇有歧异,但在新文化运动前后, 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 “民族复兴” 与“文化复兴” 的愿景。
特别是梁漱溟, 作者认为, 犹可注意者,是梁漱溟参加 “少年中国学会” 后, 在1 9 2 4年径直提出 “中华民族复兴运动” 的论述, 认为需从社会与文化两方面入手, 进行 “民族文化复兴运动” 与 “民族生活改造运动” 这些观点, 丰富了 “中华民族复兴” 的理论内涵与之相似, 李大钊的中华民族复兴论, 虽然强调政治革命的阶级性,但也并未忽视具有历史传承意义的 “民族性” , 这两种面向的并存并重,使得其观点犹显包容与调和一种社会观念的兴起,必然与对时代变局极为敏锐的知识分子关系密切作者详细分析了清末的梁启超、杨度如何界定“中国民族” 的范围; 抗战时期顾颉刚、 吴文藻、 傅斯年、 芮逸夫等人关于 “中华民族” 单一性与多元性之间的论争, 凡此种种, 从思想史层面论述了这一观念的思想维度与理论内涵知识界对 “ 中华民族”的讨论1949 年,梁漱溟 先生于重庆北碚迎接 解放军进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