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导游电子教案十五-佛寺导游.ppt
58页第十五章 寺、观导游,宗教、宗教文化、佛教、寺院导游、道教、宫观导游,第一节 佛寺导游,一、佛教供奉对象——佛教神,(一)佛—— 是“佛陀”的简称,也译作“佛驮”、“浮陀”、“浮屠”、“浮图”等其意为“知者”、“觉者”、“觉”,指能自觉,又能觉他,同时又是觉行圆满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始祖,亦称“世尊”、“如来”等,是佛教寺院的大雄宝殿必须供奉的佛像释迦是种族名称,牟尼意为明珠,比喻圣人释迦牟尼是指“释迦族的圣人”,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过去七佛,即毗婆尸佛(胜观佛)、尸弃佛(最上佛)、毗舍婆佛(一切有佛)、拘楼孙佛(成就美妙佛)、拘那舍佛(金寂佛)、迦叶佛(饮光佛)和释迦牟尼佛三世佛、三方佛,“三世”是佛教的说法,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说前世、现世、来世或前生、今生和来生等在佛教寺庙大殿里大多供奉三尊佛像三尊佛像又有横三世佛、竖三世佛之别横三世佛(又称三方佛)是指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托佛三尊塑像的排列一般是释迦牟尼佛居中,药师佛居左侧,阿弥托佛居右侧竖三世佛是代表过去(前世、前生)、现在(现世、现生)、未来(来世、来生)三种时间世界的佛。
即这三种佛在时间上是上下相连续的,故称为竖三世佛,即现在佛释迦牟尼,一般居中间,过去佛燃灯佛一般居左侧,未来佛弥勒佛一般居右侧[资料]未来佛,佛经上说,约3900亿年以前,释迎牟尼前世未成佛时曾借花献给燃灯佛,燃灯佛为他“授记”(预言他将来要成佛接班)在有的寺院中,过去佛为(释迎牟尼前一任佛)迎叶佛右侧为未来世佛,即弥勒佛弥勒现在还是菩萨,据佛经说,他还在兜率天内院中(即弥勒净土)修行,释迎牟尼预言弥勒将在56.7亿年以后降生印度,在华林园龙华树下得道成佛接班,并分批超度一切众生,故称未来世佛寺院中弥勒造像有佛像、菩萨像(天冠弥勒)和化身像(大肚弥勒)三种大肚弥勒”名契此,相传为五代梁朝时明州(今宁波)奉化人,他两耳委肩,袒胸露肚,开口常笑;但出语无定,寝卧随处,常以杖荷一布袋,终日奔走,劝化人信佛,人称布袋和尚贞明二年(916年),在岳林寺圆寂时口念一谒:“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这时人们才醒悟其为弥勒的化身常有“开口常笑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一切难容之事”等楹联描绘其皆大欢喜的形象相传其道场在宁波雪窦山(雪窦寺)东方三圣,药师佛、日光佛和月光佛合称“东方三圣”或“药师三尊”。
西方三圣,西方三圣指西方极乐世界德三位大圣人:教主阿弥陀佛,其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又称阿弥陀三尊阿弥陀是“无量”德意思,所以阿弥陀佛又叫“无量佛”华严三圣,华严宗经典《华严经》特别推崇法身佛毗卢遮那佛认为无限的宇宙是华藏世界(又称“莲花藏世界”,它又包含多层次世界),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是华藏世界的教主、主宰和本体毗卢遮那佛无所不在,整个华藏世界不过是毗卢遮那伟的显现,一切佛菩萨也全是毗卢遮那佛的应化身毗卢遮那佛有两个最亲密助手,即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也是其化身),三者合称“华严三圣”华严宗对毗卢遮那佛的崇拜取代了对他佛的崇拜故有的寺院专门供奉“华严三圣” 三身佛,指释迦牟尼的三种佛身,即三种不同的像三身指的法身、报身和应身,又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身”除了体貌外还有“聚积”的含义,即由觉悟合聚积功德而成就佛体法身佛是毗卢遮那佛,报身佛是卢舍那佛,应身佛是释迦牟尼佛,又称化身佛在佛殿里一般是法身佛居中,报身佛居左侧,应身佛居右侧五方佛,五方佛即:中央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代表法界体性智;东方香积世界得阿 佛,代表大圆镜智(金刚智);南方欢喜世界得宝生佛,代表平等性智(灌顶智);西方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莲花智);被方莲花世界得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
密宗寺庙的大雄宝殿往往供奉这五位主尊佛欢喜佛,欢喜佛是佛家密宗的本尊神,即佛教中的“欲天”、“爱神”,多作男女二人裸身相抱状密宗认为女性是供奉养物,她们是佛、菩萨等化身而来,用色欲调伏那些阻碍修法的魔障合无明,然后将其引渡到佛国欢喜佛双身裸体,象征无前无挂、一尘不染、脱离了尘垢凡界双体拥抱,男者代表智慧,女者代表禅定二)菩萨,菩萨是指既能自觉又能觉他者,即“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请(众生)”之人菩萨的职责是帮助佛,用佛教的宗旨和教义解救在苦海中苦苦挣扎的众生,将他们“度”到极乐世界,了却一切烦恼在中国佛教中,菩萨的影响远大于佛,亲近菩萨甚于亲近佛 “三大士”(文殊、普贤、观世音)、“四大士”(文殊、普贤、观世音、地藏,又称“四大菩萨”)和“五大主”(文殊、普贤、观世音、地藏、大势至)1、文殊菩萨——大智菩萨,文殊专司佛的智慧,通常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与司“理”的右胁侍并列在佛的两旁其塑像呈非男非女相常见的文殊塑像头顶五髻(多为密宗造像),象征大日如来之五智;左手执莲花,莲花上安放一部《般若经》,象征般若一尘不染;右手持宝剑,象征智慧如同金刚宝剑一般锐利,能够斩断群魔合一切无名烦恼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意译为“妙德”、“妙吉祥”,专司智德(即佛教认识论)手持宝剑(或宝卷),象征智慧锐利;身骑狮子,象征智慧威猛,人称大智菩萨,相传其道场在山西五台山2、普贤菩萨 ——大行菩萨,中国佛教中常称“普贤大士”,是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与文殊并列在佛的两边被认为专司佛的理德在我国唐代以前,普贤多为男身女相,宋以后则为女身女相普贤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四川峨眉山 专司理德(即佛法)手持如意律,身骑六牙大象(表示六度),人称大行菩萨相传其道场在四川峨眉山3、观音菩萨 ——大悲菩萨,观音菩萨全称观世音菩萨,意为“观自在”、“观世自在”唐代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故称观音观音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与阿弥陀佛、大势至合称“西方三圣”观音菩萨在中国的名气和影响几乎超过了一切神祈,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观世音显灵说法的道场在浙江省普陀山,被誉为“海天佛国”观音的左侧是善财童子,右侧为龙女[资料]观音、图片见专题,也称为观自在、光世音等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故又称观音其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杨柳枝,因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人称大悲菩萨为普济众生,观音可以示现三十三身观音作为菩萨本无性别,但在南朝后,为更好体现大慈大悲和方便闺房小姐供奉,产生女身观音像。
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还有干手千眼观音,有两种:一种为四十只手,每只手上有一眼睛,每只手和眼睛有二十五种功能,相乘后得千手千眼;一种为一面二百五十只手,四面则一千只手,每只手上一只眼睛,为实际的千手千脆常见的还有海岛观音,又名渡海观音,此观音普度众生解脱苦海,其左胁侍为善财童子菩萨,其右胁侍为龙女菩萨相传观音菩萨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4、地藏菩萨——大愿菩萨,“地”指大地,“藏”即储藏存在地藏”是指他如同大地一样含藏着无数善根种子地藏菩萨主要救度地狱中所有“罪鬼”他的形象多呈现出家相,着比丘装,右手持锡杖,表示爱护众生,也表示戒修精严左手持如意宝珠,表示满足众生的愿望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安徽九华山,被誉为“仙城佛国”5、其它菩萨,(三)罗汉,罗汉是梵语音译“阿罗汉”的简称,是小乘佛教修行达到的最高果位在大乘佛教中 罗汉低于佛、菩萨,为第三等佛教认为获得罗汉果即能断尽一切烦恼而进入涅槃境界,永远不会再投胎转世受所谓生死轮回之苦获得果位的人即为罗汉,可以受到人、天的供养1)四大罗汉,据佛经说,佛陀在即将“灭度”之际,特别指派了四位大弟子要“住世不涅槃,流通我法”,即住世间弘扬佛法这四位住世的阿罗汉就是大迦叶比丘、君屠钵叹比丘、宾睺罗比丘(“比丘”即和尚)。
2)十六罗汉和十八罗汉,十六罗汉是由四大罗汉发展而来,常供奉于大雄宝殿的两侧其民称是:骑鹿罗汉、喜庆罗汉、举钵罗汉、托塔罗汉、静坐罗汉、过江罗汉、骑象罗汉、笑狮罗汉、开心罗汉、探手罗汉、沉思罗汉、挖耳罗汉、布袋罗汉、芭蕉罗汉、长眉罗汉和看门罗汉十八罗汉是在十六罗汉的基础上加进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3)五百罗汉,罗汉的队伍不断壮大,后来竟有五百罗汉之多其来历一般指释迦牟尼去世后参加第一次佛经结集的五百比丘,以大迦叶和阿难为首,至于五百罗汉中的其他人,除知名的十大弟子外,一般没有名号记载然而我国流传的五百罗汉都有名号,这在佛经中找不到根据四)天——护法天神,本是古印度神话中惩恶护善的人物,佛教称之为“天”,是护持佛法的天神著名的护法天神有四大天王、韦驮、哼哈二将(密迹金刚)、伽蓝神关羽等1、二十天,又叫二十诸天,为佛教护法神它们的名称是:大梵天王、帝释尊天、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金刚天王、摩酰首罗、散脂大将、大辩才天、大功德天、韦驮天神、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日宫天子、月宫天子、婆竭龙王、阎摩罗王二十诸天是它们的总称2、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是佛教里名气最大的神将。
它们四位在天王殿中享受供奉 佛经称,世界的中心为须弥山,须弥山四方有四大部洲(现代佛教界也有人认为指四个星球),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即我们所居世界)、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大天王住须弥山山腰的犍陀罗山,其任务是各护一方天下,故又称“护世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他原为印度乐神,表明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保护佛法不受侵犯)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红色,穿甲胄,手缠龙或蛇(他原为“天龙八部”中群龙的领袖,“龙”为梵文“蛇”的汉译),或持绳索(用索捉不信佛的人,使其皈依佛教),有的另一手持宝珠(取龙戏珠之意);,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又称宝幡,用以制服魔众,保护人民财富,他原为印度财神),有时左手握神鼠(传说称,唐天宝元年安西城被著兵围困,北方天王在城北门楼上显现,大放光明,同时有数百神兵击鼓,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蕃兵大惧,望风而逃)3、托塔李天王,是由佛教四大天王中北方多闻天王“分化”出来的,经过《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魔小说的改造,四大天王中的多闻天王变成了“托塔天王李靖。
而李靖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是唐初大将,精通兵法,在唐末被神化,成为神明,后来成为在民间由广泛影响的总率百万天兵的大元帅了4、阎王,又称阎罗、阎罗王、阎魔王等,意为“缚”,缚有罪之人佛教中称其为阴间地狱之王在中国民间影响广泛的阎王是著名的韩擒虎、范仲淹、寇准、包青天,其中包青天是古代最为有名的中国阎王5、韦托,在我国佛教寺院天王殿的正中供奉着两尊神像,正面是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的坐像,其背后则塑着一尊仪表端严、威武雄壮、手持金刚杵的武士装立像,这就是护法神韦托韦托像姿势一般由两种:一种双手合十(僧人所行礼节),横杵于腕上,直挺站立;一种是一只手把杵拄地,另一支手插腰前者表示接待寺,凡游僧到寺,皆供养;后者则相反,表示游僧不受欢迎[资料]韦驮,原为南方增长天王手下神将韦驮曾亲受佛祖法旨,周统东、西、南三洲巡游护法事宜,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故称“三洲感应”(佛经称,北俱卢洲人不信佛教)相传释迎牟尼涅磐后,帝释天手持七宝瓶准备取下佛牙舍利回去建塔供养,时有罗刹鬼躲在帝释天身后乘人不备突然窃去佛牙舍利,韦驮奋不顾身,急起直追,刹那间把罗刹鬼抓获并夺回佛牙舍利汉化韦驮为身穿甲胃的少年武将形象,手持法器金刚作,或双手合十将杵摘于肘间(表该寺为十万丛林,接待寺),或以杵柱地(表该寺为非接待寺)。
通常置于天王殿大肚弥勒像背后,脸朝大雄宝殿 ——故事:“主持寺院”、“重修洛阳桥”,6、关羽 ——伽蓝神,关羽是中国三国时期蜀国大将,以忠义闻名,受到历代人民地敬仰供奉关羽地庙,在民间称关帝庙把关羽看作佛教地护法神,这在佛典中找不到根据,来源于中国的一些民间传说7、二金刚——哼哈二将,在寺院的山门殿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