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2020学年山东省菏泽市单县黄岗镇黄岗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28页2019-2020学年山东省菏泽市单县黄岗镇黄岗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历史不可复制 精神却能传承记者(以下简称记):持续8年对西南联大的关注,你眼中的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张曼菱(以下简称张):西南联大是一部历史,是到现在为止还发现得不够、张扬得不够,大家认识得也不够的一部历史;它是大学史,是一部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应该让它浮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让它所蕴藏的财富,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记: 张:我希望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和热爱研究西南联大社会发展到今天,进入到开放的世态,我们可以用广阔而不是狭隘的眼光来看待历史 如果有人说这些饱经忧患的前辈们回顾历史仅是在进行“青春的抒情”,那么只能说这些人过于偏爱历史的暗角我不愿意以一种窥视隐私的投机方式,来进入这一部对于我们民族对于我们中国知识分子至关重要的辉煌历史西南联大总体是一种光明,一种骄傲,一笔稀世之宝的财富记:你在《访谈录》(代序)中提到,在当代挖掘和发扬“重建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事关重要。
你所理解的“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是什么?张:体制,大学的管理,教授参与管理学校(也就是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历史的价值观甚至包括什么是校长,什么是教授夫人当年联大的教授好不容易来到昆明就开始马不停蹄地进行讲授,而不是草草完成几节课就去游玩这就是大学的“育人精神” 同时,学风比知识重要让学生保持自由的活泼的个性,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这才是一个充满个性、人文的大学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的输出地 文化不是一本书,它是一条河,在一直变化的、有生命力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穿着长衫讲着现代文明,创造了新的文化阶段这种文化从“五四”以来开始延续,虽被战争所迫而颠沛流离,万幸的是,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大师们,让5000年来的文化命脉得以延续中华民族要实现全面复兴,必须要重拾这种文化精神记:关注西南联大多年,你个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张:人生识字孤独始,人读书识字就是为了提升自己,这是一种成长求同总是发现异,人的成长就是不断验证这种孤独,你可以掩饰,但是不能拒绝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你如何解决这种距离感?就是回报回报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传统,这也是最后的出路,回报,让你感受到的,也是最深情的东西。
我是一个既草根又有高台运作的幸运者,我从云南走出去,如果总是说云南太落后了,那何处是归宿呢?当你追求个人价值到了一个极高点,一定要回报,这也是熊秉明先生给我的启示,他说过:远行与回归,否则就是没有灵魂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回归,做这件事,让我感觉与故土非常的近、非常的亲 第二大收获就是个人得到了很大提升我现在已不是一般意义的作家,做这件事,影响着我的人生,对生命和价值观的思考、取舍我珍惜与这些泰斗级大师们的情缘,不能让他们失望与这些才华横溢、经历过西南联大洗礼的老人相处越多,越让我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 第三,做这件事的过程,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要传承下去我在中科院给学生们讲课,一个博士生说他只想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的经历,我当着很多人批评他狭隘,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过后他专门来找我签名,孺子可教!中国的年轻人是充满希望的,他们渴望全面、渴望“通才”,但没有人教他们今后我会更多地给年轻人开一些讲座,把更多的回报给予他们,把大师们的衣钵、苦心传承下去,也会出一些面对青年,更加人文化的书 15、从全文看,西南联大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稀世之宝的财富”?(4分)16、你认为张曼菱“持续8年对西南联大的关注”得到哪些收获?(4分)17、根据张曼菱的回答,请推测横线处记者的第二个提问是什么,并分析本文记者安排的提问之间是什么关系。
5分)18、张曼菱认为“人生识字孤独始”,你是否同意她的观点?请阐述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15、①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包括体制、大学管理、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等②西南联大形成了崇尚自由活泼的个性、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风③西南联大教授们的育人精神④西南联大师生传承5000年文化的文化精神每点1分,第一点可以只答“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16、①明白了与故土的亲近即回归的重要②个人对生命和价值观的思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③增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民族自信心④感受到回报才是我们民族最优秀的传统,也是最后的出路每点1分,照抄原文最多给2分)17、提问: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去研究西南联大呢?(2分)特点:本文记者的提问采取追问(层进)的方式(1分),首先提西南联大是什么,接着问应该怎样研究,再问研究什么,最后问得到什么收获,层层递进(2分)18、答案不作具体要求,但必须做到有观点(1分)、有概括性材料(1分)、有分析(1分)、思路清晰(1分)、语言表达流畅(1分)答案示例:我同意张曼菱“人生识字孤独始”的观点(1分)因为人生识字读书首先要耐得住寂寞,才能把书读好读通;其次,书读到一定程度之后往往与现实世界有距离(2分)。
如尼采的思想远远地超越了同时代人,就免不了孤独(1分)所以,读书做学问孤独是难免的(1分,总分总结构完整)(语言表达酌情给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1分)艾草:被遮蔽的苦涩 杜怀超艾草,就长在我们生命必经的路旁怀念与回忆,证明着我们至少还保留着一丝昨日艾草的气息在炎凉之外,多了一丝别样的暖意走进艾草,你定会发现一个似乎充满凉意的秘密艾草有多个名字,艾、医草、艾蓬、香艾、灸草、黄草,每一个名字,似乎都深藏着艾草自身的秘密如香是艾草的特质,药是艾草的内心,灸是生命的坦白在民间,艾草与农人最近,与每一个亲近泥土的人最近然而艾草赫然就有个耐人神思的名字:冰台在《博物志》居然找到这样一段文字,“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则艾名冰台意指将冰块做成凸镜可于日光下聚光取火,艾承其下,故艾名“冰台”医家用其灸百病,故又曰“灸草”原来,这艾草,不是寒冷的放纵者,不是炎凉的收容者,恰恰相反,艾草却是阳光的收集者,采撷温暖,照彻民间她用碧绿的汁液,用活着的责任,把血液凝结成一片片巴掌大的绿叶,在寂寥无人的旷野,用寂寞与孤独,用纯净与素简,朝着阳光敞开内心的世界她是一面冷暖的镜子!左边是阳光的温暖,右边是民间的寒意。
心事深锁的艾草,透明如镜的艾草,这冰台里,屹立着民间对你的敬意与敬畏农历五月,再忙,母亲总要从菜园里刈割些艾草、菖蒲还有一些杂草的嫩叶,置于铁锅中,浇上井水,在柴火的燃烧里,逼出绿色或者褐色的汁液然后,母亲挨个儿给姐姐们和我洗澡,褐色裹挟着绿意从头浇下,流过身子、腿一直到脚跟,河流般的缠绕全身,那温润夹杂着青草的气息浸润着我,我感受到了零距离的清凉,似乎浑身汗毛张开呼吸的空隙,洗吧,吸吧,洗净我们身上的尘埃、荒芜与污垢,洗净我们身体内的杂质、喧嚣与肮脏,洗出一个青枝绿叶的我们吧我感喟母亲的举动我问母亲,这是什么啊?母亲很抒情地答道,是艾(爱)啊!那悠长的声音里啊,包含着万千疼爱五月洗澡,这是别有意味的仪式,充满着母亲的祝愿与祈祷据说在这期间,凡间万千病虫祸害齐聚乡间,诸如蜈蚣、蚊蚋、园蛾、毒气、瘟疫等等,农人对抗它们古老的方式,就是这些艾草靠老天吃饭的农人们,他们依偎这些靠天气生长的草们,同病相怜,生死相依再没有草能像艾草这样,被我们的先民尊称为“医草”针灸的灸,就是艾草的身影千百年来,针灸是中医极为重要的医疗手段,而艾草,就是针灸术中“灸”的材料——用艾草的干叶制成艾绒条,点燃之后去熏、烫穴位。
柔软的艾绒,易燃而不起火焰,香气随烟而起,在看不见的温热中,把升腾的能量灌输经脉,直达病灶《本草从新》中说:“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没有哪一种草能沿着人类的身体,一步步走进血肉,走进经脉,直到深入骨髓……艾草,充满着神秘的隐喻在那碧绿的枝叶散发出的香气里,趁着农历端午的日子,一举从匍匐的旷野中供于乡间的门楣端午插艾,已经成为千百年来不变的仪式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或者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起先,我以为这是农人对屈原的怀念当年,艾草和屈原一起被流放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诗人与艾草惺惺相惜,在浑浊的世道中保持着高洁的情操,脱俗非凡然而一生在泥土中摔打的农人每天琢磨的不是诗句,而是手中的碗与身上的命这些匍匐大地的农人,把艾草捧得高高是艾草的香气给了他们日子的芬芳,还是艾灸熏热着他们病痛的神经?是艾草的纯洁洗净身上的泥土,还是艾草的碧绿带来生命的图腾——抵挡民间五毒,祈祷吉祥降临?生命之火岂是一只艾草所能承载?沉重的日子,谁又是大地上农人最后的一根稻草?我见过母亲在瘟疫来临时的无奈、无助与惶恐,我也见过乡间的农人在天灾人祸面前痛哭无言的样子,还有面对疾病与死亡时候无法言说的创伤。
我们渴求这植物般的生活,如艾草一样碧绿地簇拥着,鲜嫩着,坚守生长,远离烟火、喧哗,还有那功利浮华,以最本真的姿态恣意舒展,在阡陌之间,自在洒脱可惜艾草非人,它哪里知晓人生艰难?艾草可以简朴,可以与世无争,而人却要背负责任、爱……这是艾草的苦味所不能比拟的,也是艾草所不能承载的但我们必须保持艾草的苦味,如此才会测出日子的深浅与轻重,才会用拙朴与清淡拂拭绚烂的虚华,让心灵回归简淡素净也许,人生来就是一株艾草,注定要咀嚼苦涩到最后11.作者写艾草有多个名字,有何意图?(4分) 12.简析文中第五段写“五月洗澡”的仪式中母亲的举动4分) 13.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4分) 14.综合全文内容,请概括“艾草:被遮蔽的苦涩”, “被遮蔽的苦涩”在文中指的是什么?(3分) 15.作者在文末说“也许,人生来就是一株艾草,注定要咀嚼苦涩到最后”,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