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经济学期末知识点串讲.doc
15页主流经济学在阐释经济模型时的基本特征是并不提及制度舒尔茨(1968)甚至认为,这一 “疏忽”积习难改通过抽象将制度省略或删除掉,这是主流经济学研究经济增长的分析方 法它们将制度视为给定的外生变量,而且不会发生变迁,从而在经济分析中将制度排除在 外因此,主流经济学并不能揭示出制度和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然而,作为制 度主义经济分析,无论是老制度主义还是新制度主义都强调制度的重要意义,并重视制度变 迁的内在机理它们不仅着眼于一项特定的制度对经济效率和福利水平的影响,关心自然资 源的产权配置,而且将制度作为经济增长模型的内生变量,揭示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 相互关系新制度主义对主流经济学的扩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产权与资源配置产权理论所讨论的核心是外部性问题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将外部性引入新古 典理论他发现当外部性发生时,私人收益大于(小于)社会收益而私人成本小于(大于) 社会成本,市场将失灵庇古提出的应对之策是由政府进行干预,向制造损害(受损)的一 方收税(或给予补贴),以恢复成本与收益的等边际条件,使外部性内在化科斯对此提出 了质疑因为这样的应对之策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如果付出的成本不足以弥补由此获得的收 益,那么对于社会就是不经济的。
科斯认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产权的界定和实施产权是一组权利,是权利束,这从英文Property Rights中可以更直观地体会到产权是人 与人(或组织)之间的一组行为性关系所谓行为性关系,就是说产权规定了人们的行为规 范,人们之间在发生关系时必须遵守这些规范,不遵守者要负担由此产生的成本在鲁宾逊 的世界(资源不稀缺),产权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根本不存在人与人的交往然而在现实经 济(特别是分工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就是不可或缺的了德姆塞茨(1967)认为,“产 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就在于事实上它们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 理预期“-更明确地讲,产权就是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各行为主体围绕财产而建立的权责利关 系,它表明了一个人(或组织)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以及应该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 责」产权的功能在于向人们提供了将外部性内在化的激励德姆塞茨认为产权是一种社会工 具,其含义也正在于此产权的功能:1、内化外部性2、激励功能3、产权是一种责任交易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行为作为经济学传统,交易被认为是所有权的让渡或交换, “经济学家们常把一组所有权作为论据,寻找解释决定这些产权的附着物的价格和数量的力 量”(德姆塞茨,1967)。
而在新制度主义看来,产权更应该被作为交易的基础或实质内容 在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与农业资本家的交易中,前者所转让的并不是货币 或土地的所有权,而是产权;后者可以使用并交纳利息或地租,但不可以据为己有即使在 所有权发生转让的商品交换中,购买者所关心的更多的是获得所有权之后的产权一能做什 么和不能做什么,因为不能实现的所有权是没有意义的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讲,商品的交易 实际上是附着于商品之上的产权的交易,商品的价格是产权的价格在新制度主义产权理论 看来,没有产权的价格理论是不完整的产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等,每项权利又是可以分解的一座房屋可以居住也可以 商用,这是使用权的分解房屋可以自用也可以转让一出售或出租,这是转让权的分解 在出租的情况下,收益权又在出租人和承租人之间分解产权内部各项权利的不同组合就构 成了不同的产权结构山此可见,产权往往是分割的,即对于一项财产有多个产权主体阿 尔钦曾指出,对于同一块土地,甲有权在上面种植小麦,乙同时拥有步行穿越它的权利,丙 又被允许在上面倒垃圾,等等产权的界定就是确定谁拥有权利束中的什么权利这就使得产权本身可以进入市场,获得价 格并进行交易。
然而产权的界定和实施是需要成本的一谈及外部性,人们马上会联想到污 染污染是外部性的典型代表,实际上外部性在现实经济中是普遍存在的外部性的实质是 由于不能实现对产权进行完全界定和充分实施,而使部分权利不能形成价格或处于“模糊状 态”,成为任何人都可以占有而无需付费的“公共区域”产权界定的程度与交易成本密切 相关之所以不能实现对产权的完全界定和充分实施,是因为这样做的成本太高以致于其结 果是不经济的[1]交易成本会导致界定和实施产权的困难,进而导致定价和收费发生困难, 并最终产生外部性新制度主义的产权理论以产权的激励特征和经济行为的内在联系为研究方向或线索,对主流 经济学加以了扩展,尤其是探讨了不同的产权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通过一个理想的模型,对传统处理有害行为的方式表示了异 议他认为,在涉及相互性的案例中,正确的思路不是简单地限制有责任者,而是取决于防 止有害行为的收益是否大于由此带来的其他方面的损失因此,产权的界定是十分重要的 在交易成本为零时,只要产权是被明确界定的,那么对产权的如何界定并不影响经济制度的 运行效率在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产权的不同安排则对经济效率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新 制度主义的产权理论把人们的视线引向了制度分析,否则我们还是要把交易成本直接划入生 产成本而忽略制度新制度主义揭示出,产权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在于以其特有的激励特征诱导经济主体的行 为经济增长取决于一个社会所存在和设定的各种约束对经济主体的行为所具有的激励特 征主流经济学对资源的稀缺性和竞争的充分性给予了极大关注事实上,一个社会所制定 的各种制度和规则也是不容忽视的,它规定了人们配置稀缺资源从而进行竞争的行为方式 在不同社会中经济主体行为上的差异是山于他们所面对的约束(包括稀缺性、竞争条件和制 度规则)不同的结果产权的作用就在于为人们追求效用最大化提供适当的制度和规则,从 而保证有效竞争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具体地说,当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发生关系或交易时, 他们要面对一系列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同时,由于信息是不完全、不对称的,以及人的理性 是有限的,交易效率就会降低,资源难以有效配置产权界定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一系列的制 度和规则,降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性,提高人们认识环境的能力,进而减少交易中的风 险和不确定性支配交易的真正基础是产权,只有产权清晰,经济行为主体才能形成与其他 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从而产权就会像稀缺性和竞争性一样,进入决策者的效用函数, 进而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
这种影响是通过外部性的内在化实现的外部性的存在会对资源配置产生影响例如,在一个知识产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的社会,人 们会有更高的积极性进行剽窃和盗版,从而技术进步的动力会大打折扣这表明处于无价格 的“模糊状态”和“公共区域”的产权,必将成为人们追逐和争夺的对象为实现效率准则 就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处于“模糊状态”和进入“公共区域”的产权,所以各种旨在降低交易 成本的制度和组织便应运而生了在不同的产权安排或形式之下,交易成本有可能存在天壤之别对不同产权安排或形式,以 及它们对资源配置结果所产生的影响的讨论,构成本书第二篇的重要内容总之,明确而适 当的产权界定,有助于外部性问题的解决和效率准则的实现[2] o因为产权作为一种社会工 具,向人们提供了将外部性内在化的激励新制度主义进一步揭示出产权作为包括使用权、转让权和收益权等权能在内的权利束,具有 多样性特征私有产权意味着权利所有者对其权利的排他性使用、自由地转让和收入的独享 与之相对应,权利的不同分配和组合就会产生不同的产权形式(例如,共有产权是共同体内 的成员共同分享这些权利)一种产权是否有效率,主要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给人们 提供将外部性内在化的激励。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通过对利润分享企业、社会主义企 业、公司、非赢利的共有企业以及合伙制等不同类型组织的分析,指出了不同产权形式的优 缺点和适用范围,并指出共有产权在资源配置和使用中的缺陷一较大的外部性(私人成本 由共同体分担,个人努力的成果由共同体分享)和较高的谈判成本,是难以被市场接受的张五常(1969)从土地合约的角度分析不同制度安排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他认为,在产 权明确界定为私有的情况下,分成租约、定额租约和工资租约都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 分成租约下,收成在地主和佃农之间分配,两者都成为剩余索取者,因而风险由双方分担 在定额租约下,地主获得固定报酬,佃农是剩余索取者从而承担风险在工资租约下,情况 恰好与定额租约相反分成制的风险较小,而定额和工资租约的交易成本较小不同地区之 所以存在不同的产权安排,是由不同租约的交易成本和它分担风险的能力决定的由此可以看出,新制度经济学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不仅没有抛弃,而且给以了有效的扩 展决策主体还是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最大化,只不过最大化的不只是利润,而是效用; 约束不仅来自稀缺性和竞争,还源于制度安排;最终达到均衡状态因此,可以说新制度经 济学的发展就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
二、交易成本与经济组织 在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中,无论是“局部均衡”还是“一般均衡”都是研究市场交易的理论, 其主题是价格在实现供求均衡中的作用为此,企业被简化为一个假定,即“实现利润最大 化”在这种研究传统下,企业本身是一个“黑匣子”,被视为生产函数,即在给定资源和 技术水平前提下的投入产出关系总之,新古典主义的厂商理论是在给定企业的条件下关于 企业的生产决策的理论,这种理论所研究的是在给定资源和技术水平时,不同生产要素的最 优组合以及不同产量和价格的最优组合,因此只是一种生产理论新制度主义以“交易成本”作为核心范畴,对企业这一制度安排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从而 有力地扩展了新古典厂商理论康芒斯在《制度经济学》中对“交易”进行了深入的刻画, 但是这种交易转瞬即逝,是无需成本的科斯首先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并在《企业的性 质》一文中作了典范性的运用由此,交易成本的概念使交易变成了有成本的交易这不仅 使交易概念更符合经验,而且可以使交易成本成为主流经济学的对象交易成本范畴最初被 用于分析企业,后来这一范畴的应用范围被大大扩展交易成本概念的出现“使制度经济学 扭转了方向,使新古典经济学拓展了研究领域,使这两者找到了结合部和共同语言”(盛 洪,1994) o交易成本理论最初讨论的是企业的性质一企业为什么会产生和存在,以及企业的规模是如 何确定的。
威廉姆森等人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交易成本理论不断拓展和深化,其中资产专用性 理论和间接定价理论就是运用交易成本范畴的经典范例交易成本理论告诉我们:经济组织是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天然给定的既定事实;在选择的过 程中交易成本是关键性的解释变量交易成本理论的核心是揭示出生产的制度结构现实的 生产过程更多地表现为联合生产或团队生产,其前提是分工的出现交易成本理论就是要解 释人类社会为什么山自给自足走向劳动分工,有哪些不同的组织分工的方式,人们为什么会 走到一体化的组织(如企业)中来进一步地,在一体化的组织或团队生产中,是如何实现 激励与协调的统一,即各个参与者的行为能够协调一致,并且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的同时也增进组织中其他人的利益在间接定价理论看来,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的好处是不存在交易成本,同时专业化经济也不 能被充分利用,因而生产效率较低劳动分工的生产方式虽然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提高效率, 但会产生交易成本如果交易效率很低,山分工和专业化所带来的好处被交易成本抵消,那 么人们会选择自给自足反之,如果交易效率很高,山分工和专业化所带来的好处大于交易 成本,那么人们会选择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分工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企业的产生,因为组织分工的方式是选择的结果。
在分工的社会里, 人们可以选择各自独立地生产一种产品而后进入市场交换在交易的过程中,人们就会发现 肯定有一些产品(如管理知识和技术知识)的质量和数量是难以计量的,因此其交易成本会 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