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0434修身与老子解释.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5857834
  • 上传时间:2017-11-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8.45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修身与老子解释吴万钟韩国全南大学中文系 1等的不同术语来形容;或从两家对人的功能的关系来说,有以道补儒,或外儒内道等的说法;或从两家所关心的对象的角度说,就以个体与社会,自然与文化的对立来描述 2;或从其追求人生境界的角度说,各以人格修养与天人和谐的不同来强调其侧重点 3已往的这些种种说法对儒道两家所呈现出来的思想体系之不同已概括得十分充足,解说得十分明白但我们再往上问到底道儒这两家不同思想体系的生成原因在哪儿,或者是什么?对这一问题已往那些分两家的概念术语无法解说凭我读《老子》和《论语》的直觉,有这样的想法,即《老子》的思想体系是作者从兼顾身与心的修养境界的叙述;《论语》是只顾心的修养境界的叙述,就没有了身的修养境界的那一部分,而一个兼顾到身心的修养境界,一个不顾身的修养境界,就成为了这两家不同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更确切地说的话,老子和孔子的终极关怀是一样,即修心的境界,但老子是由修身入手,达到修心的最终境界;孔子却不说修身如何 4,只顾修心的部分我的这种假设如能成立,首先要承认《老子》和《论语》的哲学思想体系来自于作者“主观内省、内觉、内照基础上的修养功夫” 5如已承认中国古代两位哲人的修养功夫,我们可以假设老子和孔子两位哲人的修养功夫之间有“兼顾身与心”和“只2顾心”的两种不同倾向,而产生道儒不同思想体系。

      这两家后来的发展也显现出其特色,即道家发展出道教养生的一派,而儒家没有这种倾向的发展我们稍微注意后来修养功夫的发展路程,就不难看出这两种倾向是修养功夫过程中很自然形成的两条路子,如禅学所说的顿悟和渐修之分但修养功夫里面的顿悟与渐修并不等于顿悟只顾心,渐修兼顾身与心那样划分而且身与心的关系本身不能说得一清二楚,所以研究佛教的学者把这两者的关系与佛教的“缘起说”联系,主张“佛陀对心与身的不二观点明确地见于他核心教说的缘起说里面”根据缘起说,身与心是互相依赖的,并同时并起,而不能把它们分开地认识或主张 6既说身与心不能分开,如何能分别说“兼顾身与心”和“只顾心”呢古人修养功夫重视身心兼修,但其侧重点不一样我认为老子的思想体系是身心兼修功夫,或由身入心修养功夫的境界,但孔子因“不语怪、力、乱、神” 7而轻视修身(只指肉体部分)的功夫,只重视修心的功夫因此,他的思想体系是偏重于修心的境界如果我们接受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体系来自于修养功夫的过程当中自然产生的两种不同倾向的话,我们还可以说这两种不同倾向是人们思维活动里面普遍存在的两种现象虽然人们修养功夫的过程中,如佛教缘起说的解释那样,体会到身体的变化与心灵的变化之间的互动依赖的关系,但因或人性的相异,或知识背景的不同,而有些人不免偏重于修心,有些人不免偏重于修身。

      不过修养功夫的过程中重视修身,不意味不重视修心,因为修养功夫的终极关怀是由修身达到修心的境界;但重视修心,常忽视修身的一面,而只看重修心的境界那么为什么追求修养功夫的人常常只重视修心,不重视修身的一面呢?这可能从几个方面说明首先,修身的功夫要忍受肉体磨炼的艰苦,修心的功夫似乎没有修身功夫的艰难,但不知没有修身功夫的基础很难做到真正的修心功夫其次,修身功夫是渐修的过程,没有月积年累的功夫不见成效,但修心的功夫似乎主张顿悟则成道,容易吸引人们的兴趣,但这是幻想,如没有身体的解脱不会光有精神的解脱再次,人类文明主要侧重于精神文明的发展,而后人为学习前人积累的精神文明的遗产而消耗大部分的心血,对自己本身具有的身体不大关心等这种种原因容易让志于修道的人忽视修身功夫的重要,偏偏只顾在修心的功夫上面化时间3人们修养功夫的过程中只重视修心而忽视修身的一面的话,注重观察心的感受、变化,而进行思维的时候,侧重心性为如何,这种思维方式姑且称作“心性思维”如果重视身心兼修的话,先做到身体的逐渐变化而慢慢感到精神境界的提升,并体会到身与心之间的有机关系Joanna Macy在《佛教与凡体系理论的相互因果律》里面叙述佛教修养功夫的效果时,对身与心之间的关系有如下的一段论及:真的像在众多经典阐明一样,更高层次的智慧会让心内省的直接的观察到意识与身体之间的联系。

      那些智慧没有被认为超感觉的或感觉之外的,而被认为通过精神修养表现的更集中的感觉使用和感觉正常范围的扩大 8Macy将精神修养(mental discipline)时所活动的单位分成智慧(knowledge)、心(mind)、意识(consciousness)、身体(body)、感觉(sense)等智慧是最高层次的主宰,心是分辨的功能,意识是认识的功能,感觉是接触外物的实体,身体是智慧、心、意识、感觉所依附的实体以她的分析来看,精神修养活动似乎是感觉-意识-心-智慧的认知层次,其过程中由心来观察身体与意识之间的互动关系她虽然把修养功夫的终极关怀称作精神修养,但仍然注意到精神与身体之间的联系如果修养功夫时兼顾身心的话,同时察觉身体与心灵的变化,而进行思维的时候,自然利用修养功夫时体验的内在变化为根据去思考,则重视体性为如何,这种思维方式姑且称作“体性思维”因此,我把道儒两家的思想体系生成的基因来自于哲人修养功夫的“兼顾身与心”和“只顾心”两种不同倾向这是因为这两种不同倾向不仅出现于修养功夫里面,并且普遍出现于人们进行一般思维活动里面,而把这两种不同倾向分称为心性思维和体性思维我在这里所使用的心性思维和体性思维的概念是指人们跟着修养功夫时所起的心和身的变化而进行的思维活动:因此,心性思维是随着不重视修身而侧重修心功夫时所起的变化而进行的思维活动,如佛教“顿悟,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传道传4钵”的修道方法;而体性思维是随着兼修身心时所起的变化而进行的思维活动,这种方法因修身时其变化呈现得渐进,而心的境界也跟着身的变化而渐进。

      但修身与修心不是孤立的两体,而是一体的两面,所以这两个术语有一定共同相属的部分,或可以说是互相依赖、不二不一关系的概念,而不是像哲学术语里面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那样两个不相属的对立概念我大胆的把道儒两家不同思想体系生成的基因来自于修养功夫的“只修心”和“兼修身心”的两种不同倾向下面通过儒道两家代表典籍《老子道德经》和《论语》一些章节的分析入手,显现出道儒两家思想体系的不同与哲人修养功夫的不同倾向,有如何密切的关系2,修身与修心我们首先分析道儒两家代表典籍《老子道德经》的第一章和《论语》开头的几句,看看它们所写的应该如何体认道的问题道家所说的道指什么,《老子道德经》第一章里面有千古名言的描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9开头的名句“道可道,非常道”的“常道”指老子所标的终极之道河上公注说可道之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常道即是“自然长生之道也”,其所以能称道是有“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 10的属性老子所说的道是自然之道,明明是存在 11,但无形而不可名 12,如要称,别名为“道” 13。

      道体是混成之物,但视之不见;惚兮恍兮,但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这种以道之名来称谓的道体如何能观5察到呢?老子就说“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河上公注谓“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趋也”河上公直说“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但没有说到如何观道对此,成玄英 14在《老子义疏》里进一步提出观道的具体步骤说:“观,照察己身也言人常能无欲无为至虚至静者,即能近鉴己身之妙道,远鉴至理之精微也 15成玄英认为要观道,以无欲无为至虚至静的心境照察自己的身体,近则察觉到自己身体变化的妙道,由此觉悟到精微而至高无上之道,即认为老子体道是由观察身体开始的修身功夫从河上公和成玄英两人的注解来看,老子体道是由观察身体的修身功夫而致的我认为河上公和成玄英两人对老子的这种理解就看破了老子思想体系生成的要害因为他们俩本身是修道的人,而读到《老子道德经》时发现句句是修身功夫过程中的体验世界,所以他们把自己修道的体验通过老子的注解映射出来了但儒家典籍《论语》开头几句的内容不像《老子道德经》讲的由修身功夫而体道的过程,而讲学习的过程中达到的不同层次的理想人格其开头几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开头的几句是在讲“劝人学为君子” 16,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儒家理想的人格。

      第一句是说“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矣,”就是个人学习时所感到的内在喜悦的阶段;第二句是说学习有所成,而有自远方慕名而来者,则乐,就是成德而其影响及于人的境界;第三句是说更难做到的人格境界,“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 17这就是由学而悦,德及人而乐,不被认同而不愠的三层人格修养的境界6《论语》开头几句在说明要成为儒家所理想的君子的三个不同层次,虽然在讲学习的过程中达到的境界,但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中达到的心的不同境界,也就是说学习的目标是在于修心孔子的思想体系里面很少提到超现实的的内容孔子自己说过“不语怪、力、乱、神”,他的学生子贡也从他那儿没有听到有关“性与天道”的内容 18他思想的核心可由两个字来代表,就是忠恕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19行为的准则都在于心,由心着手他的思想主要围绕心来讲的难怪在《论语》的开头几句就是讲修心的不同境界由此,我们可以说老子的思想体系是由修身功夫而达到的修心境界的叙述,孔子的思想体系是由学习的功夫而达到的修心境界的叙述。

      两人的这种不同思想体系是修养功夫时自然出现的两种不同思维方式,即体性思维和心性思维而来的倾向下面我们再分析《老子》的两种代表注释方式,并分析这两种不同思维方式在其解释学史里面是如何出现的3,河上公与王弼我平时读《老子》的时候,发现有些句子似乎难读通,或者更确切地说似懂非懂其文字浅易而文义难解为何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而翻开注本,即河上公和王弼的《老子》注释,就发现这两人对同一书籍的理解截然两样首先举一则第三章的例子看这两人对它有何不同理解: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7为無为,则无不治这一章自“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之句异军突起,文义似乎有上下不衔接之感其所以文义有不顺之感来自于“实其腹”和“强其骨”之句如何实其腹,强其骨?人们虚其心,人的肚子能变成饱满吗?人们弱其志,人的骨头能变成强硬吗?按常理想,要饱满肚子,得吃东西,但前面的一句偏偏说虚其心还有,人的骨头如何能强化?光读原文,这些问题总是解不开加上,圣人之治所关注的四个项目即心、腹、志、骨,包括人的精神(或意识、观念、抽象)与身体(或物质、实体、具体)的两种领域。

      这四项的排列顺序是精神-身体-精神-身体如把这四项之间作前因后果的关系来解读的话,这意味着人的精神与身体之间互有影响的关系但我们仍然有着如何回答前面所提的“人们弱其志,人的骨头能变成强硬吗?”的问题为了解答这些问题,首先看一下前人的注释王弼把这四句注解为“心怀智而腹怀食,虚有智而实无知也骨无知以干,志生事以乱,心虚则志弱也 20他对文本字句的意义直接进行思考说,心欲存有智慧而腹欲存有食物,但是要从心里空出智慧而在腹里填满无知骨以无知的缘故成为干,志以生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