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鲁迅作品之我见.doc
5页初中语文鲁迅作品之我见作为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作品的经典价值和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半个多世纪以来,鲁迅作品一直作为典范文章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然而目前一部分中学生不喜欢鲁迅的作品,甚至出现抵触情绪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鲁迅的作品根据本人三年教学的浅薄经验,下面从初中鲁迅作品的内在联系和记忆口诀谈谈我对初中语文鲁迅作品的认识一、初中语文中鲁迅作品的内在联系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一共收录鲁迅九篇文章:七年级上册 《风筝》、七年级下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社戏》、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下册 《藤野先生》 《雪》、九年级上册《故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年级下册 《孔乙己》,这些课文所占比重大,历来都是师生学习的心生畏惧的篇目然而只要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学习起来同样是得心应手的打开课本,细心翻阅,认真思考,会发现这九篇课文除了刚好每学年三篇外,其顺序符合中学生年龄特征的变化和认识发展的规律七年级主要涉及鲁迅的童年世界,是有关游戏、亲情、人性的事,七年级学生刚进初中童心未泯,课文所讲的内容是他们接触过或向往过的事情(放风筝、上学贪玩);八年级开始关注身边的人事(阿长、藤野先生),做出自己的选择(弃医从文),这些刚好符合八年级学生的思想发展,经过一学年的学习,他们开始关注与思考周边的人与事,并有自己独到的选择;九年级鲁迅的文章带有明显的批判性,对故乡的批判、对人性的批判、对社会的批判,也正好验证初三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加上青春期心理特征,开始反对、厌恶一些人和事,甚至走向叛逆。
一切功课的排列都要使后学的功课能够依靠先学的功课,要使一切先学的功课能够靠后学的功课固定在心里初中语文鲁迅课文的编排正是如此,也让师生能够很快捕捉到鲁迅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七年级课文——鲁迅的童年初中三年的鲁迅文章,展现的是鲁迅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七年级的三篇课文《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上学期的第五单元讲的是关于亲情的文章,《风筝》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下学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在《社戏》里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充满自然美与人性美八年级课文——弃医从文的成长路粗略一看,八年级的三篇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似乎没有联系,其实不然,它们共同记录了鲁迅弃医从文的一段经历,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阿长是鲁迅的保姆,藤野先生是鲁迅的老师,他们给鲁迅很大的影响,阿长送给鲁迅的《山海经》,为鲁迅打开了文学启蒙的大门,对鲁迅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阿长与<山海经>》除了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外,还含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在《藤野先生》之前,鲁迅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在众人的呵护下成长,但在日本留学期间,他经历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两大风波后,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弃医从文。
他以笔为武器,与黑暗、腐败、愚昧、懦弱展开斗争如果说长妈妈是少年鲁迅的文学启蒙老师的话,那么藤野先生便是鲁迅弃医从文,踏上文学之路的见证人《雪》并不单是赞美雪景,还是鲁迅的选择,鲁迅的象征选择了像朔方的雪花,永远如粉,如沙……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至此,鲁迅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七八年级的课文展示了真实而伟大的鲁迅九年级——批判与战斗并存到了九年级学生要接触《故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三篇课文,这些课文带有明显的批判性和战斗性此时,鲁迅已经长大成人已经学会观察和判断《故乡》通过“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线索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并且力图通过“麻木而幸苦”的被压迫者闰土这个形象来呼唤民众,同时寄托了对中国社会未来的美好希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展示鲁迅惊人的战斗力,鲁迅用此文批驳“中国失掉自信力”论,以此鼓舞民族自信心,从而带来前进的信心和力量《孔乙己》作为初中三年最后一篇鲁迅的课文,是先生本身最喜欢的文章寥寥数页,将社会的炎凉,人性的冷漠刻画地淋漓尽致,孔乙己深受科举毒害,到最后“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导致丧失人性,被众人取笑,甚至最终下落不明,“大约的确死了”的结局。
从七年级的懵懂到九年级的睿智,初中学生似乎与鲁迅共成长,从童年的欢乐、少年的选择到青年的奋斗,也是初中生必须经历的阶段这样来分析鲁迅在初中阶段的作品,老师教得得心顺手,学生也会更熟悉、理解鲁迅吧二、记忆口诀根据自己的积累,在各省市中考试卷中几乎都有文学常识题,考的最多的就是鲁迅的作品如2013年四川泸州中考题第5题A项“《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便出自其中”;2011年贵州铜仁中考题第7题C项“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文笔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作品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孔乙己》都是其中的作品”通过所举两个例子不难发现考得最多的就是关于初中课文中鲁迅作品出处鲁迅的一生作品丰富,初中阶段涉及的是他的小说集《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且介亭杂文》9篇课文容易搞混淆,为了学生能够顺利记忆,不妨通过顺口溜的形式编个口诀,将鲁迅的作品及出处连缀成以下短文:《孔乙己》在《故乡》看《社戏》发出一声《呐喊》:难道在《且介亭》《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藤野先生》在《百草园》拾《朝花》,为我们讲述了《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
讲完后他在没有《野草》的《雪》地上,放《风筝》解读:《孔乙己》、《故乡》、《社戏》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鲁迅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雪》、《风筝》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鲁迅作品中的“三”:1、《故乡》:(1)故事情节的三个阶段: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2)三幅故乡画面:①回忆中的故乡——优美动人;②现实中的故乡——荒凉冷落;③理想中的故乡——令人神往3)三位主要人物:①闰土——勤劳善良饱受苦难但不觉悟的农民形象;②杨二嫂——自私尖刻鄙俗的小市民;③“我”——对现实生活不满正在寻找新生活的知识分子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的三个场景:①夏天的百草园——生机盎然、充满活力;②秋天的百草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③冬天的百草园——雪地捕鸟作用:突出百草园那时是我的“乐园”,与后面的三味书屋形成鲜明对比3、《藤野先生》:(1)文中的三个地点:①东京——揭露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明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②仙台——突出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及弃医从文的原因;③北京——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2)文末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三种方式: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化怀念为行动,多写文章4、《孔已己》:文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三个动词:①“排”——表现了孔已己生活拮据而又穷酸的本相;②“摸”——表现了孔已己生活更加穷困潦倒,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③“踱”——表现了长衫主顾的养尊处优、悠闲自在通过这样的形式记忆鲁迅的作品,不管怎么考,都不会难倒,学生也有兴趣学习关于他的文章鲁迅是超前的,也是说不尽的鲁迅不仅属于20世纪,属于过去,更属于21世纪,属于未来回眸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真正称得上经典的作家作品,似乎未必能排列出一份很长的名单然而,无论这份名单或长或短,鲁迅作品永远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只有教科书的启蒙使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感受到经典的不同魅力,这样才会让学生获得心灵和精神的慰藉,让他们在品读语言文字时,将经典中的形象留下、情感留下,更为重要的是将对生活、对语文的兴趣留下 地址: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板场中学 姓名:唐敏 :15185981810 邮编:565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