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登岳阳楼》通案.doc
8页《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1登岳阳楼 杜甫【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置身诗境,把握诗歌主题了解储备有关岳阳楼诗文,感悟一题多作妙处2、体会诗歌风格特点 3、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 【教学任务】了解岳阳楼有关诗文名句,储备背景知识回顾范仲淹《岳阳楼记》 ,学习孟浩然《过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对比杜甫《登岳阳楼》与孟、李两诗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异同教学方法】诵读、探究【教学设想】第一课时回顾有关诗文,第二课时重点学习杜甫《登岳阳楼》并对比孟、李二诗第一课时一、岳阳楼背景知识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始建于公元 220 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 ,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 ,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 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工艺美术家亦多以岳阳楼为题材刻画洞庭景物,使岳阳楼成为艺术创作中被反复描摹、久写不衰的一个主题。
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岳阳楼保存的历代文物,当推诗仙李白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最为著名在众多有关岳阳楼的楹联中,有一副长达 102 字的对联,引人注目上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下联: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二、范仲淹《岳阳楼记》1、范仲淹生平思想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苏州吴中区)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 ,世称“范文正公” 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26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2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庆历元年(1041) ,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庆历三年(1043) ,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本文即选于此集2、 《 岳阳楼记》原文及译文【正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 )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yín) 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 )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xié)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jiē)夫!予(yú)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ù)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调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很多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滕子京)就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旧时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现代贤人的诗赋刻在岳阳楼上,嘱咐我写文章来记述(重建岳阳楼)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优美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衔接着远处的山,吞吐着长江流水,水势浩浩荡荡的样子,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从这里往北直通巫峡,往南一直到潇水与湘水,降职远调的官吏和失意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欣赏景物的心情,大概没有不同吧 至于那连绵而密集的阴雨,整月不放晴,阴冷的风呼啸着,浑浊的浪头冲击着天空,日月星辰隐藏了它们的光辉,高山隐匿了它的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3色昏暗,只听见老虎在长啸、猿猴在悲啼。
这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受人诽谤、害怕被人讥笑的心情,放眼望去,看到的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感慨到极点而又十分悲伤的感情 到了春天气候和暖,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风平浪静,没有惊涛骇浪,水天映照,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照耀千里,湖水波动时,水面上的月光闪耀起金光;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璧渔人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这时登上这岳阳楼,就会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真是喜洋洋啊!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那些古仁人在朝廷做官就为他的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君主担忧这进入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3、指出下列句子中突出的文言现象⑴百废具兴 (具:jù 通“俱” ,全部。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zhǔ 通“嘱” ,嘱托;作文:写文章)⑶增其旧制 (制:规模)⑷气象万千 (气象 古义:景象 今义:天气) ⑸则有去国怀乡 (国:国都) ⑹至若春和景明 (景:日光)⑺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古义:曾经 今义:品尝) ⑻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古义:没有; 宾语前置句)⑼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状语后置) ⑽得无异乎 (得无:“该不会” 、 “怎能不” 、 “莫非,恐怕,是不是” )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在……之前 后:在……之后)⑿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定语后置句) 4、按要求写句子⑴表达范仲淹忧乐观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⑵表现当时政治清明、社会进步的句子:政通人和,百废俱兴⑶表现作者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三、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4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 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759 年(乾元二年) ,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1、阅读李白的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1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 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 分) 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 ,言之成理亦可 ) (2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4 分)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 ,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意思对即可) 2、诗歌鉴赏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 “岳阳尽” 、 “川迥” 、 “洞庭开” ,这一“尽” 、一“迥” 、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雁引愁心去” , 《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 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在岳阳楼上住宿、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5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
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四、孟浩然《过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注]这是一首干仕诗1、孟浩然生平思想孟浩然(689~740 )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 ,只好还归故园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官如张九龄等有往还,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他 40 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












